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氏一边含笑听他们七嘴八舌的捧场,一边又从油纸包拿出两块,再次一分为二递给在场几人。
“咦,这个甜味淡了些,不过掉渣的情况好些,也是一般好吃,甜粉甜粉的。”
林氏实话实说。
几人也跟着点头。
“这是凉了,馅料吃着是粉粉的,若是烫烫的刚出锅,那才叫一个好吃,绵软香甜的,包你一个不够,还想着第二个。”年氏把油纸包里的酥渣也倒给林氏,笑道。
“哎吆,这已经够好吃了,那刚出锅的咱们着实想象不出来。”
林氏恭维两句,爽快道:“婶子家这个板栗酥多少银钱一个,赶明儿开场咱们也去捧捧场,尝尝这刚出锅的热乎酥饼有多好吃。”
“掉渣更多的用的砂糖更多两文一个。”略微停顿几秒,继续道:“你们后面吃的一文一个。”
年氏故作随意道,眼睛却留神观察几人的反应。
果然,这些人听到酥饼两文一个都颇是惊愕,就连林氏面上也带着恨自个嘴快的神色。
到自个又说有一文一个的板栗酥,几人的神色明显放松不少,他们反应如此明显,年氏心里就有数了。
“不过,你们怕是买不到两文一个的,这是几个孩子手里没准头折腾出来的,做了几个自家已经分完了。”
“若是按阿榆几个的用料做,不把价格提上去,怕是还要贴钱进去,那还折腾什么,尽是赔本赚吆喝了。”
果然,林氏几人听到年氏说家里不做贵的卖,那肉疼的表情就缓和下来了,几人又笑着打趣。
”那咱们就等着婶子开张了,到时必要买些回去给家里的孩子甜甜嘴。”
林氏几人也跟着附和。
老太太心里早有预料,对于几人的反应也说不上多意外,农家人一年四季的指望都在田地里,种出的庄稼既要交税,又要养活一家老小。
常常是细粮卖了吃粗粮,白面三文一斤都舍不得顿顿吃,哪里又会舍得买两文一个的饼子,凭它好吃的能把舌头吞下去,那也不是仙丹,一个下去能管几天不饿。
家底殷实的还是少数,多数的还是如他们这般精打细算算的平常人家。
几人又略说几句闲话,衣裳洗好的妇人夫郎们都陆续走了,独林氏一人还搁那磨磨蹭蹭涤衣裳。
年氏一看就知林氏有话要说,果然,只见林氏左右张望几眼,见附近没人,凑到年氏身边。
拿眼睛扫一眼兀自洗着衣裳的柳榆,悄摸道:“听说婶子家要给榆哥儿招赘,我娘家村子里有户人家,家里三五个儿子,家穷,说不上媳妇,只要婶子家里愿意出五两银子的聘礼,他家两个年纪相当的男丁便随婶子挑拣,托我问问婶子意思呢。”
年氏眉头轻皱,林氏娘家的村子就在月河南边不远,从他们这里就能看到林家村,村里人多口杂闲话更是传的快,附近几个村子里又扯着亲戚,这话传到林家村并不奇怪。
“可是不巧,咱们家阿榆已经定下人家,只是还没声张,只等着腊月底或是正月,到时瞧过八字定下日子就能请大家伙喝喜酒了。”
年氏瞥一眼柳榆竖的高高的耳朵,同林氏道。
林氏有些意外,又忙恭喜,好似打听:“不知是哪家的好儿郎。”
年氏但笑不语。
林氏便知这是不想透出风声,以防出现变故届时柳榆面上不好看。
“婶子放心,我嘴严实着呐!婶子家没透出消息,我再不会同人多嘴,明儿我就回娘家,回绝了这门亲事。”
林氏笑眯眯端盆起身,同年氏告辞往家走的时候,一眼就瞧见拄着拐杖往水边来的长生。
心里不禁又是感叹,悄悄人家柳福生家里多会养人,同样的一个正当年汉子,在田富贵家里耷肩含胸没点精气神,衣裳也是破破烂烂缝缝补补,裤脚衣袖都能短一截,瘦的仿若一只竹竿。
这才多少工夫,这人仿佛就换了一个似的,头发丝的都根根分明,打理的整整齐齐,这俊秀挺拔的好似春日里几日长成的新竹,清俊的惹眼。
林氏恍惚想起长生小时候就生的一副好模样,想想长生这些年吃的苦,心里念了句造孽。
口上同迎面走来的长生打着招呼,心里却是想着,若是田富贵夫妻俩看到长生如今的模样也不知后不后悔。
长生略有些腼腆的同林氏问好,又继续拄着拐杖慢慢往水边去。
林氏忍不住回头瞧一眼,就见年氏拧着柳榆涤好的衣裳,含笑看着两人说话。
这……林氏心中一动,又瞧一眼,这一眼对上柳榆的目光,林氏扯开一抹笑,端着盆飞快走了。
………………
这日晚间吃过晚食,柳茂林和徐红,柳茂叶和齐春花齐齐登门。
“娘,到底是个章程。”刚一落座,齐春花迫不及待问道。
“咱们就做本钱略少的酥饼卖,后日咱们镇上逢集,往南穿过许家坝就是窑口镇,往北的双桥镇都是逢双,咱们分开卖吧。”
年氏斟酌说道,这三个镇子距离他们村的差不多,上章镇最近,双桥镇略远一些,窑口镇再远一些。
几人听完,也都点头同意,双桥和窑口两镇在座所有人都不陌生。
时常也会去卖个竹编,买个东西,除了窑口去的少些,另外两处都是熟悉的地方。
“逢单的时候若是要出摊,咱们就去箭头,许家坝,还有井子沟那几个地方。”这些集会的规模虽没有上章和双桥窑口大,但也不小了。
总之逢单逢双都各处跑跑摆摊,这个冬日,总能赚些辛苦钱。
“那行,就按娘说的办。”几人不怕辛苦,并无异议。
“卖的时候把家里的泥炉也带着,再带口小锅,到时热热再卖。”
年氏继续道。
几人反应过来就知为何,他们的板栗酥饼,那是热热烫烫的最好吃,馅料凉了口感会变粉。
热乎乎的咬一口那是一个绵软香甜,口感细滑,入口即化。
一番后,柳茂林家去上章镇,柳茂叶家去双桥,柳榆自告奋勇去窑口。
窑口那里窑厂颇多,是这十几年新立的镇子,那里人比别处富裕,因为多在窑厂干工,手里的银钱也足的多,但相对的民风也比别处彪悍一些。
柳榆是不怕的,好好做买卖就大家和气生财,若碰上砸摊子的,左不过要打就打,见伯娘和三婶对窑口都有些避让,索性就自个认了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