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厉秋风等三人听朱十四说话,虽然不晓得他到底想说什么,却也颇感兴趣。只是厉秋风和黄姓老者只是挑着菜肴吃了几口,并未饮酒。矮胖子却是自斟自饮,甚是潇洒。

只听朱十四说道:“先王说到这里,问我是不是也以为宋太祖是一个迂腐之人。其时我年轻气盛,说话没有什么顾忌,于是大着胆子说道,宋太祖是一个好人,不过称不上是一个好皇帝。他若不去讲什么仁义道德,也不会让赵光义篡夺了皇位,害得自己几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先王听了之后,叹了一口气,看了我一眼,缓缓说道,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宋太祖几个成年的儿子确实死得不明不白,其余的子孙也都是默默无名之辈。可是正因为如此,他这一系的子孙,反倒得了善终。宋太宗虽然做了皇帝,但是一百多年后,大宋遭遇了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太后、皇后、嫔妃及皇子、公主、皇亲国戚数千口也被金人押往五国城,一路上受尽凌辱。其后数十年间,这些出身尊贵的皇族大半被折磨而死,回到临安的只有廖廖数人罢了。而这些人都是赵光义的后人。待到宋高宗逃到临安,虽然继位做了皇帝,却被金国压迫,做了金国的附庸。他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任用奸臣秦桧,害死了大忠臣岳飞,留下了千古骂名。宋高宗也是赵光义的后代,后世百姓自然要骂,自然也要骂赵光义的子孙不肖。而且宋高宗儿子早亡,再无子嗣,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将太祖八世孙赵眘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帝位终于转入了宋太祖一系。最后崖山一战,赵宋全军覆没,大臣陆秀夫负着小皇帝投海而死,没有辱没宋太祖的威名。后世提到宋太祖,都会竖起大拇指。是以冥冥中自有天意。宋太祖仁慈为怀,做下三大善事,保得子孙平安。赵光义却是篡权夺位,报应落到了他后代身上,才有了靖康之耻,还有宋高宗的千古骂名。

“我听先王讲述这些往事,心下有些惊疑,不晓得先王突然说起这些事情,到底有何用意。先王接着说道,我朝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起于草莽之间,最后驱除鞑子,做了皇帝。其间创业艰难,多历生死。只是说句得罪先祖的话,太祖高皇帝登基之后,杀了不少功臣。虽然胡惟庸心怀狡诈,妄图造反,杀之无过。蓝玉骄横不法、不守国法,确有取死之道。但是像李善长、傅友德等名臣大将,或有过失,却罪不致死。太祖高皇帝将这些功臣赐死,实有失误之处。若是傅友德、冯胜等大将俱在,也不会有靖难之役,建文帝也不会阖宫自焚。再说靖难之役,其根源在于建文帝削藩,逼死了数位亲王。燕王为求自保,起兵靖难,攻入南京之后,又杀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虽然燕王起兵造反,确有不得已的理由,但是杀戮建文帝的忠臣,做的有些过了。后来宣宗做了皇帝,成祖的儿子汉王朱高煦有样学样,竟然也想和燕王一般,起兵推翻宣宗,自己做皇帝。结果事败被擒,又不思改过,最终被宣宗皇帝活活烤死,几个儿子也做了刀下之鬼。再往后便是英宗皇帝,信了王振的鬼话,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惨祸。不只英宗被瓦剌俘虏,朝廷的名臣大将,也大半死于此役。二十万精锐大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之后,大明再也无力攻打鞑子,只能取守势。

“先王说到这里,我隐隐猜到他为何要提起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往事。果不其然,先王接着说道,太祖高皇帝和成祖皇帝杀戮太重,祸及子孙,与赵光义当年所做之事,倒有些相似。自太祖高皇帝之后,即便是每一位皇帝的直系亲王,时时都有被诛戮之祸,更别提咱们这些旁支小王了。我倒愿你生在一个平常的百姓之家,要少了许多烦恼和忧虑。”

朱十四说到这里,又是一声苦笑,接着说道:“其时先王如此说话,我心中颇为不服。直到后来家道愈发败落,每日里都为衣食忧愁,我才渐渐懂了先王话中的深意。待到了先王故去,留了这座王府给我,我才知道老王爷和先王的不易。更知道‘报应不爽’四字,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自大明立国不过百余年,分封于各地的藩王横死者已有五十余人。至于其他莫名其妙丧命的皇室子弟,更是数不胜数。咱们这些太祖高皇帝的子孙落到这番田地,是替祖宗不债,怨不得别人。”

矮胖子听到这里,自顾自地饮了一杯酒,口中说道:“王爷有此见识,草民佩服。只是如此坐吃山空,毕竟不是办法。不知道王爷日后有何打算?”

朱十四惨然一笑,道:“打算?我能有什么打算?能活一日便算一日罢。如今我这里的情形三位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眼下已是揭不开锅了,哪还有银子送给礼部和内务府那些龌龊官儿打点?说不定哪一日,便和山东越王府一般,全都冻饿而死。哈哈,哈哈。”

朱十四苦笑了两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只见他目光呆滞,脸上尽是苦涩的笑容。

便在此时,只听得屋外脚步声响,片刻之后,那老仆到了门口,恭恭敬敬地说道:“王爷,王妃请您过去说话。”

朱十四扶着桌子,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向着矮胖子等人拱了拱手,口中说道:“三位慢饮,我去去就回。”

厉秋风等人急忙站起身来,目送朱十四走出正殿。那老仆向三人拱了拱手,便即随着朱十四去了。

矮胖子坐下之后,拍了拍肚皮,口中说道:“这顿饭吃得倒算是畅快。只是看到这位王爷如此困窘,当真让人慨叹啊。”

他说完之后,看了厉秋风一眼,道:“风儿,你在锦衣卫当差,可知晓这些事情么?”

厉秋风摇了摇头,道:“各地藩王名义上由内务府统管,其实东厂派了许多探子,藏在王府之中打探消息。锦衣卫北司或许也有眼线。不过东厂也好,锦衣卫也罢,派人去探查的都是那些直系亲王。像朱十四这样的旁支亲王,朝廷也懒得去管。赐名之事,徒弟在京城之时也听说过,只是没有想到会如此悲惨。”

黄姓老者在一边说道:“既然礼部和内务府从中作梗,朱十四为何不直接上书皇帝?若是皇帝知道了此事,定然会替皇亲出头,礼部和内务府也就不敢嚣张了。”

厉秋风摇了摇头,道:“黄伯伯,你不晓得其中的关节。自成祖皇帝靖难之后,对于藩王造反,可以说是极为忌惮。除了裁撤藩王护军,要各地的官员监视藩王,不许藩王出城之外,又设内务府,专门负责藩王事务。是以藩王上的折子,除非是紧急军情,这些折子都要交给内务府处置,然后再交到内阁,转呈皇帝。这些藩王被困在封地出不了城,只能依靠写折子向皇帝奏事。可是这折子又须得先交给内务府处置。若是朱十四等人写了折子向皇帝告状,倒是内务府最先看到,自然会想法子将折子毁了,而且还会加以报复。内务府的堂官都是内阁大佬的亲信。就算事发,内阁也会替内务府说话。是以各地的藩王轻易不敢得罪内务府。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互相援手,皇帝压根不知道各地的藩王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