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烟雨神界 > 第207章 踏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外面冰天雪地,屋里暖和如春。

“这么久了还是下这么大,宇,我们去外面玩会吧。不想错过这场雪。”陈艳望着外面,眼里满是欣喜。

“小梅快要放学了,你们去接她吧,走的时候也没带伞。”妈说。

“好的。”陈艳答应一声,当先从屋里跑出来。

叶宇拿着雨具,跟着出了院。“把头盖上。”

积雪没到了小腿,远处的高高低低的全覆盖在雪下,成为银白的世界。树枝也被雪压弯了,低低的垂着。风不大,大片的雪花从阴暗的天空中直落下来,簌簌有声。

路上行人断绝,鸟雀无踪。

伸手从地上捧起一团雪,揉成一个硬团,远远的扔去,落下去不见了踪影。

小学校在南面的许庄,三里多远。十几分钟便来到了学校门外。

正好赶上放学的时间,学生们聚在大门边在老师的管束下排着队,不让他们四处乱跑。

“哥哥,姐姐,”叶梅看到叶宇陈艳,欢叫着跑进雪地里。

陈艳向前,一把抱起叶梅,把她藏在怀里,挡住雪花。“冷不?”

“不冷。”

“胡老师,张老师。”叶宇礼貌地喊道。

“叶宇回来了,放假了吗?”两位老师亲切地招呼,曾经教过的学生有了成就,也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好还在愁着叶庄的学生怎么回去呢,你来了带着走吧,下午不上课了。”

一群叶庄的孩子全跑了出来,叶宇帮他们盖住头,排着队。告别老师往回走。

小梅也下来,跟一群孩子走在一起。时常的见到雪,也不觉得新奇,裹着头,踩着雪,慢慢的往前挪。

孩子们虽然穿着有些旧,却并不破烂,棉衣棉鞋,头戴棉帽,暖暖和和的。没有刮风,路上各处高高低低的很清楚。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着叫着,习惯了这样的天气,并不觉得寒冷难挡。

广寒琼瑶散落花,洁映妆台百姓家。

学童畏寒踏碎玉,扯落枝头腊梅芽。

“宇小时候也是在这学校上学的吗?”

“我不是,小时候在外公庄上的学校,到五年级下学期才回来的。这段路也是很熟悉的。小时候觉得这里挺广阔的天地,现在却显得很小了。”

出了许庄,过了河上的土桥,便遇到村里人来接孩子。看到叶宇两人,免不了一番的询问。

进了村,各自回家。

拍打去身上的落雪,妈早已摆好了菜。

“天这么冷,喝点酒吧。”爸拿出酒来,“还是你妈前段时间送来的。”

“亲家还真是好本事,堪称酒仙了。配的酒真是一绝,什么茅台五粮液西凤之类的全是下品。尝尝。我这不喝酒的也每天尝一杯,快成瘾了。”妈夸赞道。

酒瓶打开,便是扑鼻的酒香,一人一杯倒上。叶宇端起饮了一小口,“真好。醇厚而不辛辣,绵柔而又细腻,回味悠长。”

“后劲很大啊,不知道的第一次就会不知觉的喝多。”爸说。

陈艳则是一口喝干,呼了口气,“很爽口,喝下去热气翻腾。嘻嘻,一杯顶上普通的酒一瓶。”

“你喝酒也品品味没?你妈妈只送来十瓶这样的酒。想多喝,明天去陈庄放开了喝。据你妈说这样的酒配起来不容易,存的也不是很多。”

“妈真小气,我就喝一瓶还不行吧?”

“一瓶顶得上一头羊值钱了。还是换不来的酒。咯咯,我是不喝酒,你爸怕是会心疼的。”

“这么贵!”

“艳儿想喝只管喝,还有几瓶呢。”爸说。

陈艳又喝了两杯便不喝了,“这些行了,感觉比喝三瓶还来劲。”

一家人围着,吃着说着。大块的猪肉,一只炖鸡,还有几样炒菜。最后每人一大碗羊肉汤。

吃过饭,一家人守着炉火话着家常,说说笑笑,温馨甜蜜,满是幸福。

室外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炉火正旺。时而低语相问,时而开怀长笑。

下午,雪慢慢的小了。两人来了兴致,拉着爸妈来到村外,一起照了张雪地相片。作为纪念,也让南方的同学看看北方的雪景是什么样的。

傍晚,风却大了起来,呼啸着,吹落树上的积雪,卷起,漫天的飞舞。夕阳露出一丝光亮,便沉入西山下,天色昏暗下来。温度降得很低,达到零下十度以下。

晚上,陪着爸妈说话,看电视,直到八点多,才上楼休息。

第二天,天晴了。一轮红日映照着白雪皑皑的世界,树枝上挂着雪呺,如冰雕一样,顶檐上挂着长长的冰琉。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充满着纯洁和梦幻。

“小梅,快起床,外面好看得很,”陈艳叫着,“给你照张雪地的相片。”

“有啥看的,冬天都是这样。外面冷啊,我不去。”小梅赖在被窝里不愿起来。

“给你买了把宝剑,起来,我教你练剑。”

“在哪?”小梅喜悦地叫,“马上起。嘻嘻。”

