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侯时期,韩臣张开地被重用,担任宰相。张开地老成谋国,兢兢业业,深得历任韩王所信赖,他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张氏一族也因此成为韩国最显赫的贵族之一,张开地死后,他的儿子张平继续担任宰相。
而韩王口中的国相便是张平。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北面有魏国和赵国,西边有秦国,南接楚国,东临齐国,可谓五战之地。为了维系韩国的存亡,张平可谓是操碎了心。
也是整个韩国之中少有的真正将韩国之存亡放在心上的人。也是一个真正希望韩国能够富强繁荣的人,但韩国的地理位置注定,这个梦想根本就难以实现。作为天下少有的五战之地,与诸国接壤,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哪怕他有出众的才华,也根本改变不了韩国所面临的凄惨现状。
哪怕他很早就知道,与大秦虚与委蛇下场不会太好,终有一日,当韩国失去了价值之后,大秦绝对不会对韩国手软,只会以最残忍的方式将其肢解吞噬。
可现实就是,若是不与大秦虚与委蛇。那韩国能不能存活到如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自大秦发兵,至今不过数日,而宰相张平,却已经是两鬓斑白。
此时,心力交瘁的张平,正在带着自己的儿子张良读书。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满面愁苦的张平才能勉强挤出一些笑容。最值得他骄傲的事情并非是他成为了韩国的宰相,毕竟他能走到这一步,并不单纯是靠自己的能力,更多的还有祖上的余荫。
张平主张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但遭到了韩国贵族的集体反对,未能实施。可以说他已经想尽了自己所有能想的办法,但现实是残酷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韩国就这么大,国力就这么强,百姓就这么多,上限摆在这里,图强只能成为奢望。
唯一让他欣慰的是他有一个聪明的儿子,张良虽然才几岁而已。但此子自幼显露出的智慧,却让他欣喜若狂。同时也很惋惜,这样一个聪明的人,这样一个天赋卓绝的人,生在韩国是他的不幸,若是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施展抱负的可能,都能让他走到自己也无法企及的巅峰,但他偏偏生在他张家,成为了他张平的儿子,生在了韩国,成为了韩国的子民。
而现在他甚至已经不知道,当张良成长起来时,韩国的境况将会是如何,韩国那个时候究竟还存不存在?
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了,就像韩非一样,作为韩国少有对国之存亡真正上心的人,他自然与韩非有过许多交流,那也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但同样也是一个不幸的人,生在这样的韩国,注定他的满腔抱负都难以实现,也根本没有实现的余地和空间。
甚至有些东西,哪怕你明知是好的,但在韩国行不通,并不单纯是来自于韩国内部的阻力,更在于有些东西一旦出现在韩国,对韩国而言便意味着一场灾难。
强盛的大秦不会容忍韩国变法图强,不会容忍韩国成长为自己的阻碍。他需要的只是一条越来越孱弱,越来越苍老的看门狗。而如今,韩国连成为这条看门狗的价值也没有了,所以大秦开始挥起屠刀,在这儿看门狗身上相对比较肥美的位置割了一块肉。
而这条看门狗为了苟活,甚至连反抗都不敢有,连吠叫都不敢大声。真是可悲!
“父亲,我听闻,大秦出兵,意在上党,我韩国该如何应对呢?若是上党丢失,韩国岂有余地在诸国倾轧之下存活?”张良看着父亲握着书本,时不时走神,所以他也放下书本,开口问道。
作为宰相之子,再加上天生聪慧,从小便接触了常人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明白了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明白的东西,学识、信息、资源,触手可及。否则一个小小的孩童怎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换做旁人在他这个年纪,哪里会关心什么家国之大事,想的更多的都是玩耍和美食。
把他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会对这些东西有所沾染。哪怕他所学还不够多,所明白的道理还不够深,可环境如此,也终究会有所涉猎,会对此产生兴趣。
张平也从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遮掩,并不会因为张良年幼而轻视于他。甚至他会将张良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来对待,并给予尊重,耐心解释和教导。这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他从不会觉得张良这是在胡闹,反而觉得很欣慰。
只是今天张良的这个问题,张平没办法来回答,因为他根本没有答案。于是他沉思良久,而后摇了摇头:“为父也不知道,我张家在韩数代为官,官至宰相,享受了荣华富贵,韩王重用,许以高官厚禄,从未薄待。可值此韩国危亡之际,为父能做的却是寥寥无几,可能是为父不够优秀,不够聪明,你比我要聪明的多,比我更有天赋,或许你以后能够找到答案。可是你太年轻了。等你长大了,那个时候韩国还究竟存不存在谁也不知道!”
张良没想到张平竟是如此悲观,他从来没有见过张平这个样子。那深藏于眼底的悲伤,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是张平在因为韩国的现状而悲伤,也为韩国的未来而迷茫。
其实当上党之地真正丢失之后,韩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此时的他就像枝头一颗成熟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随时都能被人采撷!可它偏偏还没有反抗之力。
年幼的张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父亲,但他却记住了张平眼底的悲伤。于是他道:“父亲放心,韩国即便灭亡,我也永远是韩国的子民。”
他却不知道他这一句话让张平心中更加难受,因为他知道这对张良而言是不公平的。想想除韩之外,诸国才俊将是意气风发,可以肆无忌惮地展露才华。在自己所属的国家,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唯独张良,不可以,哪怕他拥有过人的才智和杰出的天赋。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才能又哪里能有余地去施展呢?
