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进化史,详见第二十四章。
在120年前,也就是2063年和2065年,出了两件改变人类历史的大事件。
第一件事:2063年以雨霖科技公司为代表,人类初步解决了高温超导技术及材料问题,使得超导迈斯纳效应在室温下能长期保持。
第二件事:2065年,一种感染呼吸道乃至全身的Y型病毒肆虐全球。找不到发源地,也找不到0号病人,这种病毒形状像字母Y,所以叫Y型病毒。
我们重点说说超导技术引发的武器发展。
21世纪60年代后,超导市场开始启动和发展,经过40年的不断研发和优化,到了2100年,超导技术真正逐步应用白菜化,性能稳定下来。
大规模化和小型化成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大规模化使得整个工业制造、电力传输、交通运输、宇宙探险有了革命性的跨越式发展。
交通物流变得极其快捷和廉价,电力能源变得损耗极少,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能源使用率,使得整个社会和经济开始有点触底回升,并且科技开始高速飞跃。
而小型化,特别是微型化超导技术在医学、生物学、核物理学上应用前景光明。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了2130年代,宇宙探险由于超导技术的开创性使用,高温超导蓄能器(SmES)和高温超导电机的大量使用,使得长距离宇宙探险成为可能。
人类迅速向外扩展,很快人类的脚步就踏上火星,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个封闭式城市——庞贝。
短短十年后,人类就走出了小行星带。
根据天文学家的验算和推测,在土星的第六个卫星上,比月球还大一点的土卫六(泰坦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于是突破小行星带后并没在木星周围建立基地,而是直奔土星环系,并在土卫六上着陆,成功建立探险基地,开始探查一直很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土卫六。
微型化的另一个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全世界国家都避而不谈,就是——武器。
随着超导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在超导微型化背景下,枪械逐步淘汰了火药推进技术,超导体做枪管内轨道变成现实,用高压电磁阀推进,其枪管初速度比用传统火药推进的子弹初速度快了不少。
在病毒发作的2065年以后的二十年,人类各国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得不大打出手,史上称“病毒战争”或者“二十年战争”。
在这期间,武器工业得到飞速提升,武器威力、射程、制导精确度都得到质的飞跃。
所有100毫米以上的加榴炮的炮弹都实现了导引头制导,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98.5%,几乎可以说是百发百中。
在45毫米口径以上到100毫米的迫击炮和榴弹炮上,只有一部分使用了制导头。
为什么不在100毫米以下口径的武器甚至是枪支中大量普遍使用制导头呢?
一句话,成本原因。
随着口径的变小,炮弹直径变得更小,则导引头就得做小,而工艺就得做得更精细;精细度越高,则代表着工艺成本越高,反而抗震动能力却变得更差。
大家都知道,越精细的东西越不抗震。在炮弹出膛一瞬间,加速度是惊人巨大的,对导引头的抗震能力有着变态的要求。这就是一发制导炮弹成本等于50发普通炮弹的原因。
而且,小口径弹药的射程和爆炸威力远远比不上大口径弹药,使得费效比更加不好,从而使得各国军队不愿购买小口径制导弹药,只青睐大口径制导弹药。
至于小于12.8毫米以下的子弹,包括雨霖科技公司武器分公司等一大批优秀军工企业都研制成功过,但是主要问题还是纠结在成本和可靠率上。
以通用的5.56毫米弹药为例,每一颗装有导引头的子弹的成本是275.66颗普通子弹的成本,而出于导引的需要,以前铜弹头必须做成空心,里面装上精细的导引头,并且加长弹头体,并加装尾翼,否则飞出后无法控制飞行轨道。但是弹头体一旦加长,其在飞行途中就容易翻滚,造成弹道改变,使得导引和尾翼变得徒劳,不可控。
而最关键的是弹头的顶部必须是非金属,才能可靠的传输自带的雷达波或者激光束。这对于有穿透要求的子弹来说,这就致命了,因为非金属顶的硬度始终比不上金属顶。
工程师们发现12.8毫米以下的小口径弹药的非金属顶和金属弹体结合是个非常棘手的工艺。
后来工程师们干脆淘汰金属做弹头,直接用透明材料做,但很多年过去了,还是不能解决弹头硬度和传输信号的矛盾,也意味着成本无法控制下来。
对于大口径的榴弹类和穿甲类弹药,这些都不是问题。榴弹类主要靠爆炸毁伤目标,导引头做在前端没有任何问题。而穿甲弹的导引装置可以做在头部后侧,只要开的窗口不影响雷达波穿透就可。这在只有几毫米直径的子弹上是无法做到的。
子弹实现这些导引成本太高,而且可靠率也低下。
在实际战斗中,必须先用枪对目标照射一次,经过枪里的电脑芯片告诉子弹目标方位,否则子弹只会按普通子弹飞行;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秒以上,这就使得在紧张的战场上,使用制导子弹根本没有先机。
一句话,成本高,可靠率低,使用复杂,所以制导子弹根本没有市场。
这就是22世纪轻武器弹药的实际情况。
-----------------
再来说说激光武器和等离子炮的发展。
激光武器一直被功率和大气阻拦所困扰,一直不能作为主流的武器使用。
直到人类开始在太空活动后,特别是有了高温超导蓄能器(SmES)和高温超导电机,以及太空中没有空气干扰,才使得激光武器作为有效的近距离防卫武器,不过那时人类已经统一为一个政府,即国联政府,各国已经不需要互相攻击了。
高能激光束激发材料主要涉及激光器中的增益介质,这是决定光子增幅与激光输出的核心材料。增益介质的性质决定了激光的频率、波长、输出功率等重要特性。常见的增益介质材料还是没多大变化,比如:
氦氖(he-Ne)激光器,染料激光器,Nd(钕掺杂的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砷化镓(GaAs)等材料;
这些增益介质通过外部能量源激发到较高能级,从而实现粒子数反转,这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增益介质适用于不同的激光器类型和应用场景,它们的选择对激光器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
等离子炮是在人类开始在火星上生存,并开始向小行星带扩展的22世纪初期蛮荒年代开始开发的。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高压特性来实现强大的杀伤效果。
等离子体是物质四态之一,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所组成,具有极高的能量。在等离子炮中,通过激光将重氢加热至百万度高温,使其变成等离子态,然后利用超导电磁技术将这团带电的粒子包裹成“球状”并发射出去摧毁目标。
这种武器系统具有极高的速度和能量密度,因此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远程打击能力。
当目标接触到这个高速流动的等离子体流时,会受到极高的热量和冲击力,从而造成破坏。在一些设计中,等离子炮通过磁场或电场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方向,最终将其加速并发射出去。
等离子炮在军事、太空探索和防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不稳定的性质,等离子武器比任何已知的武器系统都要来得危险。在实际应用中,等离子炮面临着如何稳定产生和控制等离子体流、如何在大气层中传输和聚焦能量、以及如何确保武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技术挑战。
等离子炮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
1.核燃料反应堆:等离子炮的能量来源于核燃料反应堆,这些能源装置可以提供高温、高能的能源,用于加热气体或液体形成等离子体。
2.电力驱动:等离子炮也可以使用电力作为能量来源,例如核电池或者高温超导蓄能器(SmES)和高温超导电机。同时也作为推进装置:电力被用来产生等离子体,并通过从发动机尾部喷射出阳离子来推动飞船前进,这种驱动方式也被称为电力驱动方式。
这两种能量来源都可以提供等离子炮所需的巨大能量,以产生和控制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流,进而实现对目标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