早就盼着有一把宝剑,可哥只给她刻了把木制的。

早起的人们在铲着路上的雪,堆成高高的。带着小梅来到村头,在一片雪地上,开始练武。小梅也跟着翻转跳跃,身法也练得矫健灵巧。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却不受多少影响。村里的孩子也纷纷的来到,加入到练习之中。经常和小梅一起练习,身法都不错。陈艳教给孩子们一套拳法,他们两人自创的拳术,没有过多的讲要领,掌握住招式就算了。接下来,又教一套剑法。孩子们没有剑,随便找一根树枝跟着比划。

“好了,今天就教到这里,回去好好练,以后再教下面的一半。”陈艳说。

孩子们陆续的散去,三人回家吃早饭。吃过早饭,两人告别爸妈,去陈庄。

“路上开慢点,看清路,别开地里去了。”妈交代着,“看看你们捐钱修的燕子桥,喜欢不?”

“现在能通过了吗?可是这段土路怕是过不了车吧?”

“村东面的路也铺上了石子,能通车了。”

车子缓慢的在雪地上行进,出了村,拐上北去的村级道路。平平的道路,满是积雪。叶宇小心的驾驶,尽量的开在路中间。车子开过,留下两行深深的车辙。上了河堤高坡,便看到了一座长长的宽宽的大桥。桥面上被人扫得干干净净,露出上面的水泥路面。车子停在桥头,两人下了车。

首先看到的是桥头两边竖着石柱,朝南的一面刻着一只飞翔的燕子,惟妙惟肖,身旁还刻着一枝柳条,柳叶连接着燕子的身影。朝东的一面竖着刻着三个大字,燕子桥。紧靠着石柱,一板石板上,刻着建桥的记载。“丁卯年秋,叶宇陈艳捐资建桥。众乡亲义务出工,同心协力,历三月建成。从此南北畅通。”

“桥建得挺漂亮的。”叶宇说,“五个桥墩,离水面有四五米高,桥面宽八米,可容两辆车相对而过了。设计的不错。三百万怕是不够。”

“加上义工差不多少。来,我们一起照张相留念。”陈艳欢喜地说。

架上相机,两人一起靠在石柱上,留下了有纪念意义的相片。

“是燕子吗?”一位老人从桥的另一面走过来,远远的喊道。

“是我啊,二爷爷。”

老人从北面快步的走来,手里还拿着扫帚。“燕子,叶家小子。真是你们俩,大雪天的怎么就来了?”

“放假了,昨天就回家来了。您老这么早在这扫雪呢?”叶宇说。

“二爷爷,您的船呢?不划了?”陈艳说。

“都是你们害的,修好了桥,没人坐船了。哈哈,正好,我闲着没事,就来看管这桥,没事做打打鱼,给来往的行人指指路,卖点茶水什么的。你们来了,到我家里喝碗茶吧。”老人欢喜地说着。

“好啊。要钱不?”

“给你们免费。哈哈,你们俩捐那么多钱建桥,我还能要钱?”

“把您老的渡船生意给弄没了,您不生气?”叶宇说。

“唉,长年摆渡,只为了方便行人。挣不了什么钱。人老了,正好退休养老。闲时打点鱼,日子过得最是舒坦。感谢你们还来不及呢。”

一路说着,走向北岸。

“建桥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热闹,十里八乡的都过来了,有力的出力,拉石子,抬石头,我的船也出了力了,几个桥墩的水泥全是它运过去的。”老人自豪地说,“以前建桥全是石头一块块的垒,现在用的是钢筋钢板,两边的挡柱也是钢筋的。结实还显得轻巧。”

桥北面的高堤处建了三间平房,还修了一片平地。老人扫出一条人行小道。

“进屋里来,我给你们倒茶。”

两间房子摆着五张桌子,老人从厨房里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茶,把托盘放到桌上,“尝尝,茶好不好喝。”

其实就是一碗鱼汤,浓白色,里面飘着细碎的佐料末。

“真是香。我能喝得出,您加了十三味佐料,大冬天,您哪来的鱼腥草啊。”叶宇说。

“叶小子懂得真多。真是张巧嘴。夏天收藏起来,一直可以用到明年春天。”

“二爷爷,你用的鱼是自己打的吗?怎么有柳条鱼的味呢?”

“这条河里也有柳条鱼,做出茶来才会新鲜不腻。客人才喜欢喝啊。”

“多少钱一碗?”

“一块钱。老头子就认死理,多一分也不收。”一位七十上下的老妇人走进来,“喝完了再给你们盛,刚做好,正新鲜着呢。”

“二奶奶好。”

“好,好。小燕子出落成大姑娘啦,还是几年前见过你一回,跟个野小子似的。现在出息了,给家乡做好事,都忘不了你呢。”

“一点小事。这个是我的夫君,河南面叶庄的叶宇。”陈艳介绍道。

“听说过,也是好孩子。快喝,我再给你们盛来。”

“一碗就够了,刚吃过饭来到这,还要回娘家呢。”

一边吹着气一边喝,喝过后感觉全身暖和。叶宇回到桥南,把车子开过来,陈艳告别两位老人,偷偷的把几张钱放在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