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挥了挥手,侍卫领命退下。
他继续走向内殿,心中却始终萦绕着诸葛志的影子。
此人行事诡秘,深不可测,必须尽快查清他的底细,否则后患无穷。
与此同时,姜维风尘仆仆地来到襄阳城外。
他四处打听诸葛志的下落,言语间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打听到诸葛志隐居隆中山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启程前往。
隆中山山路崎岖,姜维不畏艰辛,一路攀登,终于在山顶找到了诸葛志的住所。
这是一座简朴的草庐,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之中。
姜维轻轻叩响柴门,心中忐忑不安。
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位儒雅的青年男子出现在眼前,正是诸葛志。
姜维连忙上前行礼,表达了拜师的愿望。
诸葛志静静地听着姜维的陈述,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他早已听闻姜维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如今见他如此诚恳,心中也颇为感动。
“姜维,你为何要拜我为师?”诸葛志问道。
“先生大才,弟子仰慕已久。听闻先生精通兵法谋略,弟子渴望能够跟随先生学习,为匡扶汉室贡献一份力量。”姜维诚恳地回答道。
诸葛志微微颔首,沉吟片刻,说道:“既然如此,我便收你为徒。不过,学习兵法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你可有心理准备?”
姜维闻言大喜,连忙跪拜在地,说道:“弟子定当勤勉学习,绝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诸葛志扶起姜维,说道:“起来吧,明日开始,你便跟随我学习。”
姜维满心欢喜地离开了草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一轮明月高悬,繁星点点,仿佛预示着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诸葛志站在门口,目送姜维离去,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转身回到草庐,拿起桌上的竹简,缓缓展开。
“先生,你果然料事如神。”诸葛志低声说道。
草庐外,竹影婆娑,夜色渐浓。
姜维每日清晨便早早来到草庐,只见诸葛志早已在竹林深处习武。
他身形矫健,手中木剑挥舞如风,破空之声清脆悦耳,与竹叶沙沙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乐章。
阳光透过竹叶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光影,更显其飘逸出尘。
诸葛志收剑,擦拭额头汗水,目光转向姜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今日,我教你兵法要旨。”他领着姜维来到一处沙盘前,指着沙盘上的山川河流,细致讲解地势之利、兵力部署,以及攻守之法。
姜维听得聚精会神,目光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不时提问,诸葛志则耐心解答,其声如清泉般流畅。
白天,姜维跟随诸葛志学习兵法韬略,夜晚则研读兵书典籍,常常至深夜仍秉烛苦读。
他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时而豁然开朗,喜形于色。
诸葛志见他如此勤勉,心中甚是欣慰,更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在诸葛志的悉心指导下,姜维的军事才能突飞猛进,从初窥门径到渐入佳境,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
他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兵法,还能根据战场局势灵活变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
姜维心中对诸葛志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与此同时,许昌城内,曹操的府邸却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气氛。
自宛城之败后,他便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整日反思战败原因。
府内侍卫不敢发出丝毫响动,生怕触怒这位心绪不佳的主公。
“荀彧,程昱,你们二人进来。”曹操的声音低沉而略带沙哑。
荀彧与程昱不敢怠慢,连忙入内。
曹操端坐于主位之上,神色凝重,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他将宛城战败的细节一一复述,并提出心中的疑问。
“诸葛志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精准地预测我军行动?”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荀彧与程昱面面相觑,他们对诸葛志的了解也仅限于道听途说。
程昱捋着胡须,沉声道:“主公,此人定非等闲之辈,需早作防范。”
“哼,防范?我曹操戎马一生,岂会惧怕区区一个诸葛志?”曹操冷哼一声,他环顾两位谋士,沉声道:“传令下去,加紧训练兵马,同时派人探查诸葛志的动向。我倒要看看,他究竟有何能耐!”
“主公英明。”荀彧与程昱齐声应道。
曹操目光深邃,紧紧盯着桌案上的地图,手指在襄阳的位置上重重一点。
“诸葛志…我不会让你有可乘之机的。”
“主公,这...”荀彧欲言又止,看了眼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