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在华夏海军发展的历程当中,是一个屡有创新的年份。
首先,在这一年年初的时候,国防军的第一艘千吨级驱逐舰,正式开始了建造工作。
驱逐舰这种轻型舰只,在海军战舰的大家庭当中,此时仍算是正在成长之中的年轻后辈。
正因如此,各国海军对驱逐舰的价值认识和对其的使用,也处在持续加深和扩展之中,还不断把许多新的理念和新技术,在其身上进行着各种测试。
可是不管怎样,随着越来越走向远洋,在海上连续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被赋予的作战任务越来越丰富,驱逐舰的大型化已成必然。
多国海军因此陆续推出了排水量在千吨上下的驱逐舰方案,并且还明显有着继续增大的趋势。
华夏的第一型千吨级驱逐舰,便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因为有编队和替换旧舰的需求,该型驱逐舰仍是一口气造了十二艘,建造的任务被平均分配给了江阴和通州两家海军造船厂。
至1912年1月底,十二舰全部建成,单舰造价五十二万华元。
各舰的命名分别为,“刑天”号、“肥遗”号、“旋龟”号、“英招”号、“泰逢”号、“计蒙”号、“鼍围”号、“蓐收”号、“相柳”号、“天吴”号、“陆吾”号和“奢比”号。
“刑天”级驱逐舰的排水量达到1,040吨,从此开创了国防军千吨级驱逐舰时代,舰上的火力也随之得到了大幅的加强,每舰编员则增至103人。
在设计上继续采用垂直型舰艏,长艏楼船型,艏楼长度占到舰体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舰体的全长则有98.8米,宽9.6米,吃水3米。
动力系统使用两套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双轴推进,配套装有四座煤油混烧型水管锅炉。
由于安装了改良的锅炉,最大输出功率提升至15,500匹马力,设计航速为28.5节,在15节航速下最大可续航超过3,000海里。
“刑天”级拥有强大的火力,共装有四门1904年型45倍径100毫米炮,各炮呈菱形布置,分别安放在艏楼顶、舰艉和两舷,为了改善炮位的操作状况,还专门给艉炮设置有火炮平台。
“刑天”级另装有两门1904年型50倍径57毫米炮,分别安放在前指挥塔两侧的艏楼顶甲板上。
而位于艏楼末端顶部的前指挥塔,其后方则纵列着四座向后略有倾斜的烟囱,连接着轮机舱中的四座锅炉。
作为驱逐舰的重要武器,“刑天”级的鱼雷发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加强,在舰上中后部的上甲板上,沿中线纵列摆放有两座三联装可旋转式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这是国防军的战舰首次装备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使得“刑天”级的鱼雷齐射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五成。
在火力凶猛的“刑天”级驱逐舰开始批量建造后不久,华夏海军接下来又展开了一型特殊舰只的建设工作。
这就是1909年5月至1911年9月间建造的四艘同型布雷巡洋舰,“胶州”号、“江阴”号、“通州”号和“旅顺”号。
四舰分别由胶州、雷州、钦州和大连四家海军造船厂各承建一艘,单舰的平均造价为一百八十四万余华元。
由于此前国防军拥有的布雷舰只,多是由民船或旧式巡洋舰等改造而成,性能相对落后。
而“东方战争”的经验又证明了水雷战具有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价值,因此尽快完成布雷战舰的更新换代,也就被海军提上了日程。
作为国防军第一次建造的“纯血统”布雷舰只,“胶州”级的身上也被试验性的引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路,并从外观上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胶州”级布雷巡洋舰,采用了华夏海军中少见的飞剪型舰艏,直观的外部特征和舰上的其他设计,就是为了突出该级舰速度至上的理念。
出于方便从战舰后部的上甲板布设水雷的考虑,干舷的高度比较一般,但却设有长度接近舰体全长一半的长艏楼。
舰上编制413人的“胶州”级,排水量4,360吨,全长148.6米,宽14.7米,吃水4.7米
“胶州”级的防护比较薄弱,侧舷只有一条最大装甲厚度为50毫米的主装甲带,甲板装甲的最大厚度为20毫米,指挥塔的装甲厚度为85毫米。
动力系统采用两套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配套装有十二座新式煤油混烧型水管锅炉,舰体舯部纵列的四座烟囱为其排烟,15节航速下的最大续航力为4,300海里。
最大输出功率为35,000匹马力,设计航速28节,以这个速度在当时足以摆脱绝大多数大中型战舰,乃至许多驱逐舰的追击,速度至上才是“胶州”级最主要的生存手段。
当面对一些航速高于自己的驱逐舰等小型敌舰时,“胶州”级也有自卫的办法,其装备的四门1905年型50倍径152毫米炮,拥有能够压制这类战舰的绝对实力。
这四门主炮皆为单装,并且各带有50毫米厚的装甲炮盾,开创性的采用全部沿着舰体中线布置的方式。
各炮依次安放在,舰艏和指挥塔后方的艏楼顶甲板,最后一座烟囱的后方,以及舰艉的上甲板。
在非战斗状态下,二号至四号炮的炮口皆指向舰艉的方向。
其他武器为四门1909年型50倍径76毫米炮,和两门1904年型50倍径57毫米炮,两舷各安装一座双联装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胶州”级的布雷轨道,设置在烟囱后方的上甲板处,共有左右两条,一直延伸至舰艉,舰上最多可搭载380枚小型水雷,或260枚大型水雷。
因为所执行任务的需要,布雷巡洋舰是十分需要得到速度加持的舰种,而国防军在“胶州”级身上进行的诸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从此,在保持整体均衡的基础上,包括速度至上在内的一些设计理念,在华夏海军被广泛的接受,并继续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