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男女第一步先是带去“澡堂”洗澡、剔头换上干净的衣裳,接着被带去吃上一顿营养餐,最后征求意愿,留在当地的慈幼局还是去往清河县的慈幼院。
确定下来以后,登记造册一式两份,在当地县衙备案后,由专人负责安置这些孩子。
雪莲这边带走一份名册,之后会按着名册进行季度的回访,也会从中挑选天资聪慧的孩子,带回西塘重点培养。
徐景湛兄妹陪着雪莲姐妹回到西塘,已是五月中旬,春天的渡口在慢慢关闭,漫天飞舞的柳絮和数不尽的繁花,提醒着世人已来到了夏天的渡口,气温回升的很快,白日里温度已达二十多度。
从厚衣换成薄衫,走走歇歇,与河水轻摇中,一路顺畅,满载而归,船上增加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一行人的体重。
雪莲家中长辈回到乡里祭祖后,爹爹与娘亲仍旧回临安看顾一对读书的儿郎。
而雪莲的祖翁和祖母二人,照旧住在清雅斋的东院正房。二老觉得这里住的更舒心,做什么都方便,串个门几步路的事。
清雅斋保留了东院的豆腐房,其他房间都恢复了原来的格局,只是更趋向了雅致。
后院的家禽家畜都已挪走,加盖了一处凉亭,移栽和种植了紫竹、牡丹、芍药、兰花、铃兰花、素馨、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等植物。
从前堆放在墙围处的木头也被清理至前院的杂房中,取代的是小花圃、小鱼缸和假山石景。
西院里,雪莲不动,仍旧住在右厢房,改扩建了沐浴间与迎春共享,而迎春则是搬去了左厢房,四哥和五哥的卧室挪到东院的右厢房。
一家人若是小住,就安置在清雅斋,长住再去寄畅园中。
老宅里平日只留一对中年夫妻带一双儿女住在倒座房中,男子带着儿子看门跑腿兼马夫,女子带着女儿做饭收拾院落。这一家子人也不是寻常人,都有武艺傍身。
房间的清扫,周嬷嬷会每日定时安排人。
留守的周嬷嬷和银珠、宝珠等人,这段时日把通过牙行签订十年雇佣契约的女使和人力调教成手,也没那些个高门大户的苛刻讲究,凡事定了规矩,按规矩走便是。
下人做错事不怕,但不能推诿扯皮,哪里做不好,退回培训处继续学习,学好了再当值。
这些人只放在寄畅院附院里当差,内院几位主子的院落,由周嬷嬷亲自带人打理。
说起来这些女使和人力都是一群宝宝心里苦的主,都是家中困苦,或因病或因家中人口多,无地可种,一如现代人只能离乡背井给人打工,挣的少,干的多,住的吃的都很差。
而进入寄畅园的女使和人力,却如同进了蜜窝里,住的好吃的饱,差使也轻省。
这些人正经学了规矩后,因主子远归未回,都被安排进作坊最简易的流水线、备料间帮着赶工和厨房里帮工。
或是被安排去百花庄园跟老匠人们学手工制作,花圃里摘花、护理竹林、茶园采茶、荒地里拔草……
通过一系列的劳作,从中筛选出一批任劳任怨,做工卖力的人,送进不涉及核心技术的作坊内,这样一来地位、月钱也随之增高。
如此操作,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人丧失了一次升职加薪的机会,欢喜的人此后更加用心的做工。
雪莲等人回来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在西塘和百花庄园飞翔,得了信的众人喜气洋洋,就如同主心骨归位,走道都生风。
周嬷嬷亲自带人,将几个主院洒扫焚香、去秽驱虫,又考虑到院子离水太近,又从库房里领出许多的石灰埋在了城墙内外,除湿又驱虫。
周嬷嬷更是让人将单独喂养的猪羊各杀一头,鸡鸭鱼肉准备若干,百花谷的山菌、野菜来一筐,新鲜的鱼虾来两篓。
