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时,就在正前方的中间台子上面,正坐着一位中年人,身穿着一身的文士学者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面带微笑的看着下面的众人。

虽然离得萧晓足足有三百多米,但是萧晓依然看得很清楚,而且那中年人的眼神,如同黑夜中的星星一样,闪闪发亮。

那深邃的眼神,直接把你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吸引过去,好像真到那里,他都是全场的焦点,他没有贾诩那样的给人一种阴森压迫的感觉。

更没有萧晓初次见到欧阳唯一的霸道和杀伐之气,相反,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轻松之感,好像跟在他的身边,给人一种放松,自在,包容,开放……

“蔡邕!”一个念头在萧晓的脑海之中出现,好像生根了一般,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

不止是萧晓,便是其他在座的人,也都是如此的感觉,这就是大师级学者的神奇能力,春风化雨一般的,让你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过去了。

萧晓同样也是如此,同样,不得不佩服这样的学者,如果在他的潜龙城多好,可惜,潜龙城的庙太小了,装不上这样的大龙。

“各位学子们,今天,我给大家讲学的是如何从基础抓起来,如何从小处抓起来,政务,就是一种大处作手,小处也不可忽略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所谓政务,说白了,就是做好规则,然后针对规划进行落实,最后,对于规划不断的进地改进,然后再调整规划,让自己的规划落到实处。”

“小村,看起来好像很小,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管理好小村,这里面的学问却大得很,同样的小村,不同的人建立的,那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小村,有分普通的小村,也有要塞式的小村,也有专业性的小村如铁匠村,木工村,种植村等等,这些都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小村发展的路径。”

“当然,小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他是所有城镇的基础,没有小村,那来的小镇,那来的城池,那来的都城,所以,小村的发展和定位直接关系到小村的后续发展问题,而且这个还关系到小村的防御,安全等方方面面。”

蔡邕在上面讲学,萧晓等人不知不觉中,也跟着蔡邕的讲学,一步一步的深入,讲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层接着一层的剖开,好像是把外面慢慢的揭开,让人慢慢的看到了小村的本质。

本质是什么,就是人类自身团结起来,寻求庇护的一个场所,同时用来抵挡外来的一种防御性措施。

所谓小村,就是人类种族战争之中,进一步求得生存的一体化存在。

随着蔡邕的一步一步讲学,萧晓的大脑中不断浮现了出了新的关于自己建立小村的过程,以前自己建立小村之中犯下的错误,不想不知道,一听才明白,自己建立的小村,还是漏洞百出,如果按蔡邕的话,他建的潜龙城,明显的,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患。

这个建筑,已经不仅是地表上的建筑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还有地下,地表上相结合,如果两方相结合,生存的机会会更大。

一切都是以人为基础,离开了人,那你再有本事,你建的城池再好,那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石头而已。

所以,建立小村,或者是镇,甚至小城,首要的目的便是人,人活着才有机会,人活着才有希望。

以前,萧晓一直以来,认为建城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不过,现在看他,自己还是低估了建村的作用和效果。

反省,绝对要反省,虽然蔡邕没有说,但是,萧晓却是深深感觉到自己建村的不足之处,不足就改正,改正就要落实,甚至要落实到位。

越听,萧晓本来有些迷茫的心里越是感觉到好受了许多,甚至萧晓更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

同样,就在萧晓有所感悟的时候,其他听讲学的学子们同样也有所感悟,不过,相对于这些学子们的感悟,那些外来的人感悟更深,毕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才是他们来听讲是学的关键所在。

学是为了用,为一更了的用,那必须要学,而且是大学特学。

萧晓沉浸在其中,其他人更是沉浸在其中,不过,许多的学子却始终不得要领,毕竟没有经过各种实践活动,许多的理论只是空口无凭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就在萧晓的前方,一个学子正在抓耳挠腮,想要知道这蔡大儒讲的是什么,可是,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不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显然就是只敲到鼓边,却始终敲不到鼓心一样。

可是,在蔡邕的讲学中,又不敢乱动,又敢讲话,询问别人,所以,他这种始终不得要领的痛苦之情,直接让他有些坐立不安。

而在萧晓边上的何金银,也同样是如此,你看着他,看到了萧晓和苏正和两人不断的沉思,时而皱眉,时而放松,时而微笑,时而苦恼,一看便是有所得。

几次看萧晓想要张嘴问,可始终没有敢问的,毕竟他怕打扰到别人,怕打扰到前面的其他学子,更是怕打扰到正在讲学的蔡邕,引起蔡邕的不满。

不过,此时萧晓并没有注意到,在他站的边缘地带,同样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广场的边缘地带,随便找了一块空地,或是自己拿出小凳子坐下一听,或是席地而坐,放松心神,闭上眼睛听着蔡邕讲学。

半小时过去了,如果再看看人数,绝对已经超过了三万,要知道,萧晓来的时候,差不多两万多一点,可是现在已经多出了三分之一人数。

而且后面的人还在不断的向着这边涌来,不过,并没有人向前挤去,虽然广场足足坐了两三万,但整个广场上的,除了蔡邕的声音,基本上连脚步声都没有。

毕竟中间坐的是太学的学子们,而后面来的是各地前来听讲学的各色人物,有学者,有官员,不过,基本上清一色的都是文士衫,或是拿着他们的道具,或者是拿着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