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幸好遇见神 > 第371章 回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魏国高凉王拓跋那接到指令,即率10万大军准备攻打碻磝。

碻磝城墙不高,守城难度大;位置靠前,对宋军而言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据守碻磝的宋军东路军总参谋长萧斌,心里已经决定放弃碻磝、退守历城。

由于之前皇帝刘义隆曾经下令:一定要坚守碻磝。

萧斌此时便利用手里的军权惩罚一下王玄谟:他命令王玄谟带3千军士守碻磝,其他人员全部随自己撤退到历城。

当拓跋那大军攻来时,王玄谟二话不说,直接溜之大吉。

他也不去历城,而是一口气跑回到彭城。

他心里想着:反正老子败军之将已是板上钉钉,跑哪里也是跑。

跑历城可能被萧斌、沈庆之弄死,跑彭城找武陵王刘骏、江夏王刘义恭,兴许还有活路。

他的判断是对的。

两位王爷,一个是皇帝亲弟弟,一个是皇帝亲儿子,他们对皇上的宠臣,哪怕对方十恶不赦,也不会自己动手杀他。

要杀也是皇帝自己的事。

王玄谟跑回彭城,性命暂时保住了。

拓跋那没费多大劲,轻松收复碻磝要塞、平乐城。然后按皇帝拓跋焘计划路线,向下邳进发。

……

魏军西线。

永昌王拓跋仁率八万人马,由洛阳出发,先攻取项城,扫荡一番之后,继续前行,兵临悬觚城下。

这次悬觚城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守将赵淮不是陈宪,他被拓跋仁活捉,送往平城斩首。

魏军很轻易拿下了悬觚城,大肆烧杀抢掠。

下一站,拓跋仁目标:寿阳。

寿阳位于淮河南岸,它与淮北徐州、汉水襄阳,并称南北分界线三大重镇。

寿阳的宋国守将是皇帝刘义隆第四子、南平王刘铄。

皇帝刘义隆收到军报,立即越过刘铄,向臧质、王方回、刘康祖、梁坦等人发布命令:迅速回援寿阳。

他们这几位之前的任务是攻打虎牢关、洛阳。此刻还在黄河南岸一带,尚未回撤。

刘康祖和副将胡盛之统领着八千步、骑兵。接到诏令后,他们立即日夜兼程,朝寿阳赶路。

这天清晨,部队到达寿阳西北50里处的尉武戍,斥候探报:我军很快会与魏国骑兵大军遭遇。敌军人数在6万以上。

魏军自悬觚城方向过来、向东行军,宋军向正南行军。尉武戍是两条路线交汇地。

这伙魏军正是拓跋仁部,人数八万,是宋军10倍,而且全是骑兵。

宋军斥候一时也数不清,只是判断个大概。

副将胡盛之对刘康祖道:“将军,我知道靠西边有条小道,战车可以通过。咱们走那条道,将士辛苦一些,兴许可以赶在魏军之前抵达寿阳。”

刘康祖蹙眉道:“我们这次参加北伐,一路抵达洛阳附近,敌军总是望风而逃,从不与咱们交战。军士们到现在毫无收获。这下终于遇到大股敌军,可以放手大干了,怎能躲避。干一场再说!”

一旁的裨将王罗汉听说有仗打,也附和道:“老胡,这里离寿阳不远。咱们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与魏军干一架再说。不行再边打边撤,往寿阳城里跑。随王见到咱们,定会派人接应咱们进城。俺看行!”

胡盛之还在犹豫,刘康祖解释道:“胡副将你想想。这里离寿阳不远,臧将军、王将军、梁参军他们的队伍,也接到回援命令,应该也快到了。魏军人多,又是骑兵,他们见到我们人少,一定想吃掉我们。我们以却月阵拒敌,拖住敌人,也算是解了寿阳压力。只要坚持一天左右,咱们的几路援军就可反包敌军。到时,嘿嘿,谁吃掉谁,就看本事了。”

胡盛之听他这样说,似乎明白了其用心;又见王罗汉跃跃欲试,这次露出坚定神色。

刘康祖便道:“胡副将,传我命令:布置连环却月阵。战车全部相连,围成一圈,圈外以大盾遮挡;枪、戟、矛等长兵器军士均匀分布在战车后面;其次是弓箭手,再次是弩车。短兵器军士做后备军,等待轮换。立即执行!”

