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十岁科举状元,朝廷震惊 > 第264章 朕会记住你们的功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4章 朕会记住你们的功劳

太和殿的金碧辉煌让朱筱目不暇接,他从未见过如此壮丽的场景。内侍引领他走进大殿,朱筱行礼如仪,动作恭敬而从容。

皇帝高坐龙椅,目光慈爱地注视着这个少年。“朱筱,你年仅十岁便能考中状元,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啊。”皇帝声音洪亮,带着几分欣赏。

“臣不敢当,多亏父母和师长的教诲,才有今日的成绩。”朱筱恭敬地回答,声音清脆而坚定。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你可愿留在京城,为朕效力?”

朱筱微微一笑,“臣愿意,但仍需继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更好地为陛下效力。”

皇帝大笑,“好一个勤奋好学的少年,朕正需要你这样的栋梁之才!”说罢,便下旨封朱筱为翰林院修撰。

从此,朱筱便留在京城,进入翰林院。翰林院的学者们对这位年轻的同事充满好奇,他们发现朱筱不仅聪明绝顶,而且为人谦逊,毫无骄傲之气。无论是经典的深奥问题,还是诗词的难题,他都能迎刃而解,常常引来一片赞叹。

一次,翰林院内举办了一次诗会,众多才子佳人齐聚一堂。席间,有人提议即兴作诗,以景咏怀。朱筱虽然年少,但毫不怯场。他望向院中那棵繁茂的桂花树,笔走龙蛇,顷刻间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桂花飘香月影移,少年才俊初展翅。心怀天下志万里,不负年少不负时。”

众人看罢,无不拍手称赞,纷纷感叹朱筱不仅才华横溢,更有鸿鹄之志。诗会结束后,一位年长的翰林学士王公走到朱筱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小朱,你这首诗不仅辞藻优美,更有深意。老夫相信,你未来定能大有作为。”

朱筱谦逊地笑了笑,“多谢王公夸奖,朱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多向前辈们请教。”

时间流转,朱筱的名声愈发响亮,京城的各大书院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学。每次讲学,朱筱总是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他不仅讲解经典,更结合实际,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广受欢迎。

一天,朱筱正准备赴一场讲学,忽然收到家乡来的书信。信中说,母亲李氏病重,急需他回乡探视。朱筱心中一紧,立刻请假,连夜赶回家乡。一路上,他心急如焚,马不停蹄。

到家时,母亲已卧病在床,脸色苍白。看到儿子归来,李氏眼中泛起泪光,虚弱地说:“筱儿,你回来了。”

朱筱握着母亲的手,哽咽道:“娘,您放心,我一定会请最好的大夫为您诊治。”

他立刻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大夫。大夫诊断后,说是积劳成疾,需要静养和调理。朱筱便亲自照顾母亲,熬药煎汤,不辞辛劳。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李氏的病情逐渐好转。

母亲康复后,朱筱决定暂留家乡一段时间。他在家乡开办了一所学堂,免费教授乡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他相信,只有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学堂的建立,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支持,朱筱也因此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学堂里,朱筱常常给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京城的见闻和经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朱筱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天傍晚,朱筱正为学生们批改作业,忽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他开门一看,竟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刘云。刘云面色凝重,显然有急事。

“筱兄,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你需要马上回去。”刘云急切地说。

朱筱一愣,连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刘云解释道:“翰林院最近发生了一场大火,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文稿都被烧毁了。皇上十分震怒,责令我们重新整理和修复这些文献。你是翰林院的重要成员,自然少不了你。”

朱筱闻言,心中一震,他知道这些文献的重要性,立刻决定启程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朱筱发现翰林院的同僚们正在忙碌地整理残存的文献和书籍。院中的一片废墟让他心痛不已,但他没有时间悲伤,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修复工作中。他和同事们昼夜不停地抄写、整理,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皇帝得知后,对朱筱和其他翰林院学者们的努力表示赞赏。他再次召见朱筱,问道:“翰林院遭此大难,你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恢复工作,实在不易。朕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朱筱恭敬地回答:“陛下,翰林院的每一位学者都深知这些文献的重要性,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工作,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皇帝满意地点头,“很好,朕会记住你们的功劳。”

朱筱离开皇宫后,继续在翰林院任职。他的才华和勤奋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京城的学子们纷纷以他为榜样,立志要像他一样成才。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朱筱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心得。有一次,他们聊到未来的打算,朱筱说:“我们这些人有幸能够在翰林院工作,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朋友们纷纷表示赞同,其中一位名叫张志的学者说:“筱兄所言极是,我们不仅要做学问,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朱筱点头道:“不错,只有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要为此努力,不能辜负陛下的期望。”

就这样,朱筱和他的朋友们在翰林院里不仅钻研学术,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举办讲座,编写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