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 > 第119章 小试牛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隆三十四年,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这一年对于钮祜禄·和珅(庄有恭)来说意义非凡。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抱负,踏入了京城那庄重肃穆的考场,参加了令人瞩目的院试。

要知道,和珅可是一个与众不同之人。他不仅自身聪慧过人,更是凭借着独特的机遇,融合了好几个人积累下来的渊博知识于一身。这些知识犹如一座宝库,在考场上被他运用得游刃有余。

当考试结束,榜单公布之时,和珅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那一刻,他心中满是喜悦,但也深知这只是漫漫仕途的第一步。

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只要在九月再次参加乡试,如果能够成功中举,那么便可以参加次年春天京城举行的会试。一旦在会试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便能踏上为官之路,从此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那些在会试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学子们,则还有幸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届时,他们将有幸当面见到乾隆皇帝,接受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亲自选拔出状元、榜眼和探花等殊荣。

考到生员之后,内务总管冯英廉那可是喜不自禁啊!他满脸笑容地对着和珅说道:“和珅呀,真是不错不错,居然考上生员啦!这可是个好兆头呢。那对于下半年的乡试,你心里可有底儿?需不需要老夫帮衬着点儿什么?”

和珅听了这话,胸膛一挺,脸上露出无比自信的神情来,大声回应道:“老爷子,您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凭我这一身才学和本事,区区乡试又算得了什么呢?依我看呐,这次乡试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之事,根本难不倒我。只要不出意外,比如有人故意捣乱、暗中使坏之类的情况发生,那我必定能够金榜题名,高中举人!”说完,他还得意洋洋地扬了扬下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迎来了令人瞩目的乡试。早已摩拳擦掌、做足充分准备的和珅胸有成竹地踏入考场。

考场上气氛凝重而紧张,但对于学富五车的和珅来说,这些题目都不过是小菜一碟。只见他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涌,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就已经完美地完成了整张试卷。做完之后,他从容不迫地轻轻敲响了桌旁的铃铛。

听到铃声响起,负责监考的人员赶忙走过来询问发生何事。和珅礼貌地问道:“大人,我已答完所有试题,不知可否提前交卷?”监考人员闻此言语,不禁面露惊愕之色,心中暗想:这才过去多久啊,竟然有人如此神速且自信满满!于是,他不敢擅自做主,急忙前去请示此次乡试的刘主考官。

刘主考官正端坐在主位之上,全神贯注地监督着考场内的一举一动。听闻监考人员的禀报,他先是一愣,随后眉头紧皱,满脸狐疑地说道:“竟有如此张狂之人?究竟是谁这般自负?”待得知是和珅请求提前交卷时,他微微颔首,表示允许。

很快,和珅那精心作答的试卷被呈递到了刘主考官的案前。刘主考官先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卷面上方的姓名——和珅。然而,当他的目光移至试卷中的具体内容时,却不由得为之一惊。只见这字里行间不仅笔迹端庄秀丽,而且答案更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堪称完美之作。

就在这时,刘主考官突然回想起自己儿子之前的嘱托。原来,他的儿子刘海涛也是此次咸安宫考生之一,并且是冯霁雯的众多追求者之一。儿子曾千叮万嘱,一定要想尽办法阻止和珅金榜题名。想到此处,刘主考官冷哼一声,暗自思忖道:“哼!你和珅就算答得再好又如何?终究还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随即,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桌上的毛笔,狠狠地在和珅的卷子上涂抹了一个大大的墨点,并高声下令:“这份卷子弄脏了,作废弃处理!”

就这样,尽管和珅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在考场上更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发挥得极为出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终还是未能逃脱那如同恶作剧般的命运捉弄,在这次对其人生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科考中,竟然不幸地名落孙山,只能怀着满心的失落与不甘,黯然地看着自己的名字从榜单之上滑落。

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务总管冯英廉急匆匆地找到了和珅,满脸疑惑和不解地问道:“和珅啊,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你的才学和能力,怎会落榜呢?这实在是没有道理啊!要知道,在咸安宫的众多学生当中,数你最为出众,可为何那个处处都不如你的刘海涛能够金榜题名、高中举人,反倒是你却名落孙山了呢?”

面对冯英廉那咄咄逼人的质问,和珅的脸上缓缓浮现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他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声音低沉地说道:“老爷子呀,这里面的情况您可真是不太清楚呢!实际上,我的卷子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暗地里做了手脚。这次负责监考以及阅卷工作的刘主考官,恰恰就是那个刘海涛的亲生父亲呐!哎呀,我老早之前就已经察觉到这科举制度当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漏洞和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们这对父子竟然能够如此厚颜无耻、不择手段,完全将公平正义抛到了九霄云外,肆无忌惮地公然徇私舞弊!”说到此处,和珅不由自主地紧紧握起了自己的拳头,双目之中更是闪烁着愤怒的火花,仿佛要将心中的怒火喷薄而出一般。

一旁的内务总管冯英廉听到这番话后,气得满脸通红,胸膛剧烈起伏着,怒不可遏地吼道:“这世上难道就没有王法了不成?简直是无法无天!和珅,你尽管放宽心好了,等老夫进宫面见圣上的时候,必定会替你讨回一个公道来!”

