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升官记 > 第147章 朝堂纷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次日。贺兰山东南三十里,大唐灵州西北方长城关隘。

了望塔上,三名边军正警惕观望着北方。

去年突厥人正是从此处偷袭入关后,事后灵州的边军几乎换了一遍。

听说飞骑司抓了不少的人走,这些人要么与罗艺有关,要么与草原那个前隋公主有关。

至于这些被抓走的人后来怎样,没有人知道。

一名兵卒揉了揉眼睛,塞外一片黄沙【今腾格里沙漠】,隐约看见一辆马车和几匹战马。

兵卒不敢迟疑,敲响了预警钟。

当……当……当……

关隘城头上本来还有些松散的兵卒,立刻起身,拿好自己的兵刃,全体戒备。

一名值班校尉,急匆匆爬上了望塔,经他确认后,来判断是否点燃烽火。

另一边的烽火台已有兵卒点燃了火炬,就等着这边的命令。

如果传来连续的三次急促的当当当,他会毫不犹豫点燃烽火台。灵州边军大营的大军就会全员出动。

值班校尉仔细辨认,的确是一辆马车和几匹战马,领头有一人身穿黑甲。

“再看看,有点像出使突厥的使团人员。”

校尉记得五天前收到兵部的文书,注意观察有无大唐的马车入关,人数应该在十人以下。

只要后面没有跟着大批的突厥骑兵就没有什么担心的。

“你等注意观察,我且去城头问问。”

校尉说完爬下了望塔,去往关隘的城门口。

不到一炷香,校尉看清楚了,领头的是一员女将,身穿右威卫黑甲,手里提着一杆白银枪。

“城下何人?”校尉大声问道。

“右威卫右中侯李青云,奉旨护送大唐使团,今返回大唐,自灵州入关。”

“请右中侯下马,留下兵刃,待我等验明身份。”

李青云将白银枪挂于马上,卸下佩刀,翻身下马,大步走向城门。

“开门。”校尉下令,随后快步下得城头。

验完李青云的军牌,确认无误,校尉又问道:“身后马车还有何人?”

“大唐使团副使和处月部使臣,处月大将军。”

“列队迎接大唐使团返回。”

随着校尉的命令,这次响起了鼓声。

哗啦哗啦,城下的兵卒齐齐列队在城门两侧。

随后马车缓缓驶入,这次驾车换成了阿依慕。

“你等速速带我去往兵驿,本将要先行前往长安禀报陛下。使团回朝信息由本将带回长安,你等无需再派遣驿卒。”

这是李昭阳的安排,消息只能由李青云一人带回,不经过驿站。

李青云要做的便是,马不停蹄,一路换马,直奔长安,按照灵州边关至长安的距离,也需要三天的时间。

李青云换好了战马,与李昭阳抱拳告别。

“青云,一路辛苦,马车预计在八日后能到长安,我等在长安再聚。此事,事关重大,务必亲自将消息送到长安。”

“末将领命。”李青云翻身上马,一骑绝尘向长安而去。

“这孩子,和我十年前何其相像。”

十年前,也是她首次披上戎装的时候。

那一年,李渊和李世民晋阳起兵,而李昭阳仅仅用了四个月招募了十万兵卒,号称“娘子军。”

