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少顷,高弘图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挪动身躯靠近朱由校,脸上满是忧虑之色,低声道出自己内有隐忧。

旁边,洪承畴、李待问、刘遵宪等官员皆是神色凝重,整齐划一地微微颔首,显然对高弘图的忧虑深以为然。

在他们看来,皇帝的规划虽有高瞻远瞩之处,出发点是人尽其用,物尽其才,却仍然要警惕在官场中埋下隐患。

朱由校神色淡然,目光沉稳而坚定缓缓开口:“诸卿一片为国为民之心,朕心中甚是欣慰。然而,朕所提出的建议并非凭空而出,皆是经过深思熟虑,从实际情况出发。”

他所施行的制度是引用后世的公务员制度,是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或许有漏洞,总体利大于弊。

他神色微微一顿继续说:“诸卿担忧各省自行出题考试,录取官员,会出地方以权谋私,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形成地方自治的局面,或者给予各省总督,巡抚选拔人才的权力,使总督势力坐大,进而对抗朝廷。

诸卿这份担忧过于杞人忧天,朝廷让各省选官,考试出题是教育部自行完成,进而礼部,吏部,教育部联合各省提学道共同举办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虽说各省负责具体实施,但仅是提学道,学政司协助,最终选拔官吏决定权在吏部,其次才是各省总督,巡抚,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诸位担心知县获取举荐权,兴许会滋生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等乱象,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在官场之中,拉帮结派、打击报复的心理和行为确实难以完全杜绝。”

朱由校语气冷厉,眼中闪过一丝冷峻,“然而,朝廷在县级体系中设有督查之职,还有员外郎进行监督。并且,除现有的秘折制度外,朝廷将对底层官吏实行不记名的按月奏报条例。

一旦发现知县知府或上级官吏出现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的陈规陋习,甚至是不堪的结构式腐败现象,朝廷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不记名的按月奏报条例?

刘遵宪,高弘图等面色骤变,前几年皇帝设密折制度,并非单纯推行制度,而是长期落实实施。

高弘图作为纪检出身的要员,常年亲赴一线整顿吏治,非常清楚密折制度的恐怖。

上奏官吏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宫廷决策效率。

这几年,他在江南整饬吏治,收拾逃税欠税的士绅,许多消息都来自皇帝密诏。

所幸除整饬官场外,皇帝对地方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百姓日常更感兴趣,更鼓励新生事物发展。

今日,皇帝在基层官吏中实施不记名的按月奏报条例,虽说目的是为限制知县,知府等官吏仗着权力敲诈勒索的不良行为。但皇帝加强同基层官吏的联系,无形中将皇权渗透进乡村。

凡地方出现任何不稳定因素,包括灾情,起义等事件,皇帝能迅速掌握讯息,朝廷快速做出反应。

这时,洪承畴询问:“陛下,不记名的按月奏报条例,容易形成官场上下相猜,人人自危的风气,甚至挟持上官。”

朱由校面容平和说:“吏治,是朝廷长期关注的重点,推行各类制度并非限制官吏,导致君臣离心离德,最终目的还是政治清明,官场政令通达,进而造福一方,维护百姓利益。”

“而诸卿担忧通过考试录取的官吏,不能像过往胥吏熟悉政务,了解民情。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天启七年朕亲掌大权以来,朝廷大力整顿吏治、平息党争,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同时积极训练新军。此外,还推行六十五岁退休制,选拔良吏并施行久任制。”

“而后,在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积极赈灾救济,大破套寇,覆灭建奴,荡平土司,实行改土归流,还大力扩建海外疆土,迁徙百姓。”

朱由校神色自豪,语气坚定,“这几年间,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但通过打击贪官污吏、庸碌之徒,选拔贤才能臣,剔除年迈体弱的官吏,提拔年轻有为的官吏,地方局势始终保持稳定。”

“那些初入官场的底层官吏,朝廷可以施行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养。而且,关键在于朝廷实行的是久任制,每年各省录取的底层官吏数量有限。即便这些新官吏开始可能不太熟悉官场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经过几年的历练自然能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手。”

以前朝廷亦施行长久制,奈何是接近于终身制的长久制,导致官场只进不出,或者说为官者多,退休者少。

许多年过古稀的大臣,在朝廷重要官职,重要衙门担任要职,或许经验老到,老谋深算,却容易拉帮结派,更顽固不化,对新事物极为保守,导致官场呆板,民间风气沉闷。

近年来,朝廷通过退休制度,或劝说或裁撤朝廷到地方年过古稀的官和吏,又通过聘请制度留下部分刚过年六十五岁,能力出众的官吏。

当前官场运行加快,气氛活泼,对新事物,新制度,新思想接纳程度大大提高,民间风气开始自信,包容。

闻言,高弘图没有继续提及为官经验的问题,将话题转向冗官上,宋朝便是因冗官冗政衰落,朝廷断不能重蹈覆辙。

“陛下,冗官问题,值得警惕,臣建议谨小慎微。”

朱由校摇摇头,语气严肃说:“朕闲暇读过万历朝的资料,自万历二十九年起,年年有官吏上书奏报郡守阙员,朝廷不进补官员。

这种现象延续到天启七年,这几年,朕始终在为皇族填坑,爱卿担心童生、秀才、举人进官场造成冗官现象,更是杞人忧天,朝廷整饬吏治,在各省抓捕的贪官污吏数万计,又积极进行海外扩疆,既要迁徙百姓前往开发,自然也需要派遣官吏前去治理,至今朕仍然担忧基层官吏不够,依然是郡守阙员,朝廷不进补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