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平行世界的二十世纪初时,水面船舰在动力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全面的革新。
其中在燃料方面,人们已经发现油类燃料具有装载、储存和向锅炉供给等,皆较为方便的优点,由此可以大为减少加煤作业和司炉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在理论上,同等单位的燃油在燃烧时产生的热值,也要明显的高于最顶级的燃煤,这无疑对于船舶的使用者来说是有着极大吸引力的。
只是碍于技术限制,这时的燃油燃烧得很不充分,不仅无法发挥出其热值上的优势,还导致了严重的烟尘问题。
并且,在现下很多人的心目中,装满煤炭的煤舱,依旧是战舰防护体系中有效的组成部分,不能轻易被抛弃。
再加之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开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燃油全面取代燃煤成为船舰的主要燃料,仍需一段时日的渐进发展。
不过,人们在不断试验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在当前的条件下若将重油喷洒在燃煤上,作为助燃剂来进行混合燃烧,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而且在技术上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于是一场煤油混烧锅炉取代燃煤专烧锅炉的潮流,便得以率先且迅速的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另外在船舶的动力机械方面,随着蒸汽涡轮机的实用化进步,也已越来越引起世人对之的瞩目,并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船用动力之中。
特别是在1897年,以蒸汽轮机为动力的“透平尼亚”号,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禧庆典观舰式上横空出世的表现,更是从此动摇了往复式蒸汽机的统治地位。
相较于传统的船用往复活塞式蒸汽机,蒸汽涡轮(透平)发动机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可以实现更优的功率指标,振动和噪音更小等许多的优势,简直天生就适合作为船用动力。
而在此时,可以达到更高蒸汽压力的水管锅炉,刚刚完成了对旧式火管锅炉的全面取代,并且还在持续的改进升级当中,能实现的工作压力不断提高。
于是,尽管当前蒸汽轮机仍有着,诸如在高转数下无法匹配螺旋桨的最佳转数,因此导致效率浪费,螺旋桨空泡现象严重,对螺旋桨本身造成损害等问题。
但是蒸汽轮机和水管锅炉这一对船用动力的优秀组合,依旧让世人极为嘉许,纷纷予以采纳。
华夏在民用船舶的建造中,也在很早时便开始引入了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系统。
其中在1903年时,由宝山造船厂开工建造的两万吨级邮轮“牡丹花”号,便是其中的着名代表。
由于有了民间造船厂的应用和实践,相关技术也逐渐具备了国造的能力,借着这些东风,华夏海军开启蒸汽轮机上舰的进程,自然水到渠成。
国防军采用的首批蒸汽轮机,选择放在了新造的二等巡洋舰身上。
在过去的“东方战争”中,华夏一直以来坚持着的巡洋舰设计思路,在战场上得到了检验,也收到了值得肯定的结果。
其注重侧舷防护的理念,提高了参战舰只的战场生存性,因而在与对手沙俄巡洋舰的较量当中,损失要小上很多。
当然在战斗中,国防军的巡洋舰也存在着航速不足等问题,致使部分沙俄新锐巡洋舰在受创之后,仍能利用速度上的优势逃脱生天。
战后的国防军海军,面临着一大批相对老旧的战舰需要更新的情况,而用于替换的新舰的建造,则要充分考虑到新技术和以往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的进行验证,海军于1905年初于雷州半岛西侧,专门进行了打靶实验,重点测试了已经开始逐渐普及了的被帽穿甲弹的打击效果。
在这次打靶测试中,海军动用的靶舰里包含了多艘退役的老舰,和被俘的沙俄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号。
这些靶舰在完成了这最后的使命后,最终都被沉没于海上。
额外一提的是,另外两艘被俘的沙俄战利品舰“列特维赞”号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则被分别陈列在了胶州和旅顺的港湾之中,成为了永久的展览品。
经过此番的测试,国防军海军得到的数据是,以30度弹着角,普通的12英寸以砂砾装填的被帽穿甲弹,在3,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最大厚度约为410毫米的克虏伯表面硬化装甲板。
在相同的情况下,6英寸被帽穿甲弹的击穿厚度,为大约105毫米。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把射击距离增至5,000米的话,穿甲的数值则分别是220毫米和80毫米。
当然结合实战经验,炮弹在运动战中的穿甲效果,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固定打靶的成绩。
但这些数据与随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的一系列测试,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给国防军海军接下来的新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据此完成了设计修正后,1905年8月国防军新巡洋舰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启了。
这批同级别的新舰,分别为“迪化”号、“伊犁”号、“库伦”号和“庙街”号。
四舰由通州海军造船厂承建两艘,海军的胶州和雷州两厂各负责一艘,至1908年2月全部建造完成,单舰平均造价221.5万华元。
“迪化”级在外形上延续了以往的长艏楼船型,垂直型舰艏的设计,排水量较前型舰缩小了超过三分之一,但在同期世界海军强国新造的同类巡洋舰当中仍属较大。
其拥有四座烟囱的舰体更为修长,全长为141.6米,宽15.3米,吃水4.8米,排水量5,010吨,舰上编员437人。
动力系统采用两套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配套十二座煤油混烧型水管锅炉,功率28,000匹马力,设计航速26.5节,15节航速下的最大续航力为4,000海里。
由于前面“福州”级的双联装炮塔过于笨重,“迪化”级取消了这种设计,并且减少了火炮的数量。
因此舰上的主炮选为八门1905年型50倍径152毫米炮,采用单装炮塔的形式布置,艏楼和舰艉甲板中线各置一门,其余六门安放在两舷的上甲板。
其他武器为六门1904年型50倍径57毫米炮,和两舷各一座双联装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迪化”级在防护方面,继续采用国防军在此类战舰上一直坚持的,穹甲甲板与核心区域装甲盒,相组合的方式。
其中装甲盒的舷侧装甲带,覆盖了艏艉主炮塔之间,高度从中甲板一直延伸至水线以下,水线上方的装甲厚85毫米,水线以下则被逐渐削减至50毫米。
装甲盒两端的横向装甲水密主舱壁,厚度皆为50毫米。
水平防御为主甲板位置纵贯全舰的穹甲,倾斜部分装甲厚度为50毫米,在水平部分的装甲当中,位于装甲盒正上方的厚35毫米,位于其他区域的为20毫米。
主炮塔和炮座的最大装甲厚度为85毫米,指挥塔的最大装甲厚度则为110毫米。
“迪化”级舰体水下部分的防御,依赖于双层底结构和设计更为合理的水密隔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