当李世民带着晋阳起兵的三万兵卒过了黄河与李昭阳汇合之时,震惊不已。

这支娘子军成就了李唐后来的霸业。

皆因为,李昭阳当时招募的娘子军,一半曾是占山为王的骁勇悍匪,一半是前隋降兵。

至于她是如何用三百家丁招募五万悍匪,又打败了前隋名将屈突通,已成了一段传奇,史书只是一笔带过。

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李昭阳的号召力毋容置疑。

从灵州通往长安的官道上,一匹骏马飞驰,一路身不卸甲,马不停蹄,逢驿站换马。

三日后,正好是李世民接待西突厥使臣和林的时间。

这一天,李世民准备宣布下嫁定襄公主与西突厥统叶护可汗。

能想象一位三十多岁的可汗迎娶一名十六岁的公主吗?这便是政治联姻。

牺牲的永远是女子,哪怕你是公主。

自通化门入城后穿过延喜门,便是东宫的嘉福门,后面便是李世民的临时皇宫,官员朝会也在此地举行。

此时并无大明宫,李渊仍旧占着西内苑,也就是常说的后宫,李世民干脆连太极宫都一起让给了李渊。

唐初的朝会人并不多,什么左文臣、右武将,殿内殿外百官上朝是没有的。

贞观时期全部京官才六百多名,要都是百人上朝,那就都别干事情了。

而且贞观各官上朝的时间和频率不同,平均每月每人轮着安排上朝约四次。

李世民每次朝会看见的面孔都不同。反而皇帝成了最累的那一位。

所以自古勤政的皇帝命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今日因为谈及与西突厥的结盟和亲之事,故而核心重臣全都到场。

三省宰相坐在最前面,往后排是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御史台、鸿胪寺、秘书监等等。

唐初朝会是坐着开,不是后来的皇帝坐着,臣子站立。

西突厥使臣和林则等在殿外等宣。

“众卿,今日只议一件事,便是同西突厥的结盟以及统叶护可汗请求和亲的要求。”

李世民开口就定了今日朝会之主题,其他什么奏抄、奏弹、露布、上议、上表、上状之事咱就不谈了。

同西突厥结盟共同对付东突厥颉利一事,众臣意见统一,并无分歧。

唯独和亲一事,分歧重大。

武将一派清一色反对。

文臣一方三省宰相极力赞成;魏征未表态;其他文臣除了刑部尚书李靖、鸿胪寺寺卿唐俭反对,均赞成。

李靖反对是因为他本是军务之人,这种靠女子来获取盟约关系的事他做不出来。

唐俭反对是因为他知道北寒之地的艰苦,突厥习俗与中原习俗的差距有多大,远嫁的公主就没一个能长命的。

李世民有点为难了,他的本意是和亲,将东突厥的注意力引向西边,从而给大唐准备的时间。

可殿下一群武将就差脱了衣服马上要干东突厥的架势让有不得不慎重,此举有恐打击军队的信心和影响到战力。

看着魏征那张满不在乎的表情,李世民气不打一处来,平时最喜欢戳他脊梁骨的家伙,今天安静的反常。

“魏征,说说你的意见。”李世民干脆点名。

换做平常,他巴不得不要看见魏征,可没有魏征在,李世民又总觉的少了什么。

感觉要做错事,或者做对了找不到最合适的人去显摆。

“臣以为,于私,陛下错了。于公,陛下对了。”

魏征似乎早就知道陛下要专程点名他,回答的滴水不漏。

“你这话有意思,何为于私?何为于公?”

李世民歪着脑袋,嘴里与魏征说话,眼睛却在环顾四周,看看这些大臣们的反应。

果然,与魏征有隔阂的大臣露出嘲笑的脸色。

魏征瞄了一眼李世民,见他似乎没有生气的样子,接着说:

“于私,置二八年岁的公主远去北寒之地,换来我大唐江山一时的安稳,难道我大唐的江山需要一名女子来维系?臣认为错。”

魏征话音刚落,尉迟敬德立刻大呼起来:

“说得好,这么久了,和你同朝议事,就这句话说得漂亮。”

李世民脸一黑,瞪了尉迟一眼,心里骂一句:“你这是捧人还是损人?”

尉迟这一嗓子,立刻得到武将集团的赞同,除了程知节察觉此话似乎不太妥外,都认为说得好。

“于公,以一名公主的代价换来我大唐万千边民和将士的生命,臣认为值。陛下以后大可多册封公主,大唐周边的国家不少,用一名公主而安一国,臣认为对。”

“魏征,你……”李世民本想骂一句乡巴佬,还是忍住了,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失皇帝的仪态。

“你就告诉朕,这个亲,和还是不和。”

“臣已经说了,就看陛下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了。”

李世民怎会听不出来,于私,于公,魏征都在拐着弯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