又将钱师傅夫妻请回来,做上几个拿手的菜和药膳煲,给主子们补一补。
此时归家的迎春、清婉和雪莲三人,正躺在寄畅园的常乐居主二楼宽敞的碧纱橱内,荼蘼架侧靠墙摆放的藤编榻上,一人枕着一个定窑白釉孩儿枕补觉。
破晓归家,直睡到日上三竿,迎春第一个醒来,悄悄的起身后简单的洗漱一番,从常乐居主楼知音阁二楼的回廊绕回了副楼沁芳阁。
这重院落更为精致,二进的格局,前院五间正房,左右各三间厢房,后院是二层阁楼。
整个寄畅园只常乐居的主副楼设有空中回廊,既保证了姐妹俩能够享有独立空间,又能来往方便。
常乐居分为主楼、副楼和宴客楼,主楼共五层,坐落在断崖涧边,丹楹刻桷直钩云霄,层楼叠榭飞阁流丹。
常乐居完美的与断崖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凿空的崖壁与楼台相通。
主楼与副楼的回廊两头皆建有半露天的休憩区,知音阁这一头设有秋千架,搭有紫藤花架,一片淡紫色瀑布从空中垂下,拨开繁密的花朵形成的天然帷幕中,摆放着染成紫色的藤编桌椅。
泌芳阁是副楼三层高,这一头围栏筑成凉亭花团锦簇,摆有刷成蓝色的木桌椅,周围景色与春风秋月皆可入怀。
迎春未出嫁的这三四年,自是要全程陪伴雪莲,这也是她增长见识,学习技能的好时机。
只单看这一次东京之行,就让她受益匪浅,眼界增加后,又在归家途中见识了不同城市的繁华景象,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她快速成长。
同样成长的还有清婉,早已从软弱的高门后院女子,变成坚强的小娘子,如今已然到达可以与小商小贩讲价的高。
若是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正为如此,忠勇王妃才会让儿子陪着她再次下江南。
姜钱两家已暗定了亲事,虽如今清婉与四哥年纪尚小,但也是培养青梅竹马的好时候,也不使二人知晓,通家之好,自是会使感情更深一层。
钱怀宁与刘燕回也不拘泥,若日后对方有更好的人选,彼此仍旧可以当亲戚走动,一个多个娘家弟弟,一个多个姐姐。
以后的事情谁也没法预料,若四哥不争气长歪了,难道还非得让清婉吊死在这棵歪脖树上吗?
清婉跟着迎春住在沁芳阁,徐景湛带下仆选了真趣亭最北的三间,这个院落以后将成为他的专属,一应起卧用具,也都重新按他的喜好布置。
真趣亭这里取的是田园风格,院落以拐角向内依次错落有致排有七间、五间、三间相同风格的房屋。
最大的属中间一排七间,用茅草装饰的房屋,坐落在一米多高的木质平台上,带有宽宽的门阶和房檐。
院里头没有奇花异草,而是在空地里穿插栽种瓜果蔬菜。
角落里攀爬的是葡萄藤和葫芦架,篱笆围成的院墙上挂满了爬山虎和牵牛花,门厅被蔷薇花簇拥着,各种果树遍布院落各处,丝毫不显杂乱。
迎春姐妹路经临安,将父母一同拐回了清河县,小姐妹们好眠的时候,姜清时与刘燕回,正商量着宴请亲朋好友,书写请帖,分派礼物。
归了家的众人都住进了寄畅园,不仅如此,翌日,雪莲还将外婆婆和外大爹,连着表妹、表弟们都接了来,安排进了离清雅居最近的荟萃庭。
姜家这头两位姑奶奶家里也送了信,约了两日后归门。
雪莲顺路还从洛阳将小舅舅带了回来,也不叫他家去住,安置在了西园里,跟在老姜管家身边继续学习,只是如今身份换了,他主,老姜管家为辅。
这证明雪莲的小舅舅通过了考验,可以独挡一面,更是要为雪莲撑起大后方的重任。
叶娇娇一家七口人一个都不少,带着微薄的家产,也跟着来了西塘,被安排在园外管事们住的单独院落里。
叶娇娇跟在雪莲身边,石壮则跟着小舅舅打下手,叶实、叶真真被安排进手工作坊一边当学徒一边学习各种技能和文化课,石柱和石胄小哥俩,只需要上文化课和实践课。
