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新战国七雄 > 第114章 军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馆舍,雍正毫无形象地躺到了椅子上,闭着眼睛,回想着今日蓝田采风时乡人之言。

副使张廷玉坐在侧方陪着小心。

待到捋清思路,四阿哥睁开眼睛问道:“衡臣,你说,这秦国制度怎么就能施行下去的?那些百姓为什么不造反呢?”

张廷玉答道:“这个,太子殿下,秦国之法虽酷烈,小民多苦,然若得爵则富贵荣华尽有之。是以只要有足够的土地,民自乐战而无有动荡之忧。”

“乐战,乐战,乐战。。。”雍正仰着头,目光呆滞喃喃道。

寻思了一会后,四爷稍稍坐起,身子往张廷玉的方向探了探:“衡臣,你觉得,我大清可行此法否?”

还没等震惊的张廷玉回答,却又意兴阑珊地坐回去,深深叹了口气:“罢了,此法,非我国能行。”

张廷玉看着四爷忧虑的模样,也只得小心开口道:“凡一国之制,皆长久变化而来,非一朝一夕便能更改。纵然以太子殿下之贵,也不可轻言变法啊。”

您老人家提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已经把全天下的官吏士绅都给得罪了,现在那些个文人已经写了各种段子来编排您,其中还有不少平头百姓喜闻乐见的荤菜。

堂堂大清国太子在民间都快成笑柄了。但是跟您刚才那想法一比,这点改革算个屁啊。

不行,我得离您远点,万一您老人家中二病犯了,在朝堂上大放厥词,我可没那个本事兜住。。。

您是太子,了不起被训斥一番;再头铁继续折腾,最多就是个废位圈禁呗。

我什么档次,还不是第一波冲突就被噶了?

“张廷玉,你来算算,”被拉回现实的四爷招呼着有些走神的下属:“这大秦一年可收得多少钱粮,其中用于养兵者几何?”

张廷玉掐着手指大致估了下:“田租和人头税合计两成不止,再加上徭役亦需自备些干粮,便算他两成半好了。”

“依爵位高低,可减免赋税。我观此间得爵者众,实际征收到的钱粮应当为农人产出的一成半,至多不过一成七八。”

“依我朝官吏俸禄、政务开支占岁入两成计,可用于军者,大致便是一成四五的模样。”

雍正摇了摇头:“不止,这些不过是收上去的钱粮。秦与我大清不同,募兵极少,成年男丁皆需服兵役。农忙耕作,农闲合练。”

“以三千万人口,五百万丁计,除去体弱多病、采矿经商之辈,总也有三四百万可用。”

“一丁日食二斤,农忙或是操练,则需三斤,一年需粮六石。三百多万丁一年就吃掉两千万石粮食。光这些,就比我大清一年的军费还要高。”

顿了顿,又看向张廷玉问道:“秦国有田亩几何?”

“秦代南方多瘴疠,总田亩远少于我国,许有五六亿亩的光景。”张廷玉估计了下回答道。

“就算他五亿亩,其中四亿在北,种粟麦,两年三熟,年产一石半;一亿在南,种水稻,一年两熟,年产三石。再除去休耕的田亩,一年总有七八亿石。”雍正很快得出了数字:“按一成半计岁入可一亿两千万石!”

说完,却是突然起身,两手背于身后拍打着折扇,于厅中来回踱步。

许久后,慢慢停下来,垂下头,低声问道:“大清国岁入又有几何?”

