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大明摄政 > 第765章 皇子不急弘治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群家伙就算考上了朕也要找人好好在‘教一教’他们。”

“让他们知道新时代该怎么当官,让他们明白怎样的读书人才是朕需要的!”

弘治皇帝看的都想咬牙了,翻了半天,看的他都困了,硬是没有找到有看得上眼的才子。

难得的也就是一些稍微有点心意,会去分析西南问题本质和吕仲野为何会出事他教化方法的弊病又在哪。

但除此之外建设性的意见依旧是一坨。

不过比起之前那一堆连他点名以吕仲野为反面这点都写不明白的家伙来说,已经好了不知多少了。

“难怪朝廷这些年愈发问题频出,原来是这选拔的根基就不行了。”

弘治皇帝微微摇头,甚至对八股取士这祖宗之法内心中都逐渐产生了怀疑。

若一直都是这种质量的所谓人才甚至未来可能质量更差的一批人成为国家权力决策机关的储备力量,那未来的大明将何去何从?

祖宗的基业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由不得不悲观,他是上当受骗过的人嘛,考虑问题不免就会往坏的方向去考虑。

“嗯?这一份写得倒还行,详细分析了问题的核心,甚至隐隐指出了吕仲野等人教化脱离实际的本质,可惜还是客观性不足后面带上了维护且没有太多实际性的东西。”弘治皇帝看了看,点了点头。

质量其实也不能算多优秀,但怎么说人家也已经开始脱离泛空大开始进行实际的论述,比那些“虚无”主义的家伙好多了。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种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文居然已经是殿试文策比较好的一类文章了。”

后续不会要将这种排进一甲吧?弘治皇帝隐隐不安。

继续阅卷。

很快,终于又有了卷子脱离低级档有了新的东西。

“关于传统理学大儒故弄玄虚的讨论及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探讨?”

好的,没看多少弘治皇帝就已经确定,这妥妥的就是西山出来的无疑。

试看前面所有卷子,能对吕仲野进行批判的都少之又少,更别提对着传统理学当面开炮了。

上一次有这种刺激的画面,还是镇国书院刚成立时王守仁一人舌战群儒最后一招“子不语怪力乱神”将众人说服。

除了新学一派外,暂时可没有什么学派敢这么跟传统理学对着来的。

简单几句,门派已经尽显无疑。

“写的倒是不错,将吕仲野等所谓大儒书院授学的弊病一一点了出来,就是这后面的......”

弘治皇帝皱眉,虽然对吕仲野教化的讨论言语也挺犀利,但总归还没有脱离理性的范畴。

可后面到了论西南教化的内容怎么就开始吹起王守仁来了?

知道你们镇国一系也在执行教化西南的任务,但你这么吹是不是太过了?

你就算对恩师对新学极其推崇也没必要到这么盲目的地步吧。

之前朱厚炜、朱厚照俩小子在朕面前都不敢这么吹牛波一呀。

这种文该如何定处呢?

弘治皇帝陷入思索之中。

对于吕仲野教化问题的那一部分,弘治皇帝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跟当初出事的时候他同一众阁老大臣商谈的核心也大差不差。

但后半部分......

跟特么个马屁作弊卷似的,关键王守仁在西南能拿出一份什么答卷还不确定。

这就像一份考题写完后发现根本没有参考答案一般,批卷都难以下手。

思索片刻,弘治皇帝决定先行搁置这卷子,先大致都阅览一番再说。

然后......

全部翻阅一遍,类似的文居然有十几份!

“镇国书院参加殿试的考生好像一共才二十个吧......”

难道是这俩小子押题暗示过?

回想起情报传回宫后朱厚炜站出来替王守仁说过话,安抚现场情绪说西南之事还无需担心的场景,弘治皇帝不由怀疑。

可也不对啊,朕叫他们讨论可没有透露自己的想法,这考题还是最后才决定的不应该被押中啊。

他们自己就提出了N个方案,要押也应该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那些方案优先吧?

难道真的是因为镇国书院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太强,让这些从镇国书院出来的学子都不约而同的往这方面写?

“又给朕扔了个难题。”

弘治皇帝叹气,原本是想要近乎明示的敲打文官顺便挖掘挖掘有想法的实干型人才,谁曾想挖了半天挖出来一个坑?

事实上,头疼的可不止弘治皇帝一人。

殿试阅卷,一般而言是由皇帝钦点大臣作为读卷官阅卷,皇帝基本是不会那么空闲自己来的。

一来工作量大,二来大部分皇帝的才干实际是比不过手底下那些大臣的,更何况考试这种事本就是文官擅长的领域皇帝要是一意孤行选出来差劲的文章反而容易闹出舆论笑话。

即便是弘治这种传统的文人皇帝,至多也就稍微多上那么些参与感而已,大头还是要文官来整。

这一次不过是因为确实有些恼火想要自己来寻一寻挖一挖人才,不然弘治皇帝也不会亲自第一时间上手阅览。

而当卷子送达到阅卷组手中开始正式用圈、尖、点、直、叉进行阅卷评价时,阅卷人们傻眼了。

“这种卷怎么改?!”

陛下送下来之时说泛大空的一律低分处理,那此类锋芒毕露针对性满满又吹捧感爆棚的呢?

陛下这为啥没有给个评判标准?!

阅卷组很清楚,这种文基本上就是出自那地方的不好得罪。

但是,但是......

这种放在以前也是典型低分啊!

阅卷组,也被为难住了,有人甚至专程再度请教了一番弘治皇帝隐晦的提了提评判标准之类的事。

但弘治皇帝对此则抱着沉默态度。

你问朕?

朕有没有标准答案!

“此次殿试之题较有深度,卿等批阅思索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简单来说,你们可以稍微拖一会,要么就自己动动小脑瓜子想出个正确答案!

谁让西山那边出来的卷子那么异类不能按常理判呢?

“萧敬,派人去西山给太子和蔚王带个话。”

“将这次阅卷出现的疑问跟他们好好讲一讲,朕最多让放榜晚半月时间,若是半月还不能确定......”

“这一次西山众学子就都去三甲同进士待着吧。”

又给朕丢难题是吧,朕直接踹回来给你们,你们自己给朕把它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