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名下的产业极多,屯田地,火铳工坊,火炮工坊,高平小学,还有围绕着这些产业,出现的配套行业,比如采矿,治铁,造纸,雕刻印刷,以及各类的商行。
这些东西李征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这闲下来之后,李征也觉得全部看上一看,至少可以先行发现一些不妥之处。
屯田地是李征的私产,但屯田的庄户人数全部合在一起,人口已经完全不下于大明任何一个人口大县。
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出现矛盾便不可避免。
李征如今身为总兵,勉强也算的上是地方缙绅阶层。按照大明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李征也在尝试着修改地方上的司法。
虽然有着各处保甲长维持地方,但这些从军中退下来的大老粗们,懂得一些简单的常用字,已经是极为出色了,面对着复杂的司法行政,他们还是大多不能胜任。
如今大明乡下的司法一向是当地德高望众的乡佬把持,他们说谁有道理,谁就有道理。
眼下的保甲制依旧沿用这个理念,在当地也算的上轻车熟路,完全合乎于众人的价值观。
这种完全视法律如无物,只靠个人道德维持的作法,李征是打心理看不上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虽然事不关已,可以做到公正公平。但一旦牵制到了个人私利,那这个靠人的司法必然要变味。
不过直接施实后世的法院制度,也明显太超前了一些。而且没有制衡的权力,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各地教化最好的,莫过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高平县屯田所,这里学校老师充足,甚至连保甲长们都可以定期前来学习。
当地的小学,经过数次扩充,军中将士的子女大多都已经来到学校求学。
而且他们的影响也可以辐射身整个高平,无数适龄儿童都可以得到教育。
学院成立这一年多来,当地的教育水平可谓冠于泽潞二府。
这也就有了改革的基础,而且这个改革也不会损害到百姓的利益,更可以当作李征的初始试点。
屯田所的田地几乎已经占了高平县粮田的大半,可谓整个高平县都得仰李征鼻息求活。
高平屯田所一共有十几个屯田点,一百余个五百人以上规模的屯田村。
这些村庄里,经过这两年的轻徭薄赋,对于李征的向心力极强。
而且因为只有两年余,这里的守旧势力还没有形成,更重要的是,保甲长们还没有出现官僚的作风,比较适合试水。
而李征的改革策略也很简单,那便是改变保甲长只向上负责的官本位,尝试组建村民大会。
以每村定期举办一次村民代表大会,议论保甲长在当地的功绩与缺失,每年举办一次全体村民投票活动,决定保甲长是否留任。
只要超过半数的百姓投票要求保甲长卸任,其上级部门就必须介入调查。
而一旦超过七成五的百姓投票要求保甲长卸任,那其就可以当场被解除职务,然后接受严格的调查。
当然这种投票,一开始必须是严格保密的,由各人在家书写完毕,直接带到会场投票,而且还必须当众投入票箱,当场读完票数。
当然这种由百姓自己决定官员去留的尝试,对于几千年逆来顺受的百姓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但李征相信权力必须得到监管和约束,而且不能由左手监管右手,做为最直接的当事人,他们最有发言权。
虽然一开始必然会有各种怀疑和警惕,但百姓们必然会慢慢习惯,而李征则愿意在这个时间段里为他们站台。
家中有了已经识文断字的孩童,也可以保证他们不会在文字上被人糊弄,只要让他们成功的弹劾掉一任保甲长,那么他们就能慢慢形成传统,再无须别人保驾护航。
果然,李征在高平宣布的这项举措,对于百姓们的冲击极大。
许多人都迟疑不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过既然大帅要这样做,那大家听话就是了,反正大帅从来没有害过自己,反而所做所为都是万家生佛之事。
但李征既然决定要开始试点,便不会因为百姓们的惊讶和不安而停止。
李征也是有备而来,有着随风的辅助,他第一站便来到高平县河西乡孙沟村。
这里是最初建立的屯田村之一,这里的保长是退伍的老兵,名字叫杨升荣。
通过随风的调查,这人在当地存在严重的职务问题,虽然还没有到欺男霸女的地步,但每年收佃之时,这里的百姓所交的佃粮,都要高出别地一个层次。
其中也不是没有人向上求告过,但在这个官官相护的时代,根本没有任何大作用,相反有些人还在事后被其报复过。
李征是大前日便到了,期间一直呆在村中的仓库里。
如今已经过了夏粮赋税的日子,仓库中并没有多少粮食,驻扎下他的卫队倒也绰绰有余。
这三天里,李征根本没有接近过任何人,无论是杨升荣,还是偷偷前来求告的百姓,一概不予以接风。
这一日便是孙沟村第一界村民大会的日子,李征一大早便准时出现在村北的谷子场中,黑压压的人群早就挤满了这里。
不仅仅本村的人,甚至隔壁数村的人,都是带着猎奇的心思跑了过来,准备看看这突然出现的新政,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由于是李征亲至,高平县上下的管理人员几乎全到了,徐勇三天前更是带着数百官兵守护在旁,以防不测,不过最终被李征给赶了回去,这又不是与敌作战,弄这么大场面,百姓们还敢不敢投票?
不过最终到来的人数也不少,从县到乡,几乎所有官员都全部到齐,黑压压的一片。
这么多人自然不可能全部坐于台上,阵势也太大了,李征直接划了一片区域,带着这些人和他们的护卫全部在一旁观席。
至于投票台,则是临时堆高的一个土包子,上面放着一口大箱子。箱子盖上开着一个二十厘米长,三厘米宽的口子,作为投票口。
卯时一到,杨升荣战战兢兢的在台上说着开场白,几句话将李征的改革说明白,便快速宣布投票开始。
没办法,下面一大堆的领导在看着,让他的压力山大,完全无法多立片刻。
李征嘴角露出一丝难明的笑容,是骡子是马,就要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