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不良人:登基称帝,兴复大唐! > 第362章 医书现世,决定攻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2章 医书现世,决定攻赵

越是想到这里,张良越是感到无力。

当年韩非被逼入秦是如此,现在韩国灭亡亦是如此。

作为灭亡韩国的秦国,张良也开始敌视他们,“难道真的没人能抵挡得了秦国?”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有没有答案,而他现在能做的,只有静观其变。

时代的大势碾压过来,他只是一颗沙砾,只希望其他各国因此而警醒,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否则危矣。

……

关中。

卫庄一行人穿过函谷关进入秦国关中,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姓们在农田里耕种,商人们在道路上运送货物,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在这里,他看到了秩序和规则,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国家欣欣向荣,看上去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就是秦国么?

咸阳宫。

苏铭的案上摆放着一本薄薄的书册,里面记录着各种各样的药材,药方以及病患事例,以及银针诊脉之术。

他翻阅着书籍上的内容,赞叹道,“医家居然这么快就把医书编写完了。”

比起黄帝内经里面的包罗万象,这本医书显然要更加专业,除了一些养生知识以外,其余他全都是和医药有关的东西,比《神农百草经》更加完善。

苏铭目光转移到念端身上,赞叹道,“念端先生,此书问世,以后不知要少死多少人,参与编纂医书的诸位医者当真是功不可没。”

念端素净的面容浮现出温和的笑容,很真诚,“若无大王支持,纵然医家耗尽心血,也写不出这本医书,还请大王为此书赐名。”

“医者仁心,此书便叫仁医药经吧。此书编写完,你们医家接下来打算如何?”

这么多年下来,念端也习惯了秦国的环境,对现在的生活也很满意,“大王,此书完成,我医家多年心愿已了,在下希望能借助秦国之力,培养更多医者,救治百姓。”

“念端先生宅心仁厚,孤佩服,以后大秦的每一座城池都会有一座医馆,希望医家的弟子也能遍布天下。”

两人聊了一会儿,念端便起身离去。

“传令,尽快将此书刻录印刷,孤要让这本书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诺。”

连续几年的投入给秦国培养了一大批医者,苏铭便在秦国主要的城池内建立医馆,算是官方编制,享有俸禄。

没办法,这年头学医的人不多,苏铭只能尽力提高医者的待遇,使其成为百姓晋升阶级的另一条道路。

毕竟现在科举制还没出来,秦国官吏选拔的主要来源有四种,军功爵制,以军功授予官职。殿最制。这是一种用来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察举制。此制度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由皇帝考察任用。任子制。此制度指一定级别的官吏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为官。

这几种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大秦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个时代,官员是世袭的,父死子继,代代相传。

即便吕不韦进行了改革,可依旧治标不治本。

只不过,现在即便是苏铭想用科举制,可造纸术印刷术刚出来,士大夫阶级垄断了文化传承。

科举制,也不过是给他们进步的另一条道路罢了。

也正是因此,苏铭打算在秦地建立官学,培养读书人,只有读书人这个阶层扩大了,科举制才有生存的土壤。

否则,那就是空中楼阁。

不过,建立官学,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基本盘。

这些年,少府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官吏,但是还不够,离苏铭要的还差得远。

……

韩国的灭亡,让其他五国震动,可这一战,秦国并未损耗多少实力,反倒是极大的威慑了其他五国,令他们不敢轻动。

但秦国的脚步却不会因此而停下,灭亡韩国只是第一步。

秦王政十六年,大秦决定再次出兵。

章台宫,秦国满朝文武齐聚,群英荟萃,汇聚一堂。

苏铭身着玄色王袍,一双犀利的眼眸扫视着下首的群臣,:“诸位爱卿,大秦攻灭韩国之后,已经将其土地纳为国土,韩国内部已平,以后便是长久治理。尔等以为,接下来,该攻取哪一个国家?”

“启禀王上,微臣以为,应当先攻取赵国。”

苏铭话音方落,群臣之中的王绾就第一个站出来,他看上去白发苍苍,年纪已老,这是一位效力秦国数十年的老臣。

与吕不韦,李斯等人不同,王绾是关中本土士人,因此也深的苏铭重用。

一直以来,大秦朝堂都维持着一个平衡,即使六国杰出之人入秦为官,但朝堂上接近一半的人都是老秦人。

其次便是山东六国的臣子,武将当中蒙氏一家也非秦人出身,但他们依旧忠于王室。

与之相反的是,昌平君所在的楚国外戚势力经过打压之后,势力大损,昌平君本人也久不上朝,即使上朝,也只是当个泥塑像,并不参与朝政。

但他们的偃旗息鼓非但没有让苏铭放下戒备,反而更加警惕,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别说一个偌大的政治势力。

苏铭也没有明目张胆的对付昌平君这些高官,可他们一反抗,二不来求情服软,什么动作都没有,定然是包藏祸心。

历史上,昌平君曾做的事,苏铭可记得很清楚,那可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争中栽的最大的跟头。

王绾沉声道,“长平之战后,赵国与我大秦已经成为了死敌,加之赵国地处关东六国腹地,要攻灭其他各国,必须先对付赵国。故而,臣以为,应当先攻取赵国。”

“王大人此言差矣。”

王绾话音方落,群臣之中御史大夫李斯便站出来,毫反驳道:“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输了,但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从长平之战的阴霾中走出来,军队实力渐渐恢复,尤其是他们的武安君李牧,他驻守雁门,让数十万胡人不敢越过赵国边境一步,被草原狼族称为猎狼人,想要攻灭赵国,谈何容易?还望大王三思。”

“李大人以为该当先进攻哪个国家?”