“末将遵命。”胡盛之也被刘康祖气势感染,大声吼叫一声。随即招呼王罗汉,转身一起去安排布阵。

“楚大人!”刘康祖对监军太监楚闾喊道。

“本监军在呢。”楚闾上前道。

刘康祖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楚大人,咱们在这里拖着魏军,为臧将军他们争取些赶路时间。这一战万分凶险,不容丝毫差错 。待会你把督战队全部派出去!回头朝后看者,斩首?后退两步者,斫足!楚大人你若畏缩,我必斩你。大人你能做到吗?”

“好!”楚闾尖着嗓子大声叫道:“刘将军为解南平王之危,吸引十倍敌军来战,何其壮哉!老奴是南平王府家奴,死于此处,得其所也!督战之事,交给老奴。大人请放心杀敌吧。”

刘康祖点头。

刘康祖让副将胡盛之布置的“却月阵”,是先帝刘裕北伐后秦时,借道魏国不得,临时发明的一种步兵对付骑兵、以少敌多的阵法。

当年,太尉刘裕率领的步兵,就是以这种阵法,杀得数倍于己方兵力的魏国骑兵人仰马翻,狼狈而退。

那时,先帝刘裕的“却月阵”,是背临黄河,呈半月形状分布。

此刻刘康祖临场发挥、改装一下,布置成圆环状。

当年汉朝大将军卫青,在大漠与匈奴骑兵大军遭遇,所用阵法,也是这样。

没多久,阵法成型,魏军大部队也到了。

双方都不想废话,直接开干!

拓跋仁的骑兵开始不知道却月阵的厉害,他们团团围住宋军,发起冲锋。

忽然,阵中密集弩矢射向战马,大量魏军堕马倒地。

魏军继续前冲。稍近一些,宋军弓箭手开始射击,魏军又有人落马。

好不容易冲到阵前,宋军盾牌后面的长枪、长矛、长戟刺了过来。

前面的几轮冲击,魏军没讨到任何好处。

拓跋仁一看,这样混战不行。

他把队伍分成四股,占据四个方位。

四股骑兵不再一窝蜂冲锋,而是轮流进攻。

这样一来,魏军轮流得到休息,宋军消耗极大。

不过,在刘康祖、胡盛之、王罗汉、楚闾的督促下,宋军依然坚持死战,杀敌众多。

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傍晚。

魏军死伤人数超过了一万。

但他们人多,拓跋仁杀红了眼,下令不许止战。

宋军伤亡也不小,接近一半。

监军楚闾也变成了疯子。他带着督战队,手握寒刀,凶神恶煞一样,不许宋军军士后退。

双方死伤将士们的鲜血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下面冷了,上面又洒下热的,顺着草缝在地上流淌。

这时,忽然刮起大风。

拓跋仁见了,心中狂喜。他马上调整策略,将队伍召集到上风位置,向宋军展开火攻。

这一招对宋军相当不利。

宋军的木制战车纷纷着火。军士们手忙脚乱,一边御敌一边扑火。

形势对宋军极其不利。

屋漏偏逢连夜雨,负重却以细绳缚。

在滚滚浓烟中,一支流矢射中了刘康祖咽喉。

他猝不及防、倒在地上。

军士们立即上前抢救,发现他很快便气绝。

一代猛将就此陨落。

敌军人数十倍于己方,宋军本来就落在下乘;

遭遇大风火攻,局面更加被动;

现在主将又战死了…宋军军士们的情绪再也绷不住,开始溃败。

刘康祖部八千军士,全遭屠戮,逃生者寥寥。

胡盛之、王罗汉被俘。

楚闾誓不投降,被杀。

王罗汉在押送途中,带着枷锁逃脱。

拓跋仁命人砍下刘康祖头颅,送往皇帝拓跋焘。

又把宋军将军所有头颅砍下来,垒成京观。

……

其实,刘康祖与拓跋仁血拼时,臧质、王方回、梁坦几位的队伍,也在从不同方向赶回寿阳途中,确实尉武戍并不远。

只不过,那时没有电台、手机,他们都没得到刘康祖部被围困的情报,没有刻意朝尉武戍方向急行军,前去救援。以至于刘康祖部团灭,他们也不知道。

刘康祖是主动被魏军围困住的,他好像也没有想过传送消息出去。

刘康祖与魏军的死磕,为其余三路人马赢得了时间。

他们趁这个空档,赶回到了寿阳。

*****

刘铄得知拓跋仁大军攻来时,除了下令几位将军立即回援,同时要求周边居民坚壁清野,全部搬进寿阳城。

他还派出军士执行焦土政策,焚毁所有视线内的东西。

刘康祖部虽然全军覆没,但臧质、王方回、梁坦三路人马的到来,极大增强了寿阳城防御力量。

拓跋仁与刘康祖硬拼,损失了一万多人。

他率领不到七万骑兵来到寿阳城下,看着巍峨坚固的城墙,以及城墙上的坚甲军士,无奈摇了摇头。

他记起皇上说过,硬骨头不好啃就绕道而行,迅速南下为重!