然而,和珅却只是微微一笑,宽慰道:“老爷子,您先消消气儿吧,犯不着为此事大动肝火。再说了,就算科举这条路走不通,我也并非就无路可走了。我可是有着世袭三等轻车尉这样的职位可以继承呢。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们这般胡作非为、徇私舞弊的行径,迟早都会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嘛!”

乾隆三十四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内务总管冯英廉的精心策划与巧妙运作下,年轻的和珅终于得偿所愿,顺利地继承了世袭三等轻车尉这一职位。然而,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

和珅心里清楚,沈上达和庄有恭各自藏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宝藏。那些宝藏数量之巨、价值之高,足以让人一夜暴富,但他更明白“怀璧其罪”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若想将这些宝藏真正地物尽其用,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后盾,一切都只是空谈罢了。

与此同时,江湖中的天地会也正蓬勃发展。为了确保帮会的安全以及维护帮会的坚定信仰,他们立下了严格的规矩:每一名帮会成员都必须虔诚地拜祭关公,并以义气为重。一旦有人不幸被清廷抓捕,无论遭受怎样的酷刑折磨,都绝不能出卖兄弟,更不可牵连他人。若是不幸英勇就义,帮会则需给予其家人丰厚的补偿,以慰藉英灵。而且,任何想要加入帮会之人,都必须在关二哥神像前郑重起誓,表明忠心不二。

然而,那些负责打理帮会生意之人,务必谨遵邬氏家训中的各项规矩行事。这其中所提到的“不贪”并非意味着禁止谋取利益,而是强调绝不可贪图、侵吞帮会的财物;至于“不借”,实则亦非全然拒绝出借之意,而是存在着明确的“十不借”原则。例如,嫖娼者不得借款,赌博成瘾之徒不予借贷,吸食福寿膏(鸦片)者同样无法得到资金支持,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具体情形被纳入了禁借之列。这般规定既保障了帮会财务的安全与稳定,又彰显出邬氏家族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的重视。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戒律,帮会得以在复杂多变的江湖环境中立稳脚跟,并赢得各方人士的尊重与信任。

和珅深知若想获得乾隆皇帝的绝对信任,那么首先就得深入探究乾隆所撰写的那些诗词歌赋。因为只有通过这些文字作品,才能真正洞悉乾隆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旦成功地模仿这种风格,便能够与乾隆产生强烈的共鸣。毕竟,对于一位帝王而言,能够遇到一个理解并欣赏自己文学造诣之人,无疑会令其心生欢喜。

正因如此,和珅只要稍有空闲时间,便会一头扎进乾隆的诗词歌赋之中,如痴如醉地研读起来。他仔细分析每一句诗词的用词、意境和表达方式,试图从中捕捉到乾隆的思维脉络和喜好倾向。有时,为了弄明白某一首诗中的某个典故或者隐喻,他不惜翻阅大量的古籍资料,不辞辛劳地追寻答案。

随着对乾隆诗词歌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珅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微妙之处。他开始尝试着按照乾隆的风格进行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精心收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呈献给乾隆,以期望能够借此吸引乾隆的注意,从而迈出赢得其青睐的关键一步。

乾隆三十七年,钮钴禄和珅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粘杆处每天会有6名领侍卫内大臣分成6班在宫廷之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守卫班次,由众多侍卫共同轮流值守。这个班次一共被划分为 6 班,每班又进一步细分为两翼。根据轮值时所守护门户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内班和外班。那些在内廷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以及宁寿门执行值班任务的侍卫属于内班;而在外廷太和门当值的则归为外班。然而,这些侍卫们的职责并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对特定地点的看守工作。

传说在紫禁城那美轮美奂的御花园里,矗立着一座名为“御景亭”的建筑。在这座亭子的入口处,摆放着四条漆黑如墨的大板凳。无论是阳光明媚的白昼,还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始终都会有四名身强体壮的“粘杆卫士”与另外四名训练有素的“粘杆拜唐”分别端坐其上,轮流交替地履行看守之责,以确保整个皇宫的安宁与稳定。他们就如同沉默的守护者一般,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警惕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动静,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威胁到皇室安全的蛛丝马迹。

除了肩负着站岗放哨这一重任之外,粘杆处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接收以及掌管那些来自外界的奏折。而承担接收奏折这项关键工作的人员,则是从粘杆处内部经过精挑细选而出的精英。这些被选中之人通常都接受过极为严苛且系统的专业培训。

每日晨曦初现之时,天色尚还朦胧,这些负责接收奏折的人便已早早动身,脚步匆匆地朝着内奏事处进发。他们怀揣着对职责的敬畏之心和高度的使命感,穿过重重宫门,沿着蜿蜒曲折的宫道一路前行。待到抵达内奏事处后,他们迅速与相关官员完成交接手续,将那一摞摞崭新的奏折小心翼翼地收入囊中。而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回粘杆处,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奏折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并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皇帝手中。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不容有丝毫差错。

和珅在这紫禁城中已然工作许久,但与乾隆皇帝真正接触交流的时刻却屈指可数,简直少得令人唏嘘。如此这般下去,想要得到乾隆帝的关注并赏识无疑是痴人说梦。和珅深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自己绝不能在此虚度年华,既然没有现成的机遇降临,那便要主动出击,自行创造有利条件!

