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李斯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去捞郑国呢?且不论他和郑国有些私交,而是因为他很清楚地看到了郑国所主持修建的水渠在日后秦东出进取时所能发挥的后勤作用。
嬴政恼怒于郑国和韩王精心构造的骗局,但这只是一时的,冷静下来后他会晓明利害,想清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这需要时间,可李斯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时间一到,郑国被斩了头,那什么都不用再说了。
但上天还是垂怜郑国的,他在秦国的牢狱之中做客,嬴政身为东道主还亲自来看了他。
李斯知道,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这是一场法官和罪犯的对话,也是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对话,嬴政下令所有人全部退出,包括主审官李斯。
驱退局外人,嬴政用王者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审视着郑国。
事到如今,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郑国在被韩王派到秦国来当间臣的时候就已经预判到了有朝一日东窗事发时他该有的下场,如今只是应验了而已。
所以他不像有些罪犯那样见了嬴政畏畏缩缩,他异常冷静,当然也十分恭敬。
嬴政心中对郑国有了一丝改观,弱小的韩国竟然还能有这样的人才?
“说吧,寡人给你一个机会。”
“罪臣,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嬴政冷笑一声,他坐下来,微眯眼去看郑国,“这么说,你已经抱了必死之心?”
“臣个人之生死没什么重要的,但请王上听臣一言。臣最初入秦确是奉了韩王的疲秦之策,臣虽不赞同,但为人臣者,不尊王令是乃不忠。于是臣来到秦国,时年王上年幼,相邦主政,臣找到相邦,向他讲明修渠对秦国的好处,当年臣对相邦所说的话现在郑国依旧敢这么说,若水渠修成,其利必在秦,且能为秦建万世之功。至于臣担负为韩国延数年之命,”郑国伏地而拜,“臣乃韩人,望王上体察。”
“这趟,寡人没白来,”嬴政淡淡地笑了,“你先起来回话。”
“谢王上。”
“相邦准许你修渠的时候,可知韩王疲秦的阴谋?”
“相邦不知,十年来,臣对相邦的信任深感愧疚,不知臣之事是否会连累到他。”
“这不是你该考虑的事情,你只需要回答寡人的问题,在你疲秦之策暴露之前,相邦始终不知情,对么?”
“对,否则相邦早就找臣问罪了。”
“好,这件事就此作罢,可你的水渠修了十年,如今劳而无功,朝野上下皆有不满,再加上你是外客,身在秦国心怀韩,就算寡人能明白水渠可为秦国将来计,怕是也难保你命。”
嬴政说话时一直观察着郑国的神情,想看他的反应如何。
“臣死不足惜,但还请王上留下水渠,另派能人接替臣之工作,不出几年,水渠对农业的功效必然显现。”
“你可知,此举是为你的母国树敌,秦国一旦强大,韩王的日子不会好过到哪儿去。”
“臣只是水工,并不想参与到国家政治之中,臣毕生心愿唯有修渠造福百姓而已,可王上知道,韩国弱小,只有秦国有此实力让臣实现理想,所以臣冒死来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嬴政和当初的吕不韦一样,他也差点被郑国身上淳朴的执着和赤子之心感染到了。
理想和现实是极难统一的,修渠是郑国的理想,可背负韩王疲秦的密令是他逃不开的现实,今日他终于不用再在这二者之间极力拉扯与挣扎,人之将死,可他却倍感轻松。
“寡人还有一事不明,究竟是谁给韩王想的这么笨的一个主意?”
“臣……是大王自己的决策。”
“呵,他要是真有本事,就该堂堂正正率兵来与寡人打,这等卑劣的小人行径,岂是一国君王所能为?”
郑国俯首,没有回话。他不知道怎么回,难不成贬低韩王来夸秦王?真要是这样,说不定更为嬴政所不齿,那他就更没救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这么聪明,应该不会一心要做个愚蠢的忠臣吧?”
“臣不明白王上此话何意。”
“郑国,你死罪难免活罪难逃,但寡人感念你的工匠精神,如此水利人才,放心吧,寡人不会错杀。”
嬴政站起身,大袖一挥离开了这个阴暗潮湿的地方,出去见到了李斯,他只说了一句话。
“留他一条命。”
好了,就这一句话已经足以挽救郑国的性命,李斯不用再多问,他知道嬴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能够处理好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再说,现在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郑国既然有能力作为李冰第二,那么就应该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不过有些面子工程还是要做足的,不能就这么没头没尾地把郑国给放了,不然没办法和群臣交代。
嬴政的意思交代到了,但具体怎么给郑国定罪,这就要看李斯的了。
李斯通刑律,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只是现在他唯一拿不准的是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
郑国的事可大可小,因此既可以牵连到吕不韦,当然也可以绕开他,这要看嬴政的意思了。
李斯如果没猜错的话,嬴政会借这次来之不易的时机去打压吕不韦,既有了由头,又能名正言顺受了权,何乐而不为。
他可以这样猜,但绝不能直接这样询问嬴政是不是这个意思,否则郑国的脑袋没掉,他的脑袋就要先掉了。
为君者是最忌讳臣子揣摩他的心思的,但这种事往往又不能避免,于是聪明人会装成哑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只留下那些爱显摆的人去展示才能,可这样的人又往往只能在权力场上昙花一现,不受君王喜爱。
李斯要走的是一条漫长的路,他不会去抢着出风头,要不然也就不会在吕不韦府里甘居人下好几年了。
不管怎么样,在最终定案前,李斯是要问一下嬴政的意思的。
他拿着写好的竹简去见了嬴政,隐晦地提起吕不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