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十四章 政务繁杂,李成成晋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四章 政务繁杂,李成成晋见

这次蠲免没有你们,以前的优免也要造册上报,咱们以后还得好好算算账。

威胁,赤果果的威胁。

你九五至尊的皇帝,这么刻薄寡恩好吗?你不依靠读书人,不依靠乡绅,这龙椅坐得稳当吗?

稳当,可稳当啦!

御书房内,皇帝朱由校坐在椅内,听着刘若愚继续念着奏疏题本,一点担心的样子也没有。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地主士绅嘛,也不是战乱时有坚固堡寨的地方豪强,一堆怂货而已。

“准奏,让孙元化加紧自发火铳的研制;调毕懋康入工部的事情,朕也准了。”

对于燧发火枪的研制,朱由校现在已经不是太过急迫,反正急也没用。

但孙元化等人却不敢懈怠,坩埚炼钢的技术愈加成熟,所出钢材的质量愈发稳定,给燧发枪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而现为顺天府丞的毕懋康,则因上书陈述火器之利,认为“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而得到朱由校的赞赏。

通过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的考较,都认为毕懋康于器物制造上颇有独到见解,请调工部任职。

毕懋康,朱由校觉得这名字很熟悉,应该也是历史名人无疑,便一并准奏,调其入工部,任右侍郎。

“唐王世子世孙已至京师,现在馆驿暂住……”

朱由校挠了挠头,朱聿键象是个可用的宗室。可当他知道这个家伙和万历爷爷一个辈份,是他的叔祖时,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

不仅给自己找了个叔祖,还有朱聿键他爹呢。好象,好象得叫曾叔祖了。

“先让朱聿键入宗学,唐王世子身体虚弱,暂时静养调理。”朱由校想了想,还是先看看再说,别急着召见。

宗学已经开始授学,尽管来的宗室子弟并不多,但架子得搭起来,不能等“猪”醒悟了再开张。

既然是要让宗藩子弟自食其力,四书五经啥的就不用讲。

宗学里暂时开了术算、律法、水利农耕、百工这四科,就算学不会手艺,日后也能经个商,或是做个小官吏。

连信王朱由检也被朱由校送去了宗学,窝在府里没见识,多出来看看,多学点有用的。

四民之事皆可,唯独军队不能让宗藩子弟沾手,这也是朱由校的原则。

“都察院毕自肃有奏:万岁颁下圣旨,令官员自查自纠以来,已有一千三百余名官员清退田地……”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期限已至,让毕自肃派御史严加查察,隐瞒不报的官员,重加惩处。”

坦白从宽的机会给你们了,还心存侥幸,就别怪朕无情了。

“还有——”朱由校又想起一事,吩咐道:“黄册和鱼鳞册的清查编订,着各地方官府加紧,务于年底前上报户部。”

金口玉言,言出必行,这是一个皇帝树立威权的不二法门。没有这样的力度和威信,日后的改革政策势必难以推行。

而从年初到现在,改革正在逐渐的推进,已经有了半年多的时间。

被严惩的贪腐渎职官员创下了纪录,被抄家治罪的士绅之多也令人震骇。但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改革铺平道路。

铺不平就铲平它,朱由校深知改革只是刚开始,还未真正触碰到利益集团的痛处,还未遇到真正的阻力。

只不过,在越来越强大而集中的皇权下,利益集团也只是渣渣,朱由校有这样的自信。

又批阅了几个题本,朱由校暂时让刘若愚停下来,他想歇一会儿,也想思考一下。

喝着茶水,朱由校在思索帝国银行的开张和经营。尽管已经制定出了大概的章程,但这个新生事物要成功推出,还不是那么容易。

准备金嘛,朱由校东挪西借,已经攒了五六百万两。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海商、通州商团的资金,应该是够的。

但是否就直接推出银元,走出废两改元的步伐,朱由校还不是很确定。

其实,对于废两改元,朱由校是挺急的。

因为,铸币能大赚一笔,就是铸息。不光是银元,铸造铜钱也是一样。

比如铸造一元银币,连成本带工价,可能只有0.8至0.9两,但却能当一两银子用。

当然,朱由校不是光想着赚钱。而是改变银两这一落后紊乱的货币制度,加强货币稳定并促进工商发展。

但朱由校也知道,废两改元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一是火耗没了,地方官员会少了个进项;其次则是银两、银币有差价,难免会有投机取巧之辈从中上下其手。

