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 第449章 死了爸爸的朱大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您当真是神机妙算啊!

长此以往,那些周边的地主们没了佃户们帮忙种地,肯定会哭着喊着要求加入咱们大明皇家农业公司搞联营呢。”

“陛下,您这一招实在太高明了,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明明之前已经有那么多在公司里占股分红的成功案例摆在他们眼前,可他们还是不乐意,非得等到走投无路了,才肯把土地交出来让公司托管。

陛下您又不是真的想要他们的地,只是想照顾他们一下。”

听到这里,后面的官员们纷纷附和起来,又有两名官员站出来捧场道。

崇祯皇帝对这番话很是受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唉,新的事物总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嘛。

朕空口白话,就要支配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他们自然不愿意,只有朕做出了成绩,他们自然就明白胳膊扭不过大腿的道理。

这点时间,朕等得起。

不过这些新来的人一旦加入了公司,可就不像你们这些老臣子这么幸运咯。

他们不仅持有的股份会缩水,而且也拿不到原始股了。

以后每次扩充资本、稀释股权时,他们都得掏出真金白银来,才能保住现有的股份比例哟。

总之无论怎样,朕都要以最快速度将京畿地区三府的所有耕地彻底掌控在手。

朕想种植何种作物、想推广哪种农作物,只需下达命令即可。

到那个时候,河北的粮仓才是朕的,才是大明的。

有了这个粮仓,朕供应九边所有兵马的粮草,那都是供应得起。”

崇祯的这番话,有人听懂了,但也有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不过,那些后来加入的勋贵官绅地主会明白一个事实 ,在这群先行入股的帝党面前,他们已不再占据优势,即便他们可能更为富有。

“陛下,微臣担忧,最近大明北方各地都有旱灾蝗灾的情况,若河南、山西以及山东的难民抵达京畿地区,这些地主岂不是有了新的佃户?”

崇祯的笑容并未减退,接着说道。

“不碍事,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农忙就那么几天,地里的庄稼可不会等待任何人。

况且那些难民到了京城周边,早已饿得骨瘦如柴,让这些小气的地主们在没干活之前就填饱难民的肚子,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咱们皇庄可以反其道行之,先让难民们吃饱饭再去耕地。

不要觉得这仅仅是慈善之举,朕爱民是因为不得不爱民,你们也是一样。

咱们这些统治阶层的人,要对底层的民众有敬畏之心。

刻入灵魂的敬畏之心,你们懂吗?

尤其是面对这些一无所有,只剩一条贱命的难民流民们。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试着去践踏任何人的生命。

这是朕的处世哲学,是不是和儒家学说的那一套很不一样。

圣人的学说,学学看看都行,用在经世致用上是屁用也没有。

孔子到老死,在他那个时代也不是顶尖的人才。

不要说朕是所有人,是天下人的君父,那都是糊弄朕的阿谀之词。

朕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不过朕又有点和一般人不一样。

等明交会外商蜂拥而至,到时候你们会明白人口红利这个词语的含义,人力资源才是根本。

再者说,朕乃皇帝,手握兵权,难民去向何方,还不是由朕决定。”

崇祯皇帝一脸自信地说道。

此时,已经大概算出各自分红的小股东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他们纷纷交头接耳,对崇祯皇帝的话表示赞赏和认同。

尽管还是听不太懂皇帝陛下的很多话,可是崇祯皇帝陛下在位已经快大半年了,他的一些政策已经初见成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跟着他继续干下去,不用带脑子也许也能青史留名,博一个君臣相得的佳话。

翌日清晨,阳光明媚,洒落在天津卫大沽港的每一个角落。

崇祯元年时就担任天津巡抚的朱大典,此刻正静静地站在码头之上,凝视着港口内那密密麻麻、如山似海般的海外商队。

比他老家金华的城镇集市还要热闹。

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与烦躁。

朱大典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还要从上一任天津巡抚黄运泰出事说起。

自从黄运泰出事后,黄运泰出事不是因为他是阉党,也不是因为他不想交赎罪银。

只是崇祯单纯地觉得,历任天津巡抚中,比如毕自严、李邦华等人,他黄运泰是一个最没有出息的官员。

出于某一种心理洁癖,崇祯把他列入了阉党中必须割舍的一部分人,比如冯铨、孙之獬等人,于是他黄运泰也上了断头台。

这一种骚操作也让现在的帝党,领略到了崇祯皇帝喜怒无常的冷血作风,想杀人,多出奇的理由他都能找到。

为了弥补日渐重要的天津巡抚的职缺,崇祯帝没有知会内阁和六部,就直接确定了自己心仪的人选。

并立刻派遣锦衣卫将远在金华老家的朱大典提溜了出来,让他接任这个职位。

在此之前,朱大典曾是原福建巡抚南居益的副手,是福建布政使司的左参政,之前是福建巡海道。

他们二人曾经联手抗击过红毛番,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

就在朱大典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他的老父亲突然病故。

按照明朝的传统礼仪,他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即使他的心里不愿意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高官厚禄,但不得不走,不走的话,他以前只有贪墨的污名,这之后,就没有在士林待着的必要了。

当锦衣卫带着圣旨来到他家门前时,距离他守孝期满还有七七四十九天。

这就让人挺尴尬的,一面是君命难违,另一面是孝道还没有尽完。

朱大典原本打算坚守到底,等守孝结束后再重新出山,辅佐君王,报效朝廷。

毕竟,人伦孝道乃是明朝士大夫的立身之本,他相信新皇帝崇祯陛下一定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可惜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