于是乎,他想方设法与远隔千山万水的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取得了联系。而此时的天地会也是诸事缠身,其分支的负责人不幸落入了当地官府设下的陷阱之中,惨遭抓捕囚禁。得知此事后的陈家洛当机立断,迅速部署人手展开营救行动。不仅成功将被困之人救出牢笼,更是趁着此番行动之便,顺带打劫了云南一带那些平日里仗势欺人、鱼肉乡里且为富不仁的地主豪绅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乾隆三十八年的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了乾隆皇帝的书房内。此时,和珅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份来自云南的奏折,迈着小步匆匆走进了书房。

这份奏折所呈报之事令人震惊不已——云南竟有重犯成功越狱,并在逃脱之后连续制造了多起针对当地富贵人家的抢劫伤人案件。这些案件不仅令百姓们人心惶惶,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地方的治安与稳定。

当乾隆皇帝展阅完这份奏折后,他那原本平静如水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下来,一股怒气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只见他猛地一拍书桌,怒喝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这句问话如同惊雷一般在书房内炸响,在场的侍卫们全都被吓得愣住了。

他们瞪大了眼睛,望着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惶恐。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万岁爷口中所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如何应对此刻的局面。于是乎,众侍卫只能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贸然开口说话。

然而,就在这万籁俱寂、鸦雀无声的氛围当中,和珅却宛如泰山般稳稳而立,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沉着与冷静。只见他那睿智的双眸微微眯起,透露出一抹深邃而睿智的光芒。稍作片刻沉思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迈开步伐,身形稳健地朝着前方走去。待到距离合适之时,他恭恭敬敬地弯下腰来,施以标准的礼节,然后用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说道:“回老爷子,正所谓‘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和珅的这番回应犹如一把精准无比的利剑,不仅恰到好处地剖析并诠释了乾隆皇帝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更是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迎合了皇上此时此刻那满腔的怒火与愤懑之情。

乾隆皇帝听闻此言,脸上先是闪过一丝讶异之色,但紧接着便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起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和珅,开口问道:“哦?你究竟是如何知晓这些道理的呢?”面对圣上的询问,和珅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淡定,不急不缓地回答道:“回老爷子,想当年在下年幼之时,虽已将四书五经通篇熟读,但其中仍有诸多疑惑之处难以明了。于是乎,我便特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朱熹先生对于这些经典着作的批注以及独到见解。也正因如此,今日方能应答如流。” 乾隆皇帝听后不禁龙颜大悦,连连点头称赞,心中暗自感慨自己身旁竟然还有如此聪慧机敏且博学多才的奇妙人物存在。

年仅二十三岁的和珅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华和学识,终于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风采。那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皇宫内一片庄严肃穆。和珅身着华丽的服饰,迈着自信而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宫殿。

当他站在乾隆皇帝面前时,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展现出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问。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是治国理政之道,和珅都能侃侃而谈,言辞犀利且观点独到。

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聆听着和珅的论述。他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对和珅的表现越来越满意,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最终,和珅以其卓越的才学成功地打动了乾隆皇帝的心。不久之后,他便被任命为乾隆仪仗队的侍从,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仕途之路。这一转变不仅让和珅感到欣喜若狂,也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坐在御书房内,面色凝重地翻阅着手中关于和珅的详细资料。越看越是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臣子竟然与自己有着如此亲近的关系——和珅竟是母后虚假的娘家人!自那次南下江南,费尽周折帮助皇太后找到了她真正的娘家亲人之后,乾隆对于钮祜禄家族的关注便渐渐减少了些。谁能料到,就在这不经意间,竟错过了像和珅这般极具才能之人!

乾隆心中懊悔不已,暗自责怪自己的疏忽大意。他决定亲自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深藏不露的臣子,于是特意吩咐手下将和珅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答的卷子呈上来。他实在难以想象,拥有如此出众才华的和珅究竟为何会名落孙山?

然而,当手下将调查结果禀报给他时,乾隆不禁勃然大怒。原来,他们根本找不到和珅的那份卷子!进一步追查之下才得知,和珅的卷子早在当时就已经被作废处理掉了。原因仅仅是因为卷子上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墨点,而负责监考阅卷的刘主考官据此判定其为废卷。更令人气愤的是,据查,那位刘主考官的儿子刘海涛虽说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但最终却金榜题名、榜上有名。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拍案而起。他觉得此事绝不能就此罢休,必须要彻查到底。当即下令让刑部等相关部门立刻着手调查这位刘主考官,一定要查明其中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之嫌,还和珅一个公道,同时也要整肃科场风气,确保今后的科举选拔能够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