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宁在雪化后的一个下午,租了村里的牛车去了一趟镇上的邮局。
这几年她和邮局的人也混的挺熟的了,毕竟一个月总会寄几个或者收几个包裹,但这次柜台里的几个工作人员看她的眼神还是有些不大对劲。
沈安宁被大家看的有些不好意思,只好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明,想着赶紧把东西拿了走人,不然真是太尴尬了。
“沈安宁,那个你进来吧,东西有点多,你是骑自行车过来的吗?怕是一次拿不完奥。”负责取货的工作人员看着沈安宁,眼神里全是羡慕,有的人就是命好啊!
沈安宁看到摆在角落的几个包裹,忍不住拍了拍脑袋,足足四个大包裹,全是蛇皮袋的包装,堪比四袋稻谷麦子了,当时听邮递员传话她还觉得有夸大现象,现在看来,还好今天雇的牛车,不然她可真的不知道怎么把这些东西弄回去了。
看了看寄货地址,广西省,曹璟恒。
好不容易把四个包裹弄上车,“谢谢啊,谢谢你们帮忙。”
赶车的王大爷也是惊讶极了,知道村里的沈知青每个月都有包裹和汇款,但这也太多了,本来他还以为是刚化雪沈知青自行车不好骑呢。
路上,王大爷看了包裹好几次,“沈知青,你这收到这么多东西,都是一个人送的吗?是不是你对象啊?”
沈安宁尴尬地笑了笑,“不是,叔我年纪还小呢,家里弟弟妹妹也还小,这两年肯定是暂时不找对象的,这看着多,但是肯定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不然我哥他们也不能寄这么多过来。”
话虽这么说,但是当牛车进村被大家看见后,沈安宁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目光,几个好事的大妈大婶贼热情,大冷的天硬是从村口走到村尾,非要帮着沈安宁把包裹提进家门才算完事。
“哎呦,沈知青这可真是有福气,家里人对她真好,看这四个大口袋,也不知道是啥好东西。”
“感觉是吃的和衣服,估计是给沈知青他们过年的吧。”
“估计还有布和棉花。”
“肯定不止,四个口袋呢。”
“人比人气死人,,,,”
边上和沈安宁处的比较好的几个婶子看着沈家门口挤了这么多人,说道:“好了好了,沈知青带着三个小孩在咱们这旮沓,家里人肯定担心啊,快过年了家里肯定把攒的好东西都给她寄来呢。”
“就是就是,咱们这儿多冷啊,猫冬了可不是要吃好喝好,不然开春了上工身子不得亏了。”
“行了行了啊,天都晚了,待会孩子都放学回来了,赶快回去做饭吧,天黑的快呢。”
围着门口的几个婶子大妈终于回家去了,沈安宁感激地看着素芬婶子几个人,“谢谢几位婶子了,等我收拾好,改天去婶子家唠嗑。”
好不容易把四个蛇皮袋搬到炕上,也不知道曹璟恒这是买了些啥,包裹又沉又大。
希希小朋友听说姑姑坐着牛车带着好吃的进村后,就赶忙迈着小短腿往家赶了,进屋看见炕上摆着的四个蛇皮袋,眼睛都看呆了,嘴巴长得大大的。
“姑姑,这是叔叔和爷爷奶奶寄来的吗?还有姑姥姥给我买的是不是?”
小丫头着急的话都说不清楚了,急得想往炕上爬。
沈安宁看着鞋上全是泥的小丫头,赶紧伸手拦住,“你看看你这鞋和裤子,刚刚是不是和你那帮小兄弟去玩雪了,你看看这全是泥点子。”
炕刚刚回来就烧了,沈安宁摸着已经热了,所以直接把沈梓希外面的裤子脱了塞到小被窝里。
“你就在被窝里待着,看着姑姑拆,有好吃的姑姑直接给你,乖乖听话,不然待会有好吃的也不给你。”沈安宁恐吓了一下,沈梓希撅了噘嘴,一脸的不服气,但是还是得听话,不然没有好吃的。
四个蛇皮袋里面装的东西又多又杂,一个里面全是衣服,曹璟恒考虑的可真是细致极了,四个人,一人一身棉袄,和单调的纯色布料不同的是,每件衣服上都有一些特色的民族纹路,沈安宁和沈安宣的都是浅黄色,衣服还有简单的设计,衣领和下摆都有简单的设计,看着很洋气,沈安宇的就比较简单,重点就是沈梓希同学的,大红色的衣服,做了蓬松的下摆和简单的收腰,还带着一个小帽子。
果不其然,沈安宁刚拿出来,就听见了某个小朋友的尖叫声,“哇哇哇,这是我的吗?姑姑这是我的吗?太好看了。”
“是,是你的,就你最爱臭美了。”
沈安宁把要起身的小丫头按回去,衣服往她怀里一塞,“不准起来,就穿了一件裤子待会冷呢。”
继续拆包裹,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后,摆满了整整一炕,除了四件棉袄,还有四双手套,四双棉鞋,剩下的就是一些小玩意和吃的。
最难的的就是一箱富川脐橙,虽然东北冬天也能吃到冻梨,但是这种新鲜水果还是比较少见的。拿了两个给希希玩,留着待会一起吃,剩下的被沈安宁放到客厅。
看着用用油纸包着的芒果干,云片糕,沙糕,藕粉,芋头条,糯米饼,腊肠,月饼,干鱿鱼,牛巴,酱板鸭,鸭翅,桂花糕,桂圆肉,还有几罐腐乳和辣椒酱,几包茶叶,,,,,看着这些东西,不止是沈梓希,沈安宁眼睛也直了。
实在是太多了!!!
光是这些吃的就占了两个蛇皮袋,可想而知有多少,还好现在冬天东西存的住,哪怕路上邮递用了小十天,东西还是好的。
“姑姑,也太多吃的了吧!”沈梓希口水都流下来了,看着这些吃的,大脑实在是不争气。
沈安宁拿了几个果干递过去,“先少吃一些,待会小姑姑和小叔叔放学回来了再一起吃其他的啊。”
虽然沈安宁空间里的好吃的有很多,但是这种地域特色的特产还是没多少的,所以好些吃的几个人都是第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