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山沟皇帝 > 第五百四十章 浔州院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志远仔细看过布告后,知道这一次的伪唐登极恩科因为时间紧张,县试、府试、院试是合并到一起举行,并由礼部派出的督学官直接主持考试,考中即授生员功名。

新科生员以及前明生员皆可参加省乡试,中者授举人。

新科举人、前明举人者可参加会试,中者即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中者为进士。

流程几乎和传统科举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县、府、院试因为时间紧张而合并了,不过这是因为时间紧张,很多人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传统科举的四大考试其实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府试和县试其实只是一个初步帅选的过程而已,因为只有通过了院试,才能够获得生员功名,成为一个秀才,从此迈入正是的士子阶层,见官不跪,并且可以免除徭役等。

而大唐王朝的这一点登极恩科,因为时间匆忙,所以不仅仅是把县试、府试以及院试合并到了一起,而且院试和乡试的举办时间是连接的。

即便是会试,和乡试的间隔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说如果要参加这一次的登极恩科的话,其实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其次,这考试内容也和传统科举有些不太一样,虽然依旧是按照八股文章的格式来,但是重点又有所新的变化,第一天考四书五经,第二天考策论、史论,第三天则是考算学、杂学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天所考的算学乃是必考的,而杂学的话则是选考,考官会出最基本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机械等考题,考生可随意选题答题,并且注明,只要答中一条即可。

同时策论以及史论这两场,也是不要求以严格的八股文章格式答题,不限格式尽可畅所欲言,但是必须言之有物,否则就是零蛋。

这种科举模式上的变化,也是李轩对传统科举的变革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彻底废除科举自然是不行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离不开科举。..

不管是古代的传统科举还是后世人的国考,其实本质是一样的,说好听一点是为国选材,说的直白一些则是拉拢社会最精英的群体,让他们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避免这些精英认识流落在外,有事没事就想着造反。

所以科举是必须的,不管是以传统科举的名义还是以选拔公务员的名义。

但是科举的内容却是可以慢慢变化的,四书五经这东西一时半会自然是不能废除的,不但不能废除,而且还得继续作为最主要的科目,但是却是可以加入史论、策论以及算学等相关考题。

这样就代表着,考生不就仅仅要精通四书五经,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八股文章,同时还得具备渊博的学识,这个渊博可不是指算学、物理化学这些,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策论和史论,这种题目可是下需要考生学识渊博,并且具有极大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回答的出来的。

只要这两场考得好的话,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这个考生就已经是具备了当官的基本素质。

科举内容的些许变化其实也没有引起黄志远的太的感觉,毕竟大唐是新朝吗,科举内容有所变化是应当的,真正让他感到惊讶,并且让他走入大唐官府衙门的却是,布告上说,但凡是中试的士子,皆可当场授官。

而且是白纸黑字写着,国朝心里,急需英才,登极恩科中试者一律从优封赏:新科生员即授正八品实官,新科举人授正七品官身,新科进士里的一甲授进士及第,授从五品官身,二甲赐进士出身,授正六品官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授从六品官身。

进士授官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新科的生员以及举人都是直接授官,这一点却是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之外。

而这个措施,实际上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并不算什么,因为现在大唐王朝是真的求贤若渴,别说是正式读书人了,就算是认得字的人过来,都是可以直接进入官场,成为一名科员。

虽然说如今的大唐王朝已经走入正轨,没有随便来一个秀才就能够担任五品郎中这种事了,但是如果有前明的秀才如果主动来投效,最次也是从八品的官位,而从八品,在大唐王朝的官制里,目前基本是和县衙门下属的各科科长相对应。

如果是前明的举人来投,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基本都是授予从七品的官身起步,被授予县令的也有好几个。

至于进士,很不好意思,暂时没有一个进士主动来投,明王朝里进士出身的降官倒是有不少,而这些降官们投诚后,自然也是步步高升,基本上都能够在原职务上上升一个台阶,出任知府的都有好几个了。

