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二十四年的春闱如期举行,没什么稀奇。
就是皇帝突然下旨增加了一个百工榜考试,说是可以自由选择答题,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倒是北地的学子若有所思,有聪明的嗅到了某种气息。
于是趁着最后几日疯狂学习各类知识。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春闱三日,肖知行为主考官,无人有异议。
她在北州日报上海纳百川的思想言论误打误撞获得了各方喜欢与认可。
没人会觉得她年轻不配做主考官,毕竟达者为师。
今年肖知行没有收到有人搞事的消息,不过也不敢轻敌。
全程和张山海提高警惕盯着全场。
到了第三日,她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
她出的那份附加题考卷,竟没有一人放弃不做。
有的人抓耳挠腮也坐在那里硬写答案。
肖知行莞尔一笑,仿佛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场景。
谁都不想错过可能的机会。
最后一日的春闱延长了两个时辰,月上柳梢后贡院大门才打开。
“附加题我答了两道,你呢?”一个北州学子轻声问同伴。
“我答了三道,走走,我们回去详谈。”
此次春闱的北地学子大部分出自北州总院。
等他们暗地里一合计,大家竟都能粗略答些题目。
高兴之余有人开始为肖知行捏把汗,她这是公然给他们行方便啊,岂不是授人以柄?
阅卷时,黎国公和赵坤也反应过来,面面相觑。
元盛王爷不会是真的想给北地学子提供方便吧?
肖知行正在批阅附加题考卷,速度很快。
因为真答全的很少,有的答案更是南辕北辙狗屁不通,她全部打叉。
一抬头对上赵坤打量的视线,她挑眉,“赵大人怎么了?”
赵坤迟疑两下,悄摸摸走过来,低声道:“北地学子应是比南边学子要多接触到杂学……”
北州总院无所不教,号称全大盛最大的书馆里面书卷浩如烟海,这些学子多少有学过看过各种书籍。
肖知行恍然,然后笑道:“这个啊,放心,本王心里有数。”
赵坤见此不再多说,他能来提醒她已经是仁至义尽。
直播间观众非常好奇她要怎么处理这个事?
肖知行专心阅卷,很快判出来高低,最后选了分数前三十的卷子。
这次先取录这么多,再多可能就不合适了。
改革也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有个适应接受过程。
二十天左右,走完所有程序,最终取录名单确定,递给皇帝去圣准。
这时外面已经有了肖知行给北地学子大开方便之门的流言出来。
在各方暗手推动下愈演愈烈。
张山海带着皇帝圣旨回来,同她说了这事。
“王爷,陛下让下官告知您,流言肆虐,已经闹到了御前,有人当朝参您,陛下让您想法子尽快处理。”
这事都说不上阴谋,有人推动也是阳谋,毕竟事实摆在那里。
肖知行不慌不忙地铺开空白榜单,依然用隶书书写名册,嘴里随意问道:“哪位大人参了本王?”
张山海道:“是年家二爷年谷用。”
“接任理藩院的年谷用?”
他啊?似乎有望进入御史台接年长龄的班,就是不凑巧,他瞄准的位置被皇帝给了姜檀。
这是心中不忿在报复?
“对,还有几位御史台的大人一起参了您。”
肖知行表情淡淡。
果然,她的人突然进入六部,抢了一些人的位子,反弹来了。
“年长龄老大人呢?他什么反应?”
张山海诧异,没想到她问的正是皇帝让自己转告的内容。
“年老大人当朝气的拿玉笏揍了年谷用一顿,把那几个擅自做主的御史也骂了个狗血淋头。”
“年谷用却坚持参您,把年老大人气厥了过去。”
肖知行点头,表示她已清楚,继续专心抄录名册。
那场面她看到了,很是热闹。
年长龄估计是真不知道这事,又惊又怒下昏了过去,不是演戏。
至于这个年谷用,她若没记错的话,此人虽是年承瀚的亲叔叔,却敌视大房。
尹一曾经给她关于年家的资料上有一条重要信息。
年承瀚的父亲早死,以及年承瀚的突然坠马伤腿,都有这位的影子。
张山海见此不再打扰她,瞧王爷的样子应是胸有成竹。
肖知行把两张榜单抄录完,慢慢擦手。
站在旁边静静听他们对话的黎国公和赵坤相视,好奇她要怎么应对?
“王爷的字愈发纯熟,堪为大家。”
黎国公真心夸赞,隶书如今流传天下,不少书法大家都改为钟爱隶书。
不过写得最有风骨的还是属肖知行。
“这个我就不谦虚了,多谢国公爷夸赞。”
两人摇头失笑。
等待榜单风干的间隙,三人移步旁边落座对饮。
赵坤忍不住问,“面对外边的流言,王爷瞧着胸有成竹?”
肖知行浅啜一口,笑道:“不是什么大事,也算不上胸有成竹。”
两人也不好再深问。
只是这会贡院外的学子可不好打发,不会又要跟上一届那样闹出大动静吧?
榜单快干时,肖知行写了一封信让张山海交给皇帝。
张山海不敢耽搁,亲自去送了信,又揣着一张圣旨往贡院跑。
这时,时间一到,榜单开始张贴。
依然还是那个地方,那群举子,人间百态,只是人已不同。
有了上一届的事,这次举子们学谨慎了,盯着榜单张贴。
“快,这边是百工榜!”
没想到百工榜榜前面围的人更多,都是些看热闹的。
有人大声开始报名单,“海州……”
“阳州……”
“庆州……”
“北州……”
“东州……”
一个个人名报下来,现场越来越安静。
他们诧异又困惑,没想到这些中榜举子并不全是北地人。
三十人里面北地四州只有八人,剩下的全是其他州的。
真是见鬼了,其他州的举子有这么多学杂学的吗?
竟然还能考赢北地学子?
也有人模模糊糊反应过来为什么会这样,不过他们聪明地没说话。
这时,肖知行和赵坤、黎国公走了出来,后面有人抱着考卷,“过来,都过来。”
肖知行大声道:“百工榜为新事物,本王把前一百的考卷拿了过来,大家可随意查看比对,做个公证,看本王判的中肯不中肯。”
她随手点了前面几人上前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