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澄离开皇宫就回了自己府上,找到了恭亲王。
并将安德海要离开京城的事告诉给了恭亲王。
安德海一直是慈禧的左膀右臂,恭亲王早就看他不爽了。
没想到自己儿子给他带来这么好的消息。
恭亲王让自己儿子去找安德海,并给了他一张银票,让他送给安德海就当送他路上用。
还送了他一面三足金乌旗,让他打着旗号一路南下。
还给安德海出个主意,让他请个乐曲班子一路敲锣打鼓的南下。
这样沿途的官员可能会给他安公公面子,请他上岸聊聊天。
这聊天肯定有好处的。
至于三足金乌旗,它是一种特殊的旗帜,通常被描绘为一只三足乌鸦,中央有一轮金色的太阳。
在古代神话中,三足乌鸦是太阳的象征,因此三足金乌旗也被视为太阳的象征。
三足金乌旗也被视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这是恭亲王在给安德海下套。
第二天就找到了安德海。
安德海正在家里搬东西,这些年他可是贪污了不少好东西。
这次准备全部拿到江南卖成钱,那岂不是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到账。
安德海正幻想自己躺在用银子打造的小屋里睡觉时。
一旁一个声音惊醒了他。
“老爷,外面六爷家的澄贝勒爷求见。”
安德海被突然惊醒:“你说谁求见?”
“回老爷的话,是澄贝勒爷!”
“他来作甚,让他到客厅!”
“是!”
很快澄贝勒就被请到了客厅。
安德海也来到客厅。
“奴才安德海叩见澄贝勒爷。”
载澄:“哎呀,安大总管,这可使不得,快快请起,这儿也没有外人不是。”
安德海本来也就是做做样子。
“不知贝勒爷这次找奴才有何吩咐。”
“安总管,听说你要去江南给皇兄采结婚用的龙袍。”
“回贝勒爷,是的,我是奉了太后和皇上的口谕,前往江南给皇上监造龙袍的。”
载澄心想要的就是你奉口谕,你要是有太后懿旨我们也不好办了。
“安总管,我可太羡慕你了。”
“安总管这次我来也没有别的意思,不瞒你说,我这次来是送礼的。”
说完载澄就从身上取出一张银票递给安德海。
安德海看见银票,两眼一眯。
“哎呀,我的爷,这可使不得啊,这不是折煞奴才吗?”
“安公公,你看你说的什么话,我们谁不知道你可是太后身边的红人。”
“安总管,我还有一事相求。”
安德海就知道载澄有事,不然没事送什么礼。
这也是载澄想的主意,不求人也什么送钱。
“安总管,你看我也不小了,皇兄都要亲政了,可是我却还就挂着一个贝勒的名头。”
“这个大清现在也缺乏我们黄带子去帮太后她老人家管理地方。”
“您有好的时机,帮我说说好话就行。”
安德海接过载澄的银票。
“好说,好说,包在我的身上,动动嘴皮子的事。”
载澄:“有安总管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安总管如果事成,我还有答谢。”
“对了安总管,这次南下您是走水路吧。”
“安德海,对对对,奴才准备走水路,也轻松不少。”
“安公公,我还给你带了一个礼物,你看着旗子,霸气不霸气。”
“这旗子可是象征您的地位,到时候你把挂在船上,然后一路南下,你看看你要经过多少地方,到时候来巴结你的人得有多少。”
“最好是一路敲敲打打,声势浩大,这也是告诉地方官员你安公公是有多受宠。”
安德海想了想,正合他意啊!
“好好好,澄贝勒不愧是读书人,这脑瓜子,比奴才这头脑就是好用。”
安德海开始幻想各地官员给他送小钱钱的场景。
载澄见自己任务完成就要告辞离开。
安德海即将离开京城,也就没有挽留。
载澄将这件事回去启禀了恭亲王。
恭亲王大喜,这次是安德海自己找死,可怨不得他人。
接下来恭亲王进皇宫找到皇上,让他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一道密旨……
然后又去请示东边太后。
慈安对嚣张跋扈的安德海早就看不顺眼,直接同意,将安德海处决。
一切都在秘密进行着。
另外一边阅卷的也已经结束了。
李经孝的考卷写了很多民族大义,古代经典,然后又夸阅卷的是当代文豪。
这篇锦绣文章既点出了新疆的重要性,然后对阅卷的捧杀,说他们知民族大义,肯定不会对阿古柏入侵新疆坐视不理。
然后当今皇上多么圣明,太后多么圣明也不会坐视敌人入侵不管。
李经孝的这篇文章还是会有人不满意的,人民币都做不到人人喜欢,更何况他了。
但是总得来说,他这篇文章还是非常不错的。
整体字迹工整清晰,无错别字,无更改。
翁同龢也是阅卷人之一,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同治帝的老师。
由于他们阅卷是看不到名字的。
当他看到这篇文章,他觉得无论是字迹还是其他方面,这篇文章都是写的不错的。
但是他就是看不惯这篇文章,因为他是状元出身,他不允许有人写的比他好。
读完后嘴里还念叨:“这写的不行,阿古柏小贼尔,何需大动干戈。”
然后一个大大的叉叉。
李经孝要是知道自己文章第一个叉叉出自他手,不知道他会不会动怒。
经过三天的阅卷,所有阅卷官已经阅卷结束。
三甲已经全部产生,都是勾勾、叉叉、圆圈按照多少排序。
圆圈是最好的,这个得的越多,就越有机会争取一甲的机会。
二甲大多数已经产生,就等一甲没选中的落下来就是二甲前几名。
目前选出十篇最好文章,将会拿给两宫太后评判。
这时候是会显露出名字的,名字已经查封,太后他们和阅卷的人都知道前十是谁。
翁同龢也再次看了看前十篇是谁。
他竟然看到了李经孝的名字。
这让他无法想象,这么个毛头小子,怎么有如此文采。
他再次仔细略读文章,发现的确是写的不错。
就是他不喜欢,然后他有看到这篇文章就知道叉叉,他怎么看怎么熟悉。
毕竟他这次阅卷太多,一时想不起来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