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真心带假意的讨价还价,盛长桢和曾文鼎终于达成了交易。
盛长桢答应,每月给曾文鼎两首宝山先生出品的诗词。
曾文鼎则许诺,盛长桢可以在翰林院光明正大地公费摸鱼,还答应他年底考绩必定为上等。
既已谈成,盛长桢也不拖拉了,又录下一首《江雪》,交给曾文鼎。
曾文鼎如获至宝,吹干纸上的墨迹,又开始赏析起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
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这种遗世独立,峻洁清冷的人生境界,恐怕也只有宝山先生这样的隐士能达到啊!”
曾文鼎忍不住赞叹,对这位神秘的宝山先生更添向往之情。
隐士?柳宗元或许也能算是个隐士吧。
盛长桢暗暗寻思。
曾文鼎把盛长桢给他的两张纸放在一起,小心地揣进了怀里。
然后也不和盛长桢打招呼,就头也不回地出门去了。
“这曾大人还真是……”
盛长桢有些无语,这曾大人平日里还算正常,一遇上好诗词就成了个老小孩,行事荒诞不羁起来。
真是个文痴啊……
盛长桢感叹一番,也就不去管他了,径自坐下继续搬运大业。
自此之后,盛长桢把迟到早退当日常,引来翰林院的同僚们频频侧目。
偏偏还有翰林学士曾文鼎替他背书,称盛长桢是受他指派,另有要务在身,让众人不要大惊小怪。
侍读学士李芳也觉得奇怪,什么神秘任务,连他这个翰林院副院长都不知道。
但他是老成精的人物,看出来曾文鼎是铁了心要遮护盛长桢,自然不会傻乎乎地凑到曾文鼎跟前去问。
反而平日里对盛长桢嘘寒问暖地套近乎,搞得盛长桢老大不自在。
盛长柏倒是问过自家弟弟和翰林学士是什么关系,得来的却只有盛长桢神秘兮兮的微笑。
盛长柏本就不是多事之人,见弟弟不肯说,也就作罢了。
……
这日,盛长桢早早地放衙回家。
在院中闲来无事,盛长桢就想着去找姐姐明兰说说话,解解闷。
盛长桢走到明兰屋外,轻手轻脚地推开房门,想逗一逗姐姐。
进了屋,却见明兰趴在书桌前,似乎在专心抄写着什么东西,完全没有注意到盛长桢来了。
盛长桢弓着腰轻轻走到明兰身边,在她耳边用力拍了个掌。
“啪!”
明兰被吓了一跳,手中毛笔都抛飞出来,笔尖的墨汁甩得到处都是。
盛长桢眼疾手快,抓住被明兰扔出来的毛笔,嬉皮笑脸道:“阿姐,是我啊!”
见是弟弟长桢,明兰拍了拍胸口,镇定了下来。
然后看向盛长桢,气鼓鼓地骂道:“多大的人啦,还这么淘气!”
正要再训斥弟弟几句,忽然看见盛长桢正指着她的脸捧腹大笑。
明兰一惊,连忙取来镜子。
“哎呀!”
这照了镜子才发现,原来是墨水甩到了自己的脸上,自己都成了个大花脸了。
明兰羞得满脸通红,赶紧掏出帕子擦起脸来。
嘴里还埋怨着:“不许笑!都怪你!”
等明兰把脸上的墨迹擦干净,盛长桢也正经起来,问道:“阿姐,你在这抄什么呢?”
明兰的桌上摆着不少纸张,纸上似乎写了些诗句之类的东西,有几张还墨迹未干。
明兰的字经过一番苦练,早已不似幼年时丑如蟹爬了,而是变得工整娟秀。
当然,盛长桢成日混迹在翰林院这种书法大师辈出的地方,明兰的字在他看来,也只是勉强能入眼罢了。
听弟弟发问,明兰哦了一声,道:
“是现下汴京城里最火的诗词,我想抄写几份,以后好拿出来品读。”
“哦?”盛长桢有些好奇,走过去拿起那几张纸。
《登北芪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盛长桢一眼看去,直接愣在了原地。
这不是我给曾文鼎的诗么?
怎么传到了阿姐手中?
登北芪楼?
这是个什么名字?
这诗原名是登鹳雀楼啊。
这首《登鹳雀楼》,因为题目中的鹳雀楼不存于世,所以盛长桢把诗给曾文鼎时,并没有加上诗题。
如今却改头换面成了《登北芪楼》,让盛长桢有些摸不着头脑。
明兰看了一眼盛长桢手里的诗,解释道:
“这是宝山先生的大作,听说是翰林学士曾文鼎代为发布的,曾学士还给它加了个诗题呢。”
原来曾文鼎看这首诗虽好,却没有诗题,终归不美。
他仔细斟酌,结合诗中的内容,推断出这首诗应当是在此世一处名为北芪楼的地方所写。
于是,他就自作主张,加了个《登北芪楼》的诗题。
原来如此。
盛长桢恍然大悟。
心中也有几分感慨,如此倒是两全其美。
明兰见弟弟看着诗句沉吟不语,以为他是被诗中才情所震撼,又接着介绍道:
“说起这位宝山先生,那可是现如今汴京城里头一号的大名人,他的两首诗词在大街小巷都传遍了。
听说宝山先生是位德厚才高的长者,快有九十岁了。
官家也十分赏识他,还要赐宝山先生当大官呢!”
“只可惜,”明兰说到这,有些伤感,“宝山先生志趣高洁,隐居不出,大家也都见不到他的真容。”
这传言还真离谱啊。
盛长桢听了,嘴角抽搐。
自己怎么就快九十岁了?
我明明还是个翩翩美少年好吧。
还官家十分赏识?
恐怕官家连宝山先生是谁都不知道吧。
至于志趣高洁,隐世不出,这倒是没错。
盛长桢并不想欺世盗名,把这些诗词的作者头衔揽在自己头上。
只是真正作者的名字在这个世界难以解释,就只能托以隐世高人宝山先生之名。
这市井流言,还真是有鼻子有眼,真料里头掺假货,让人无从分辨。
明兰拿过盛长桢手里的纸,在桌上轻轻抚平,道:
“这几张宣纸,可是我让小桃跑了好几家文房四宝店才买到的呢。”
宝山先生的诗词一经发布,就受到许多诗词大家的赞赏。
以曾文鼎为首的大家们,都称赞宝山先生的诗词是百年一遇,他们自叹不如。
消息一传出,这两首诗就遭哄抢。
文人骚客们纷纷点评赏析,揣摩学习宝山先生诗词中的深意。
就连许多勉强识字的普通百姓也以拥有宝山先生的诗词为荣,争相传抄。
还有许多人把抄录的诗词收藏起来,想要当成传家之宝。
一时之间,宝山先生的大名在汴京城红得发紫。
这几日,闹得汴京城的纸价都上浮了三成,就这还是货源紧缺,有钱都买不到。
盛明兰明显也是宝山先生的忠实拥趸,一聊起宝山先生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盛长桢暗暗咋舌,我滴个乖乖,这宝山先生都成偶像明星了。
大周朝的崇文之风还真是浓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