虽是问询,却更像是自语。

那边张廷玉忍不住答道:“太子殿下,我大清朝廷岁入,大致是三千万多万银两,外加几百万石粮食。”

雍正这才抬起头来,再看其眼眸,却是有些血色。

“我大清九亿亩良田,能入国库的却只有这么点。”

“这些年粮价颇稳,大抵是一两银一石粮。以粮食计,便是四千万石出头了,只有秦国三分之一。”胤禛的声音有些低沉:“大清国政务开支一千万二三百万两,秦国就算他两千万石,能用于军务的几近亿石。”

“不对,还不止。成丁日常的吃食、衣物实际上也是隐形的军费。实际上这秦国军事上的开销甚至可达一亿三四千万石,是我大清的四五倍之多。”四爷拿扇子敲着光溜溜的头皮,似乎是被这烦人的数字震的脑瓜疼。

张廷玉宽慰道:“太子殿下,这账不是这么算的。秦国虽有近三千万人,五百多万丁,但其中大部分都属六国故地,老秦人不过千万。”

“六国人素不服秦,秦国政令也无法通达六国,这关东之地,秦人能维持个不赢不输的局面便是大不易,又如何从中得利?”

“所以吾以为,这大秦国现下能依靠的,不过是千二百万人口,两亿亩田地而已。”

“且其耕作之法远不如我大清,又怎可以大清之亩产去衡量收入?”

“再则,便是有许多粮食,其冶铁锻造之术也还差得远,铳炮之威更是难比,又如何及得上我大清?”

雍正叹了口气:“衡臣不必宽慰于我。我自心中有数。你所言确有道理。眼下的秦国远不如我大清。但即便只算两处关西地界,这秦国所能征调的力量便已足够骇人。”

“待二三十年后,六国平靖,秦军弃铜戈而持钢刀,配上火铳大炮,开关东出,又该是何种光景?”

张廷玉沉默不语,胤禛接着说道:“还记得我二人经过唐国时候的想法吗?”

“自然不敢忘。”张廷玉肃然道:“当时殿下亦时常于途中寻得机会,深入农家探察,发现这李唐厚待府兵,重奖军功,士卒战力超群。回去后,殿下深以为忧,与吾合计,汇清、宋、秦三家之力,制约李唐。”

“不错,”雍正点头道:“然唐国虽强,亦不是没有弱点。租庸调税率太低,国中勋贵极多,客税户太少,国入不足,若是打大仗、打久仗,便难以支持。”

“府兵户需要田产来维持战力,若人丁滋生,田地分完,士卒便没了动力。”

“且府兵田有永业、口分之别,纵然身死,儿孙亦可得享部分田产。长久下来,定然有田亩不足之虞。”

“而秦国,”雍正叹了口气:“这些弊端都不存在。上下一心,唯战而已。”

张廷玉亦是神色凝重道:“殿下一语中的。这秦国,真乃是军人之国,所有制度,均是围绕打仗来设计。”

“如果说有什么弊端的话,那便是要有足够丰厚的战利品。否则,整个国家便会轰然崩塌。也怪不得战国一统后二世而亡。”

夏日的天气有些多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低沉的雷鸣声,让人心绪难平。

胤禛背着手站在厅堂边上,看着雨水从琉璃瓦上汇聚成线洒落下来,撞击到硬实的地面又化成水珠四散开去。

终于,雍正转过身来问了一句:“衡臣,你说,这联秦抗唐之策是不是错了。”

张廷玉坚定道:“殿下莫要多想。这秦国再强,那也是许久之后的事情,但这李唐的威胁可是就在近前。”

雍正点点头,心情沉重地踱步到厅内,重新坐到椅子上,重重舒了口气,缓缓闭上眼睛,嘴里不时说些什么。

“三策施行后,大清岁入可增两成。不够,远远不够。。。”

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张廷玉侧着耳朵,却只能听到“变法”之类的模糊低语。

片刻后,便再无声息。

抬眼看去,这太子竟已是沉沉睡去。

张廷玉轻声喊来侍女小心伺候主子,随即便小心退出大堂。

临出门前忍不住回头张望一眼,叹了口气,心中自语道:“四爷啊四爷,变法岂是儿戏?这大清国正是连胜元唐如日中天的时候,这般不开眼地去更改制度,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

“您这份心气我老张佩服,但是我身子骨弱,可不敢陪着您一块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