但韩国对他的恩义却让他说不出反对的话。不管韩王对其他人如何,但至少待张家不薄,这些恩情都是需要还的。至少以张平的教养,他做不出背主卖国的事情。
他伸手在张良的脑袋上摸了摸,“好!记住你这句话,秦若灭韩,则为我张家之仇敌!而你,誓不得为秦臣!”
张良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誓言的沉重,但他依旧点了点头,“秦若灭韩,良永世不为秦臣!”
张平既心痛又骄傲,骄傲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而心痛则使他知道,这句誓言的分量究竟有多沉重。其实他也看得明白,大秦灭韩只是第一步,以大秦如今的实力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只是迟早的事情。
什么合纵抗秦,或者其他抗秦之策,终究都只是权宜之计,这样根本无法阻挡大秦这个庞然大物,那是一架轰隆作响的战车,肆无忌惮地奔跑在原野之上,任何阻挡者都将被碾压的粉身碎骨。
虽然六国合纵抗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他知道,合纵终究只是合纵,无法真正凝结为一体,诸国心思各异,诸多掣肘,而导致的结果便是,即便能够取得短暂的胜利,但终究无法对大秦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大秦只需要休养生息,舔抵伤口,一年之后甚至半年之后,又会恢复鼎盛。
而所谓的合纵抗秦,六国又能来几次呢?即便是六国合力,也支撑不了多少次的。联军混乱,国力参差,所付出的代价,甚至比秦国还要大。
即便是胜了又如何,六国会因为在战争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收获而争吵,甚至反目成仇,虽然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且敌人是如此强大,但其他国家之间的仇恨并不见得就少了。短暂的合作一次还有可能,但长时间的联合注定无法成行。
哪怕是很多人觉得有能力抗衡大秦的赵国他也并不看好,此时的大秦蓬勃向上,富有朝气,一切都是那样锋芒毕露。连年的大胜让其积攒了恐怖的大势,一次两次的挫败根本无法削减这样的势头。而赵国有什么呢?赵国的国力和军力或许比一般国家要强,但面对大秦这样高歌猛进的势头,也终究远远不如。
现在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还能让韩国支撑多久,或许还有十年,也或许就在当下,说不定,当大秦彻底吞下上党之地后,便会回头将整个韩国吞下去,毁其宗庙灭其国。张平甚至也将沦为亡国之人,韩国究竟能否支撑到张良成长起来的那一天?他猜测多半是不能的。
想到此处,张平心中抑郁,但却毫无办法。看这书上的内容,直觉心中更添烦闷,因为书籍之上所记载的东西,与他无益,于韩国更无益。
“主上,有王命!”书房之外,有侍从突然来报,将张平惊动,此时已经入夜,韩王此时下达王令,必然有要事。
不过仔细想想,韩国在这种时候还能有什么大事,无外乎大秦的攻伐而已。
张平压住心中翻滚的思绪,点了点头,“备车!我立刻进宫。”
而后,他又看向张良,嘱咐道:“早些休息吧,天色也不早了,夜晚灯光昏暗,看书对眼无益,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莫要因此而坏了眼睛!”
张良点头,“是,父亲!”
张良很是乖巧,他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这件事情上父亲做的有理,他便不会反驳,就像父亲说的,其实白天就足以让他学习很多东西了。只是很多时候张平因为忙碌,白天没有时间,父子俩在夜晚才能在书房深入交谈一番,而这种时候也是张平教导张良的时候。每一次他都很珍惜,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看着张平换上刚刚脱下不久的朝服,带着侍从匆匆而去。车轮碾着青石板路,发出咿呀的声音逐渐远去,奔向韩王宫。张良一直目送其远去。等到那引路的灯火看不见光亮,才折身返回府内。
有些东西其实他也是明白的,他比张平想象中还要更加聪明。其实他并不是不懂之前那句誓言所代表的含义,更加明白韩国如今的处境。作为宰相之子,日常耳濡目染,又岂会什么都不懂。
有时候他只是故作不懂而已。
张良回到书房,借着昏黄的灯火,执笔在书简上写下两字。
“安平”
秦人之中,相比于早就成名的白起,最近这几年他听到的最多的名字,反而是安平君陈凡,世人皆言安平君陈凡乃是天纵之才,近些年来声名之盛,犹在白起之上。也是无数年轻人所追赶的对象,哪怕身处不同的阵营,站在不同的立场,也有无数人因为其过人的才华而被其深深折服,甚至崇敬。
他没有见过陈凡,但却仔细研究过陈凡的一切。陈凡的确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只是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便能体现出这一切。更不用说其早已被验证的用兵之才,只是可惜,他尚年幼,不能作为同代去争锋。
近些年来像陈凡这般声名鹊起的还有几个,一个是韩非,一个便是赵国马服君之子赵括。
马服子赵括很早便有天才之名流传出来,只是那个时候因为马服君赵奢尚在,其哪怕有才名,却依旧被狠狠压制。传闻马服君,不想让他风头太甚,甚至不同意其进入军中和朝堂。但当马服君死后,这一切便再也无法遏制。一代名将陨落,乃是赵国之痛,他们自然想着要尽快寻找一个替代者,而马服子赵括身为名将之后,且少有才名,没人比他更合适了。
正是在这种种原因之下,让其名声不可遏制的向上攀升。
不过对于这个人,张良了解不多,因为他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为其名声做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