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升官记 > 第193章 放长线钓大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云一番高谈阔论,展示了他的超凡才能。

为什么说超凡,那是因为他的这一套,此时压根就没有古籍记载,这些世家何曾听过、见过,自然佩服的五体投地。

古人特别信这一套,诸葛亮一个隆中对,成了刘备的军师。

大唐就更多了,张蕴古一篇《大宝箴》一共十九段,六百多字,就从幽州录事参军升为了大理寺丞。马周一个门客代笔一篇政论,就入仕为官得偿所愿。

最后,寒云来了一句绝杀:“郑公知道为何,郑家用了百世也才占据郑州这么一点地方的主导地位吗?说穿了就是土地束缚了发展,生产力限制了劳动力的释放。土地的价值不在他产出的粮食上,而在它所处的位置上。”

嘶,郑简一想还真有一点道理,他郑家也是靠堆土地的数量,依靠佃农、奴农的劳作,还经过了百世传承才积累出现今的财富。

“副使此番言论,令老夫耳目一新,不知可有更好的法子?”

郑简不光想知道原因,更想知道如何改变。

“法子自然是有的,不过今日叨扰已久,本官还有其他事务办理,下次再议。”

鱼饵抛出了,就要放长线了。寒云相信,等郑家去云阳摸一下底,会主动找他的。

留下一个口子,让郑家的人觉得他有拉拢的可能,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刀子是要割在肉上,才能给药。

郑简亲自将寒云送出门,看着他离去,这才返回,脑袋里都是寒云给他灌输的神奇生意经和商道大势。

他都不知应该担心寒云来了荥阳救灾,还是该庆幸寒云第一个找到郑家。

阿珠刚才也听了一通,脑袋更糊,她就想到一点,这套能不能用在处月部,让自己的族人不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回去的路上,阿珠便问起:“云峰,你那么厉害,能想到如何让处月部也和汉人一样传承数千年而不断。”

嘶,这个问题,让寒云如何回答。想了一阵,给出一个答案:“处月部都读书,或许还有可能。”

“为何非要读书呢?”阿珠的思想中,认为读书最没有用。草原生存靠的是骑马和射箭。

“不读书,今日之话谁来记录,又怎么告诉下一代,口口相传你能记多少呢?记住一点,文明要传承,首先就要有文字,有文字自然就需要识字辩理,这不就是读书了。”

“原来读书这么重要。”阿珠寻思着,是不是她也要多读书才行。

“能不能传承千年,我不知道,我倒是可以让处月部延续百年,或者更长一点。”

“什么法子?”

“以武立国,一生都打仗,大致是可以的。”

寒云绝不是开玩笑,差不多这个套路就是很多帝国文明生存的办法。

“你不会让处月部和大唐开战吧?”

寒云一愣,这野丫头的脑回路可以啊,尴尬一笑:“眼光向西看。和大唐做朋友不好吗?”

此时的阿珠哪里知道,向西还有比大唐更大的陆地。她只知道,西边还有一些小国和叫大食和波斯的两个大国。

寒云觉得他这一代也就做成这样了,以后大唐和西方的国家、民族如何相处,他是真无能为力。

但是在他这里一定要把北方草原的威胁去掉,免了以后中原被屠杀的隐患。

寒云是离开了,却留给郑简无尽的思考。

世家前面为何总会加上一个地名,又或者被称之为郡望,还不是世家看起来大,影响力最强之处,往往还真在那么一个小地方。

老谋的郑简也不急,在没有得到关于寒云准确的信息前,按兵不动。

寒云也不急,中间抽空还去了最缺粮的许州和陈州。详细摸了一下底,受灾面积很大,人口却不多,两州加一起缺粮的人口也就五万。

如果优先在这些地方推广土豆和红薯,今年还能赶上一波收获,足够养活到明年的春播。

古代稍微一旱便颗粒无收的原因,寒云总结出几点:

一是,水利灌溉做的不好。这种苦在当任,功在下任的事,很多县令不愿做。

二是,农作物品种单一,缺乏抗旱的品种。

三是,世家和乡绅故意拖延上报,地方官反应过慢。

四是,救灾的手段单一化,更别说什么复种、抢收、以工代酬了。

五是,人口分布太过疏散,交通又不便,增加了救灾的难度。

寒云把这些一一记下。

就在寒云在河南道几个州乡间调查的这几日,长安城的李承乾收到了寒云和魏征的上表。

果然,魏征在河北受到世家捐粮的困难,另外也出现和河南道一样的卖地换粮的事。

李承乾坐镇长安,虽然没有寒云在身边,但是有寒云给出的救灾十策,救灾事宜处理起来也是井井有条。

国子监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五日的救灾培训,按一县一批分配好,奔赴救灾第一线,目的就是填补各县官员不足。

或许李承乾万万没有想到,他能有给国子监学生上课的高光时刻,此时的他才八岁。

当他一条一条详细讲解救灾中的关键措施时,这些国公子弟,最差也是五品官子弟,并非看在一旁左仆射萧瑀面子上,而是真心对太子佩服。

当然里面还是有不把救灾当回事的二世祖,只是他们未曾想到,皇帝这次是认真的。

李世民不光需要这些国子监的学生在第一线亲自参与救灾,最重要的一点是向百姓传达一个信息,是皇帝在救灾而不是世家在救灾。

李世民要一改以往,钱粮朝廷出,骂声皇帝背,名声却被世家赚了的局面。

下朝后,李承乾又来到李世民的书房,他以前最怕被李世民叫到书房,如今却巴不得每天去汇报一次。

毕竟人员到位,措施得力,粮食在路上,全是救灾的好消息,谁不想天天汇报呢?

看着父皇脸上露出的笑容,还有母后赞许的目光,李承乾憋足了劲恨不得全天十二个时辰的工作。

当然李承乾记得能有今日,是谁给了他最大的帮助。

“父皇,儿,又来了。”李承乾进了李世民的书房,按礼先招呼。

“承乾,来来来,到朕身边来。你母后说你这几日瘦了不少,让朕好好看看。”

很简单的一句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热乎的让李承乾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赶紧快步走到李世民身边。

“儿只是忙着救灾一件事便觉得费尽了脑力。父皇日理万机,更是要注意休息。”李承乾答出一句。

李世民一愣,心里热乎啊,以前的太子,他不问,太子不语,问了就是一句话,儿臣记下了。

“你不过八岁孩童,朕可是正当青壮。今日救灾有进展吗?”

“人员已派出,粮食已经从云阳调出第一批,剩余的扬州调往洛阳和益州调往长安的均在路上。今日收到少保和魏大夫的上表,特呈给父皇过目。”

“朕让你去云阳学习一个月,当真是英明。哈哈哈。”李世民不忘自我表扬一句。

“少保提到请求调李君羡去往荥阳,不知父皇可否准许?”

“调李君羡?屈突公不是在洛阳吗?洛阳兵马难道还不够他用?”

李世民刚说完,马上就想到,寒云未必是想明面上对付郑家,而是想用李君羡调度密卫秘密调查郑家,心中不禁嘀咕起来:“这小子此举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