而如果是考取了大唐王朝的新科生员,哪怕是你后续没考上举人,但是依旧能够获得正八品的官身,你得知道,大唐王朝里的县丞,也才正八品而已。

当然了,大唐王朝里的正八品职务是相当多,县丞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而已,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职务也是正八品。

但是品级有了有,以后升起官来可就容易多了。

而新科举人就能够被授予正七品的官身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是相当震惊的,正七品那可是县令的品级了,而一县父母官,治下数万甚至十余人民众,那是何等的威风,而这种品级一般只有新科进士才能够获得的。

但是在这一次的登极恩科里,只要你考中举人就能够成为正七品的官员了。

更加不要说考中进士后能够被授予五品甚至六品的高官了。

这些对于很多士子而言都是震惊无比,他们读书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当官!

至于给朱家王朝当官还是给李家王朝当官,其实区别都不大。

后世的这些读书人连野猪皮的官都当,更别提伪唐这些区区贼子了。

开科举,这一招用来招揽读书人阶层几乎是无往而不利的,当然了,前提是别傻乎乎的连天下都还没打下来呢,就玩摧毁孔庙这种事了,非要干这种事的话,等你打下了天下再玩。

前期嘛,还是要以拉拢为上,毕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先把河过了再说,等过了河要不要抽桥,怎么抽桥,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黄志远和其他几个人看过布告后去报名了,等他出来的时候,看着手中的一纸准考文书,还是觉得有些不太真实。

最后他摇了摇头就是不再去想了!

他家不过是普通乡间百姓而已,他读书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考中科举然后做官,如今有机会摆在了他眼前,虽然这伪唐,不,大唐王朝看上去有些不靠谱,但是许寒石说的也没错,大唐王朝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传统王朝,在礼制上几乎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而且已经是拥兵十余万,据地三省,并且还是在西南这等地区。

这后续哪怕是不能推翻伪明统一中华大地,但是成为一个偏偶一方的地方割据政权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所以当这大唐的官虽然有些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和收益比起来,却是不算什么了。

不过为了引起家人的担心,更是为了避免引起那些敌视伪唐的同窗们的责骂,他并没有把已经报名应考的事告知其他人,只是和许寒石说了,并且预定后续几天以及考试期间寄住在许寒石家中。

当天他就是返回家中,对家人说自己要去府城友人家中小住几天,读书人游学是经常的事,他的家人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天他就是带着自己的书箱再一次前往浔州府城,并且落脚在好友许寒石府上,这两个人都是要去应考的,所以几乎是一整天都在讨论该如何应考,尤其是里面的策论、史论以及杂学、算学该如何做。

次日,他们就是得知消息,来浔州府监考的吏部督学官已经是抵达了浔州府,不日即将开考。

这几天,他们是埋头苦学,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博得生员功名。

等准备妥当了后,浔州府的院试也是在高调中正是开始了维持三天的考试!

第一天考试的时候,黄志远只是看了一眼题目,略微思索后就是开始下笔打草稿了,他也算是附近比较出名的学子了,这区区普通的八股文章还难不倒他,而且一片文章写出来后,他觉得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至于能够能获得考官的青睐,这里头涉及的因素就比较多了,主要是考官的喜好问题。

但是他是绝对不知道,前往贵州和广西各府主持考试的这些督学官们出发之前,李轩就亲自对他们训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却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四书五经的水平只能作为参考,不决定名次,具体名次以策论以及史论决定。

而算学以及杂学的话,则是单独计算成绩,成绩优秀者单独列出名单,按照自愿原则尽可能的然后把这些人带到肇庆,因为到时候还会有一场博士科等着他们呢,落选者都能入读国子监。

可惜的是这些考官们乃至考生们都不知道,李轩最看重的其实就是看似可有可无的算学以及杂学这两科,一旦里面有好苗子出现的话,李轩可是打算亲自培养的,而这些被李轩亲自培养的士子们的前途之光明,已经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