面对王绾的问题,李斯回道:“启禀大王,微臣以为,该当攻灭魏国。”

“自信陵君死后,魏国再无力挽狂澜之辈。而且魏王昏庸,国力不断衰弱,人心涣散,安厘王不理朝政,更是整天以养犬为乐,想要灭之,应当比攻赵要简单的多。”

“更重要的是,灭掉韩国之后,大秦随时可以逼近魏国腹地,魏国深处平原,无险可守!”

“哼!”听到李斯这么说,王绾冷哼一声,反驳道,“你可知晓,魏国大梁城历经数代魏王营造扩充,乃天下少有的雄城,岂是可以轻易攻破?一旦我军久攻不下,其他国家出兵援救,到时候,我大秦可以腹背受敌。”

一时间,李斯与王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朝堂上也分成了两派。

“先攻魏国!”

“先攻赵国!”

随着他们进言,其他臣子也议论纷纷。

霎时间,原本庄严肃穆的大殿就纷乱一片,群臣全都吵了起来。

苏铭冷眼旁观,可待得后来,群臣争论的不可开交,久久没有停息。

“够了!”

短短两个字,传入群臣耳中,声音并不大,可对于群臣而言,却无异于是在心头响起的惊雷。

唰!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变得死一般的寂静。诸位大臣皆低下头,谁也不敢再开口。

苏铭没有看他们,而是将目光投向吕不韦,“相邦,你有何想法?”

这时候,吕不韦扶着笏板,慢悠悠的出列,“大王,老臣建议先攻赵国,理由有三,第一,赵国毗邻秦国,一旦攻魏,很容易使大秦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第二,赵国军力不弱,六国之中,能与秦国在军队战斗力上一较高下的国家,只有赵国。大秦若要一统天下,这个硬骨头必须拿下。第三,如今的赵王并非明主,其人如当初的赵孝成王一般,优柔寡断,偏听偏信。”

不愧是当了几十年丞相的吕不韦,一席话直指要害。群臣也冷静下来,不断考量其中利弊。

王绾想了想,补充道,“吕相所言极是,赵王迁刚上位不过几年光景,当初李牧攻灭胡人,保卫边境,又大破樊於期,战功赫赫,因此被封为武安君。但赵王并不信任他,反而更信任先王的宠臣郭开,但因为赵国上一任武安君廉颇的关系,赵国军方对郭开极为仇视。因此,李牧与郭开在朝堂上水火不容,互相敌对。”

“大王,有廉颇在前,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当初的案例,离间赵国君臣。”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攻魏还是攻赵已经很明显。

苏铭扫视下面的群臣,高声道:“诸位爱卿还有何看法?”

李斯也没有硬顶,当即变了想法,“若吕大人所言为真,我们或许可以重现当年长平之战,令赵王弃用李牧。”

“那以你们所见,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不知哪位将军愿意领兵出战?”

说完,苏铭把目光转向另一侧的武将官员。

“启禀大王,末将愿意领兵出战!”年轻气盛的李信当即站出来,攻韩一战,他的爵位连升三级,得到许多赏赐,尝到了甜头。

而在他前方的蒙武以及王翦兵威出声,反倒没有贸然开口。他们知道,赵国跟韩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武安君李牧又是多么难对付。樊於期之败不远,此次出战必须慎重。

此时,尉缭出列道,“大王,微臣听说,郭开此人贪婪,我们可贿赂其人,麻痹赵国君臣,必要时,可许诺官职爵位,大肆拉拢。”

兵家战场,正奇相合。

以郭开为路,施以反间计,离间赵国君臣,此是奇,而两军交战,攻伐取胜为正。阴谋诡计虽好,但也需要硬实力。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是一两个阴谋诡计就能摆平一切。

说完,尉缭又扫了李信一眼,“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李信将军固然作战勇猛,但面对李牧仍有不足,此次出战者非上将军王翦不可。”

苏铭淡淡一笑,他当然知道李信不行,对上李牧这样的兵家宿将,大秦当中,唯有王翦才能与之较量,其他将领都不够资格。

没办法,武安君岂是随便封的?

“王将军以为如何?”

王上都这样说了,显然也是有意用他为将,王翦自然不会推辞,“老臣愿意出战,只是此次出战,希望杨将军能一同出战。”他所说的杨将军,名为杨端和,是昭襄王时期的老将,功勋卓着。

“哦?杨将军以为如何?”

“老臣自当为大王效命!”

武将队伍当中,一个老当益壮,刚健勇猛的老人站出来说道,他一身戎装,头发花白,胡须根根竖起,犹如铜刺,眼中带着逼人的锋芒,一看就知道是沙场宿将。

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将领军,算是又加了一道保险,就算是输了,也不会输的太狠。而且,有大秦战神郭开在,秦国怎么可能会输?

“老将军不必多礼,此次有你和王将军领军,孤放心。”

“臣定不负王上所托。”王翦和杨端和当即跪倒,高声喝道。

……

邯郸位于赵国东南平原之上,西面是太行山,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河流过,同时地处交通要道,可以说在赵国之中是一个地理位置绝佳的城池。

相比之下,赵国曾经的都城晋阳也是军事要塞,但交通不便,因此才被舍弃。

而赵国邯郸、秦国咸阳、燕国武阳、齐国临淄、魏国大梁、东周洛邑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城市,人口动辄几十万人。

然而,当初齐国被五国联军大败,险些灭国,直到现在还没缓过气,但想恢复到原来,已经不可能了。

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十室九空,这几十年来人口是恢复了不少,但当年那次惨败整整折了一代人,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无法再与秦国相提并论,即便是现在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