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378章 难道北方大地就不是大唐的领土了吗?(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8章 难道北方大地就不是大唐的领土了吗?(改)

其中就算是见多识广的萧瑀也不禁微微动容。

要知道,古代粮食的话,一石差不多是120斤,半石的话就是60斤。

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粮食消耗,因年纪大小、个体差异和劳动强度等有所不同。

纯以一个成年人每天消耗 1.5斤至 2斤粮食来计算,半石粮食大约够一个人吃30天到60天左右。

这可是了不起的大手笔。

这次受灾的灾民,陆陆续续差不多有近70万左右。

若是将他们全部送到燕王李恪的封地。

这次讨伐突厥所需,让他们绞尽脑汁,都暂时没有想到确切办法的军粮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还不需要消耗国库的任何一粒粮食。

也不需要寅吃卯粮,消耗未来的赋税。

几乎可以说是无本的买卖。

想到这里,这位前朝时就是高官的萧瑀,也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李恪的这个办法,非常适合破解眼前的局势。

还是这位前朝老臣在知道这个办法,乃是杨妃的儿子,前朝皇帝杨广的外孙燕王李恪所提出的,勾起了他心中的一丝感慨。

想起了当年盛极一时的隋朝,却因种种缘由走向末路。

如今,前朝皇室之后竟能在大唐的困境中挺身而出,提出如此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或许便是命运的奇妙之处。

想着虽然自己不满前隋皇帝杨广的昏庸与荒淫,带领了萧氏宗亲归附了唐朝。

但他还是被杨广授以了内吏侍郎的职务,委以重任。

可现在既然他的外孙燕王李恪,想要做出点功绩,为受灾百姓排忧解难。

那么他就顺水推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也算是,帮扶一把这位故人的后辈。

想到这里,萧瑀再次拱手道:“陛下,燕王之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臣以为,此策亦有诸多可取之处。若能妥善安排,必能为大唐带来诸多益处。”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可解此次灾民之困,要知道现在粮食紧缺,已经有很多百姓卖儿鬻女,情况危急。”

“其二,能为朔方之地注入新的劳动力,促进其发展,众所周知,北地百姓常年被草原人劫掠,人口一直难以增长。往年北地不安宁,长受突厥这些草原人的压迫。”

“可如今,征讨大军已经前往草原,北地往后肯定会迎来安稳时期。有了这些灾民的加入,不仅可以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还能加固城池防御,为大唐的北疆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再者,新的人口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当地的商业贸易发展,让朔方之地逐渐繁荣起来。”

“其三,还能为征讨突厥提供军粮保障,助力大唐稳定边疆,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萧瑀的这番话说完,台下群臣都是微微点头,认同他的观点。

唯有少数如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觉得,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是总感觉哪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只不过,长孙无忌作为李恪现在板上钉钉的老丈人,自己的女婿提出这样的计划,肯定有他的考虑,他一时也不好明确表态。

一向喜欢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他,罕见的保持了沉默。

只是,脸上的表情,却有些不太好看。

想必心里此刻正在暗暗埋怨李恪给他找麻烦......

因为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赈灾失利,而受到牵连收到处罚的杜正伦,张玄素、韦挺三人。

在听到萧瑀的这番话后,觉得这是一个戴罪立功的好机会。

其中,杜正伦立马拱手附和道:“陛下,臣以为宋国公所言极是。燕王此策若是能妥善施行,此次的旱灾危机必能迎刃而解。灾民得安置,朔方得发展,军粮有保障,实乃一举多得之良策。”

紧接着,张玄素也点头道:“陛下,微臣也赞同这个计划,燕王李恪本就拥有足够的赈灾经验,他既然提出这个办法,肯定就能妥善安排各项事宜。”

“微臣也赞同,陛下。燕王殿下既然开口许下这等承诺,必然就有实现的能力,至今为止,微臣还没有看到过燕王殿下有食言的时候。”

