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盘点历史:开局十大农民起义 > 第7章 石人出世,红巾重开大宋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章 石人出世,红巾重开大宋天!!

【至正十二年,元廷派遣重兵围剿徐州境内的农民起义】

【远在海上的方国珍以为元廷兴师动众,是要消灭他】

【于是,方国珍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先是以雷霆攻势消灭了泰不华的部队】

【接着,北上,将沿海的元军船只尽数焚烧】

【元廷不知道方国珍为何再次造反,便只能授官平息祸端】

【这种举动,被元军中的士兵亲眼目睹后,心中也是忿忿不平】

【他们累死累活,有时候连粮饷都不发放,而那海上的盗贼,却接连三次授爵升官】

【因此,沿海许多士兵和百姓都加入了方国珍的队伍】

……

春秋战国时期

纵横家们见到元朝这般对待盗贼的举动,相互谈论道:

“连恩威并施的手段都不会,看来蛮夷就是蛮夷!”

“从一开始,解决方国珍就应该倾全力镇压,养虎为患,只会自取灭亡。”

……

汉朝

汉武帝刘彻倒是十分开心地看着方国珍玩弄元廷的蒙古鞑子。

在他看来,这江山,是汉人的江山,蛮夷来坐,就要付出代价。

……

唐朝

李世民深邃的眼神看向天边,微风吹过他的胡须,他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不懂得如何安民,就要死于民手中!”

……

【至正十三年,元廷想要假借征调方国珍的船只,以此来瓦解他的军队】

【方国珍自然不傻,随即将计就计,带着千余艘战船在交接时,抗命不从,占据沿海全部海道】

【这种行为使得元廷中的主战派群情激愤,他们请求皇帝出战】

【但是,元军逢战必输,士气低落,无人敢率军出征】

【元廷又只得给方国珍加官进爵了结此事】

……

蒙元

成吉思汗的脸色十分低沉,浓郁得快要滴出水来。

他看了看光幕之中那毫无战意的元军,又看了看此时追随他的蒙古雄兵。

“为什么,我草原上的狼会变成这样?”

……

忽必烈此刻与成吉思汗一样的心情。

曾经与他一同横扫南宋的铁骑,在元末,竟是弱成这般模样。

“究竟是为何?”

……

元顺帝则是一脸无奈地瘫坐在皇座之上。

朝中内斗的乱摊子他都解决不了,那民间的起义他更无暇顾及。

……

【到了至正十七年,方国珍已然占据了江浙一带,称雄一方】

【当时,有一个名为张子善的人,他对方国珍指明了当下的局势,并劝他向北扩张底盘,以此来夺取天下】

【但是,方国珍却没有称帝之心,只愿意偏安一隅】

……

秦朝

秦始皇嬴政略微有些惋惜,说道:

“没有雄心,处于乱世之中,最后的结局,寡人已然能够预料到。”

……

三国时期

后主刘禅暗暗念着那光幕的最后四个字,若有所思:

“偏安一隅?偏安一隅好啊!”

……

明朝

朱棣也是喃喃说道:

“好在这方国珍没有争天下的野心,不然,咱爹又有一个和陈友谅般的劲敌了!”

……

【至正十一年,元朝丞相脱脱帖木儿为改黄河河道,强征民夫十五万】

【其中有两人,一者为韩山童,一者为刘福通】

【他们觉得这是一次天赐的起义良机】

【于是,二人一边传播“明王出世”的谶语,一边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

……

一些心思缜密的大学士们很快便是反应过来:

“为何?隐隐有种熟悉之感?”

“谶言以及准备,完全如同大泽乡起义一样!”

“就是不知道,这韩山童和刘福通会和陈胜的结局一样吗?”

……

【很快,挖掘河道的民夫们便真挖出一个独眼石人】

【联想到之前沸沸扬扬的民谣,民夫们心中也是逐渐萌生出推翻元廷的念头】

【见到这种情况,韩山童和刘福通便在颖州聚集百姓】

【韩山童自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也诈称是刘光世的后代】

【韩山童看着面前众人希冀的眼神,愤呼:

“现在,我等聚众起义,率三千虎狼之师,可直接抵达幽州、燕地,

真龙跟随我军同行,必然能重开我大宋的天下!”】

【众人异口同声:“反了,反了!!”】

……

唐朝

大将军李靖也是有些意外。

原本以为两句谶言就算准备充分了,没想到还假借皇帝的后代。

“这宋徽宗应该是英明神武的皇帝,谎称他的后代,或许可以获得不少民心。”

……

宋朝

宋徽宗沾沾自喜,没想到这韩山童会是他的八世孙。

就是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不过,纵然是假,他也认了,毕竟自己的美名流芳百世了。

……

【但就在这皆大欢喜的时候,由于聚众起义之事被泄密,当地官府迅速派兵镇压】

【韩山童不幸被元军杀害】

【刘福通则侥幸逃走,为了报仇,旋即带领四散的百姓们直接占领了颖州】

【他们头戴红巾,称红巾军】

……

“啊?还没开始起义啊,首领便被杀了一个?”

“看来,这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运气没有方国珍好啊?”

“多半是要失败了!”

一些人见到光幕中,元军大肆捕杀起义百姓的景象,不由得露出了担忧之色。

不过,好在最后那刘福通不负众望,将起义的火苗保存下来。

……

【见到刘福通起义的成功,萧县的芝麻李与赵均用两人也起了反抗元廷的念头】

【于是,他们在一天夜里,伙同八人诈称是修缮黄河的民夫,来徐州投宿】

【可守城官军不相信,最终只让四人进了城】

【到了午夜时分,四人在城中纵火,另外四人则在城外制造骚乱】

【官军很快乱了阵脚,芝麻李等八人轻而易举掌控了城门】

【百姓和官兵们看着城楼上的八人,一时之间不敢轻举妄动,纷纷表示臣服】

【芝麻李便以此为根基,招揽黄河的民夫们】

【而且攻占了徐州附近的州郡,队伍也发展到十余万人】

……

明朝

朱元璋似乎是回忆起了点什么:

“芝麻李,赵均用,我记得他们的部下有个毛贵,他可是一员虎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