还有铸造银币的工艺,是机制还是传统铸造,成色几何,以及民间和商人对其流通于市的认可。

朱由校思虑良久,还是决定相信集体智慧,等户部那边研究商议的结果。

尽管穿越者有着未卜先知的优势,至少在历史发展的大势上能够准确把握。

但朱由校还是没有悍然把廷推制度给废除,只是依靠自己的强势将其弱化了一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没有瞎扯淡的党争,集体智慧作出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居多。

朱由校不能寄希望继任者也象自己那般英明神武,万一是个混账东西呢。至少保留廷推制度,多少也是个制约。

所以,基于这样的思维,朱由校将对党争采取持续的严厉打压,尽量维持廷推制度。虽然对他的制约已经很小,且不影响他继续推进改革大业。

正在喝茶思索,王体乾从殿外进来禀报,李成成前来晋见,还领着裕妃的小妹妹。

朱由校有些迷惑,但还是宣召进来,想看看这两人是怎么凑到一起,又来到乾清宫的。

李成成进来便叩头拜见,在外面就已经知道弄错了。张裕儿已经晋封为裕妃,不在乾清宫侍候了。

这让她的心里有些惶恐,也升起羡慕之情。

那张裕儿不过是个宫女,既没有太美的容颜,也没有很高的学识,却有这样的造化。

张婉儿别的不会,入宫前却是被教得会磕头。小丫头就象在长春宫时那样,小鸡啄米,磕头磕得实诚。

“起来吧!”朱由校淡淡地说道:“李成成是吧,你是怎么和婉儿碰到一起,又领她来乾清宫的?”

李成成赶忙躬身答道:“皇爷恕罪。奴婢不知道裕妃晋封之事,还以为她在乾清宫。这位小妹妹在宫中迷了路……”

朱由校了然,伸手相招,张婉儿懵懂又有些畏怯地走到跟前皇帝姐夫面前。

“记住了,你姐姐住在长春宫。”朱由校取过手帕,给小丫头擦了擦脸,带着和煦的笑容,“想要看皇宫,便让宫人领着,不要自己乱跑。”

“万岁爷,奴家记住了,长春宫。”张婉儿眨着大眼睛,用力点了点头,还咧开小嘴笑了笑,露出一颗小豁牙。

奴家?朱由校听着小丫头这个自称,想笑。

他伸手摸了摸张婉儿挎着的小书包,吩咐宫人取过糖果点心给丫头装满,才对王体乾吩咐道:“让宫人送她回去。时间长了,裕妃该着急了。”

“是。”王体乾应承着,满脸堆笑地招呼婉儿,将她领出了殿外。

朱由校收回目光,看着垂首躬立的李成成,缓缓说道:“朕召你来,是觉得你有些经营之能。皇家的生意嘛,是为了贴补宫中用度,以及给宫人发放些福利,却不好假手外官……”

银镜的买卖已经分销出去,但京城的份额却被朱由校留了下来。除此以外,他还准备重整北京的外织染局,并新建制造香皂肥皂的工厂。

赚了钱,不管是入内库作内帑,还是施恩行善,都花得顺手,花得仗义。有条件,有人手,不能浪费了不是。

何况,有些花费想让户部拔款,也有困难。比如招收的孤儿,吃穿住行,建校学习,这些花费暂时也只能从内帑拔款。

而作为皇家每年主要收入的金花银,一百多万两已经拿出一半用于西南平乱,另一半估计也要花费在辽东。

所以,朱由校得多想赚钱的道儿,才能不动老底,把今年的用度支应过去。

李成成仔细地听着,也明白了皇爷的用意,有关培训宫女的。可她却不知皇家竟然也会缺钱,心中多少有些讶异。

朱由校讲完了,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说道:“朕拟了些章程,你去那边的小桌好好看看。有什么不懂的,记录下来,一起问朕。”

“是,奴婢遵旨。”李成成躬身施礼,款款移步,来到了殿角的小桌旁,拿起桌上的文件资料看了起来。

朱由校看李成成也没敢坐,和声说道:“朕准你坐下看。”

“奴婢谢皇爷恩典。”李成成再施礼,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朱由校伸手取过桌上的题本,是徐光启写的,翻开看了起来。

编制历法,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

这一方面是由于此时欧洲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天文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明王朝禁研历法政策的结果。

而明代施行的《大统历》,是继元代《授时历》,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