这哥俩心思不在学习上,不然雪莲早安排他们在临安城书院里读书。既然他们志不在科考上,不如早早学了技艺,得归所用。
读书识字、童蒙养正是培养嫡系的第一步,第二步要学好算术和武艺,完成了这两步,才会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去学习适合的技能。
雪莲也计划着将家中的小儿郎们都归拢回来,文、武先生都已经有了合适人选,只等学生就位,先生们就上岗,这件事要等清河慈幼院六月正式运营后启动。
八岁的“雪莲”进入角色越来越得心应手,不需要演,除了在决策上,日常与承恩等人在一起,也无两样。
随船运回的物品由荷心、周嬷嬷、香叶和兰心负责登记造册,货物由小舅舅带人负责清点后与各个作坊交接登记入库。
寄畅园每个客院闲时,只配有两个粗使婆子和两个三等丫鬟,每日早负责清扫院落和打扫房间,忙完这些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要到大食堂帮忙摘菜、洗菜、切菜、淘米、烧火和打下手。
有客来时,客院还会再增加两个粗使婆子、两个二等丫鬟和一个跑腿的三等小丫鬟,这些人同样是忙完份内的活,只留一人当值,其他人仍旧要到回事处领差使。
西塘上上下下热闹一片,主子归家,人人都有礼物。
而桃花村的姜氏族人更是礼物多多,够着辈份的由姜宝珍和姜徐氏亲自登门相送,下一辈由姜清时夫妻操持。
回到家的雪莲不会摆县主的谱,都是族人,怎么自在怎么来,要见礼的族人,也被她阻拦,告诉他们,仍旧和从前一般。
一时间喜悦的气氛充斥在桃花村的上空,就是林间的鸟儿,水里的鱼儿都感受到了祥和的气氛,叫声更鸣脆,游的更欢畅。
雪莲早已将桃花村里的耕地尽收囊中,一亩地种一季的粮食也无非是二三两银子,若是种上花卉、蔓生等经济作物,回馈的价值可是几十倍。
况且雪莲带回了西红柿和向日葵的种子,要先在西塘育苗种植,待种上两茬收了种子后,明年方能扩大规模。
二斤多的向日葵种子和1000多粒西红柿的种子,一个能种上一亩地,一个只需半亩地。
向日葵喜土质松软、透气性好的土地,幼苗长到20厘米高时定植,到收获的时候保守估计能出500斤左右的向日葵。
西红柿喜土层深厚、排灌性好、通风透气性好的肥沃土壤,需要育苗移栽,定植缓苗后中耕保墒。
西红柿定植缓苗后成活率极高,别小看了这半亩地,肥跟上,水跟上,出产1500斤的果实不在话下。
这些产量还是雪莲的保守估计,对于这两种作物的习性,自然要感谢雪莲的幼时经历和她养花的爱好,更要感谢万能的度娘。
因西红柿定植后需要四天内不放风,要求较高温度加速缓苗,所以西红柿的种植被放在了大棚内。
雪莲更是将种植西红柿的种植要点写下来,传授给王庄头,由他带着人精心伺候这两种外来作物。
雪莲重点强调西红柿缓苗后要降低棚温,第一花序开花期间还要控制灌水,防止因茎叶生长过旺引起落花落果。第一穗果座果后,植株要多浇水。
种植是门学问,植物不同形态都是一种呈现,健康如何,不健康如何,缺水、缺光、缺肥、缺铁……在叶子上都会有所表现。
缺少氮肥的植物叶片会从老叶开始发黄、缺少钾肥的植物叶子会从边缘开始发黄、缺少磷肥植物的叶子会发黄、缺少钙肥的植物叶片会发黄且逐渐卷曲。
经验来源于生活,雪莲还知晓西红柿长到四十厘米的时候如果开花了就要摘掉,更要及时追肥生根养苗。
雪莲将自己养花心得总结成文,让管理种植的王庄头普及给庄户,更多的问题,自然交给专业人士,在不断的实践中,没有劳动人民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