“且此次行动若成,于大唐而言意义重大。毕竟避免了更多百姓陷入绝境;也为边疆稳定提供有力支持,陛下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啊!”韦挺接着说道。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李世民还有些拿不定主意的话。

在听到萧瑀等人的这番议论后,心中也渐渐有了决断。

所以,在韦挺说完之后,他便微微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众人的观点。

接着,他目光扫过群臣,见到没有人反对,就在他准备开口同意之际。

殿中侍御史崔仁师,这个从头到尾都未发一言的臣子此时却突然站了出来。

他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微微抬手,示意他但说无妨。

而事实上,从李世民召集这次小朝会开始,到处罚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崔仁师都没有什么反应。

直到李世民拿出李恪的奏折,提出迁移灾民计划,崔仁师这才开始动起了脑筋。

他倒不是关心那些灾民以及朝廷,而是他的儿子崔挹,突然毫无征兆的被人杀死在燕王李恪失踪之前。

这让痛失爱子的他,自然而然的将怀疑的目光,对准了李恪。

这里,也不得不说,崔仁师的怀疑虽有些主观,但也并非毫无缘由。

毕竟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儿子的突然死亡且与燕王李恪的失踪有所关联,任谁都会心生疑虑。

再加上,在儿子死亡之前,还跟他说过,自己喜欢上了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女儿长孙娉婷。

而现在,长孙娉婷被许配给燕王李恪,这让崔仁师心中的疑虑更甚。

此刻他正色道:“陛下,燕王之策虽看似可行,然臣有一处担忧。”

说到这,他朝台下的众臣,拱了拱手,这才继续说道。

“想必诸位也知晓,这些受灾的百姓,都是关中百姓,也是关中数州之地的根基所在。若将他们大规模迁移至燕王封地,虽可解一时之困,却可能对关中之地的稳定产生影响。关中乃是大唐之核心,一旦根基有所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且灾民们背井离乡,心中难免有所抵触,安置过程中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新的矛盾与动荡。陛下,臣以为此事当谨慎考量,不可仅凭一时之议而仓促决定。”

要不是,最了解你的人,还得是你的敌人。

尽管崔仁师只是想着给李恪添堵,但是一语命中了这个计划,产生的最大影响之处。

殿中群臣在听了崔仁师的话,纷纷陷入沉默。

就连李世民也被崔仁师说中了心事,一时间又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中。

他的目光在崔仁师身上停留片刻,而后又扫向众人,缓缓说道。

“崔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此事确需谨慎。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萧瑀做为唐朝开国初年最早任命的宰相之一。

李氏王朝初建,天下未宁,李渊便以萧瑀为心腹,凡朝中政务,皆委托萧瑀掌管。

每次临朝听政,萧瑀必定在场,与他同坐,更是呼他为萧郎。

大唐初立的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也皆由萧瑀主持制定。

再者,有着齐梁皇室血统的萧瑀,从小就受到了顶级的教育。

加上勤学善文,博古通今,他对局势的判断往往精准而深刻。

在听崔仁师的话后,他便朗声说道。

“殿下,殿中侍御史之言,微臣不敢苟同,且不说,他没有任何赈灾济民的计划,从他口口声声中,将灾民区分为关中百姓,又刻意提及燕王封地,有严重的地域之见。”

“微臣想问殿中侍御史,是不是在你的心中还有河北百姓、南方蛮子、岭南野人之别?”

“陛下,大唐江山已经一统,天下百姓皆为陛下子民,岂有地域之分?此次灾民之困,当以全局之眼光看待,以解民之疾苦、保国之稳定为首要目标。\"

“燕王之策虽有风险,但亦有诸多益处,若能妥善安排,必能成就善政。灾民迁移至燕王封地,可解燃眉之急,为大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至于关中之地的稳定,可在后续进行合理规划与扶持,以保大唐核心根基不动摇。\"

若是说,刚才也觉得崔仁师的话有道理的那些大臣,在萧瑀搬出“天下大义”之后,连身子都站直了几分。

没看到崔仁师在萧瑀说出“他有地域之见”的时候,就已经老老实实的跪在地上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