水战、攻城,这两样不是鲜卑骑兵的特长。

还有,即便是魏军擅长的阵地战,自己八万骑兵对阵不到一万宋军,己方折损也那么惨重。

要是与这寿阳城死磕,拓跋仁感觉,自己这六万多人拼完,也不见得能拿下寿阳城。

还是不要搞了。

绕道!

拓跋仁大军绕开寿阳南下,沿路的小城就没寿阳那么好运气了。

无数小城镇,广大乡村……都遭到魏军无情洗劫。

拓跋仁一路南下,抵达江西镇。

江西镇在后世安庆附近。

长江总体是东西走向,但在后世的九江那个地方,长江拐向东北方向。

此处开始,直到建康,这段超过1000里的长江,感觉更像南北走向。民间称其为“横江”。

江东、江西,就是相对于横江而言。

读史书时,常有江东、江西的说法,就是以横江划分地域。

比如提起项羽,就说他失败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

意思就是:项羽及手下三千死士,故乡都是横江以东的江南、淮南。他们都死了,项羽没脸独自回家乡。

拓跋仁首先抵达江西镇,实现了魏军饮马长江的愿望。

……

拓跋仁绕道走了,寿阳之危暂时解除。

宋国朝廷内,主战派的江湛、徐湛之等人声音小多了,太子为首的反战派占了上风。

皇帝刘义隆下旨:擢升臧质为辅国将军,代替萧斌,担任前敌统帅,率军北援彭城。

从寿阳到彭城,最快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路线,是由淮河乘船向东,经马头、钟离、盱眙,在盱眙由天泉湖入淮河支流,抵达徐州。

臧质接到诏令,向随王道别后立即启程。

……

却说徐州城内,听说拓跋焘的大军攻来了,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大将马文恭、副将蒯应领一万步、骑兵出萧城迎敌。

萧城即后世徐州铜山区。

马文恭部刚到萧城,遇到拓跋焘的前锋鲁秀一万骑兵。

双方交战没多久,马文恭部被击溃。

马文恭在卫队拼死掩护下逃走,副将蒯应被鲁秀活捉。

徐州城内,刺史府。

江夏王刘义恭、武陵王刘骏对话:

刘义恭:“皇侄,那拓跋焘这次是来真的了。他的五路大军,每路人马都超过10万。徐州是他亲自领军来攻。皇叔我觉得,咱们不是他的对手。而且,城内粮草也不多。咱们还是早点南撤为上。”

刘骏拱手道:“皇叔,侄儿承认,魏军确实兵多马壮,那魏主也确实比咱俩厉害。可是父皇多次来信强调:徐州若是失守,青、冀、徐、兖四州就失去了枢纽,再无法连成一片、形成北部防线。咱们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这里。叔啊,所谓亲王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说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咱们哪!皇叔您要走,侄儿不拦着。侄儿身为徐州刺史,如果弃城逃走,今后就无脸立于朝堂上了。侄儿决意与徐州共存亡!”

刘义恭讪讪笑了笑,道:“好、好,不愧是皇上后人。既然武陵王你都这么说了,皇叔我是北伐总都督,哪里还能临阵脱逃。那就死守徐州吧。大不了将这把老骨头交代在这里。死后见到父皇,他老人家也不会骂我。”

刘骏笑道:“皇叔,您老护国有功。就算此刻先退回建康,皇爷爷也不会怪您。”

刘义恭道:“这个嘛…算了,反正我也不走了,与皇侄你一道,与那北国雄主过过招,无论结局如何,都不枉此生。”

二人达成一致,那就好办得多。

刘义恭嫡系部队4万多。虽然平时干的活是运送粮草辎重,但装备精良、战力也是不弱的。

刘骏刚刚损失了马文恭的一万人,还有两万嫡系。

加上徐州城内杂七杂八的队伍,城内宋军总兵力也有八万多。

徐州城墙,那是与建康、洛阳等首都城墙同一级别的防御工事。

以八万多兵力,加上这样的防御工事,对付不擅攻城的魏军,应该有得一拼。

也不算太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