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他是奸细 > 第1章 苦逼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回到三十多年的一个冬日,大明国的政治中心,北京,那时叫顺天府。

一连几天的北风过后,寒气逼人,大地滴水成冰。以致天刚一擦黑,衔上就很少看到行人了。

这一方面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另一方面,与战乱有关。

虽然与闯王的交战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但战争对北京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经济方面。

此刻,在紫禁城里的养心殿里,坐着一个中年人。他面色苍白,双目无神,满脸的忧虑,并剧烈地咳咳着。

并不时看着窗户,呆呆发愣。

他就是紫禁城的主人,珍珠的外公,大明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

从初冬开始,他就感染风寒,一直到现在为止,已经好几个月了,病情仍不见好转。

太医多次劝说他,不要太劳累,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病情就会好的。

反之,病情就会加重。

但是国家正在多事之秋,有那么多的事等待他处理,他又怎么能静下心休息呢。

此时已是深夜,取暖炉的柴火已熄灭了。他也没有再往炉内加柴,殿内的气温急剧下降,和殿外几乎无异。

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鼻涕都流出来了。

他用手擦去嘴边的唾沫,喝了口水,思绪终于回到了现实中来。

他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桌子上。

此刻,他案头上放满了卷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文武官员送来的奏折。

折子上的内容一点也没新意,就像约定好的一样,内容大同小异。无论是地方,还是军方,都一个腔调,诉说自己所面临的困境:缺钱,缺经费。已经缺到极致,许多该办的事,因为缺少财政支持,而不得不取消。

甚至连剿匪这样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社会能否安全稳定的大事,也因缺钱,军方大佬剿匪的积极性也松驰下来。

他们在奏折中恳请崇祯帝能正视他们的困难,赶快履行国家责任,拨发经费。否则,下边的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

军方措词更是直接,说因为军饷的问题,商洚地区一支剿匪的队伍,已经发生兵变,集体投敌。

正是这一消息,引起了崇祯更大的忧虑。

地方财政困难,还可以自行解决。他们有地方税收,只要行为上节俭一些,减少一些浪费,少往腰包里装一些,紧紧腰带,是可以挺过去的。

特殊时期嘛,应该特殊对待。

地方应该理解政府的难处,在这关键时刻,地方和中央只有互相理解,才能走出困境,合作共赢嘛。

而军队就不同了,他们到处流动作战,每天都在更换作战区域,钱粮日耗损失巨大,一旦失去了钱粮供应,一天也难以维持。

下乡去和民争利,那与匪兵有啥区别?

因此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再困难,他也没断过对军队的供应。

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即便对于军队,他也感到开始力不从心了。

民间不能再盘剥了,过度的压搾,使民间极不稳定,到处都充满了火药,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河南,陕西,四川,几乎全被土匪占领,随着土匪势力的进一步加大,皇权己受到了极大威胁,并正在被排挤出这些地区。

这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征收税赋的空间,

为了解决财政危急,使前线将士衣食无忧,安心剿匪,崇祯绞尽脑汁,能想的办法都想了。

有大臣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在政府控制区内,加重农民税收,把政府的困难,转嫁到农民头上,以此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崇祯没有釆取他的意见。

他知道现在中原大地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就是因为地方政府无节制地盘剥农民造成的。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条,能不反吗?

除了官府日益加重的税收,逼迫农民揭竿而起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各地豪强地主,对农民土地的侵占。

农民赖以活命的土地被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迫使他们成了无业游民,再碰上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不反才怪呢。

崇祯曾数次下旨,要地方官府,视当地情况,适当减少农民税收,给农民一个生息的机会。

因为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土匪所收容,整编。土匪队伍声势一再扩大,正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虽然他一再大声疾呼,但收效甚微。

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依然我行我素。盘剥百姓之风,愈演愈烈。把许多良民百姓,都逼到了政府的对立面。许多不该发生暴乱的地方,也战火四起。

财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官僚豪强手里高度集中。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崇祯向官员们发出了捐款的倡议。

意思很直白,我知道你们的钱来路不正。由于我的心软,放任了你们的贪婪,才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这是我的错,是我治理国家上的一大失误,罪责在我,与你们无关。

但现在我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定改正,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机会。

你们利用我的善良和治理上的漏洞,大肆搜刮民财,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肚大腰圆,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灾难。现在国家困难,你们是否从不义之财中,捐出一部分,来回报国家呢?

他相信他的倡议,会得到属下的积极响应的。

毕竟他们现在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是利益共同体。

暴民造反的理由很明确,不但反对皇权,要推翻朱家王朝,同样,杀贪官,除污史吏,也是他们的口号,并真的在做。

所到之处,瓜分地方豪强的土地,房产,财富,使他们从富有家庭,变得一无所有,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有远见之明的地方绅士,已经开始行幼起来,开始自保。

他们知道光喊口号不行,要想保住自己的财富,只有武装起来,与暴民对抗,

即使损耗了部分家产,但至少保住了身家性命。

而有些豪绅,面对汹汹而来的暴民,吓怕了,举家逃遁,反而落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崇祯提议全国的官倷,豪坤,每个人捐出家产的一部份,款,由政府统一管理分配,用来剿灭暴民,来保护他们的共同利益。

站在富人的角度,这无异是一件大好事。

但却阻力重重。

别说地方,这一法令首先被代表国内地主利益的朝中大臣直接否决。

这些高官占据了国内最好的肥沃土地,拥有国内最大的财富,却一毛不拔,叫崇祯欲哭无泪。

最后这个倡议因无人执行,而草草收场。

国家都成为了这个样子,这些人还把财富看得如此重要,也难怪这个国家如此多灾多难了。

既然左右不了群臣,他就只有从自身做起。

从登基那天起,做了十多年皇帝,他连一件新龙袍也没为自己缝制过,节俭到了极致。

山珍海味,只是传说,更多的是粗茶淡饭。

宫中嫔妃,也都衣着朴素,素面淡妆,每日与他分忧解难。

不但在生活上简朴,崇祯还十分勤政,每天全国各地来的奏折,像雪片一样,等着他处理。

他总是尽快批复。

即使有病,也从不敢耽搁。

但现在,出现了例外。

就像这些奏折,他已经都草阅了,但却无法批复。

道理很简单,他手头没钱啊,咋批复?

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

不要看皇帝衣表那么光鲜,其实作为国内的大家长,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只不过我们平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罢了。

炉中的炭火已经熄灭了,崇祯把双手插进衣袖里,双脚跺动着,以此来抵御寒冷的侵袭。

“不知道张信把那件事办的怎么样了,”崇祯想,“要抓紧时间办,我已经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