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挺一挺
陈卓终于从侧面感同身受了一下,张汝京这代爱国半导体人的痛苦,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本来是有机会的,可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再地错过,只能眼睁睁看着大鼻子们把华夏落得越来越远,最后连影子都摸不到了。
“国家不是挺重视半导体行业的吗?我听说没少投入啊,”陈卓依稀记得新闻联播总是播出一些关于半导体行业的新闻,风向也一直在变,到了近几年骂声已经多过了鼓励,很多人都在抨击国家乱花钱,百亿扔进去了,却连个水花都没有见到。
“是没少投入,可方向和方法错了,投入越大,浪费得越多,”张汝京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再放下,仿佛那杯子就是华夏芯片业的前半生,太沉重了,“从86年开始,华夏一共启动了三次半导体工程,业内一般称之为‘半导体三大战役’,分别是86年的531战略,90年的908工程,还有96年的909工程。”
“效果呢?应该不差吧?”
“531战略中,确实诞生了一些有前途的公司,其中我最看好的是首钢NEC,95年的时候销售额就达到了九个亿,如果再接再厉的话,未来可期;908嘛,在我看来是失败的,当时是想要攻关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交给了华晶去承担,结果行政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建厂施工花了2年,总共7年时间,投产即落后,月产量也仅有800片;909工程,成果是丰硕的,立起来一个东江华虹,这次算是背水一战了,国家投入了100亿,吸取了华晶的教训,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投产,据说今年能有30亿的销售额,利润至少5亿。”
这成果,在陈卓看来已经非常丰硕了,但他没从张汝京的脸上看到喜悦,“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您不高兴呢?”
“华晶其实失败了,98年的时候是我同乡陈正宇拿下了华晶的委托管理合同,改造的时候他又求助了我,我忙活了半年,让华晶做到了盈亏平衡,项目才算验收完成,”张汝京面无表情地说道。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陈卓一怔,马上就联想到刚刚张汝京说的华夏在半导体行业上的路线错误,估计验收完成就没人再管华晶的死活了,很可能悲剧收场,张汝京无疑是最清楚怎么回事儿的人,难免唏嘘。
“那不还有一个华虹站住了吗?”
张汝京摇头,“眼下看是站住了,可半导体行业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种投入就像是精卫填海,一颗颗石子丢下去,你什么都看不到,丢十个还有信心,丢一百个还能说服自己,一千个、一万个、一百万个丢下去,然后看不到任何改变,你还会再丢吗?”
陈卓摇头,“精卫可以,我肯定不行。”
“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就是抗风险能力太低了,做企业哪有一帆风顺的,一旦华虹业绩受挫,甚至亏损,以目前华夏对芯片业的舆论环境,批评的声音会迅速盖过之前的一切赞美,那时候,华虹将举步维艰,还有能力投入研发吗?”张汝京痛苦地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悲惨的一幕。
一盆冷水浇下,陈卓也瞬间清醒了,与此同时,他也想到了一件事,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碎!
我的天!
到时候,芯片业一定会迎来寒冬,如果张汝京预估得没错,华虹必然挺不过去!
这么说来,合着三大战役,全军覆没?
张汝京睁开眼,“你知道三星的‘反周期法则’吗?”
“啥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越亏越投,扛过去,就是王者!”张汝京道:“这与我‘建厂一定要在行业低潮期’的理论不谋而合,可我无足轻重,也没人会听我的,你能明白这种痛苦吗?明知道挺一挺就能过去,可就是没有人愿意一起挺一挺!”
陈卓注视着张汝京的眼睛,“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你站在一起挺一挺,你能带领华夏,追上米国吗?”
“我不能,”张汝京想都没想,“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芯片从业者,我不是上帝,想要带领华夏追上米国,需要无数人的努力,我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但如果我能帮助华夏迈出哪怕一步,我也算没有白活这一回。”
陈卓的大脑飞速运转,盘算着自己能出多少力,又要在什么地方出力。
张汝京自顾自地又说道:“总结一下从1978年到2000年这段历史的话,还是能总结出宝贵经验的。早期缺乏统一规划,蜂拥引进国外淘汰的生产线,但这些设备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变成废铁;后期国家出面组织三大战役,屡败屡战,最终通过‘909工程’为华夏留下了一座勉强算合格的华虹。可现在回头看看,废了这么大的力气,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跟世界的差距缩小了吗?我觉得反而更远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陈卓十分不解。
张汝京道:“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芯片行业更新速度太快,制程升级一日千里,国内八九十年代这种没有连贯性的‘挤牙膏’式投入,必然会陷入‘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效果很差;二是国内半导体相关人才实在是太弱,根本无法吃透引进来的技术,遑论自主研发。另外,西方国家先后用‘巴统’和‘瓦森纳协议’来限制向华夏出口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同意批准出口的技术通常比最先进的晚两代,加上中间拖延和落地消化,基本上华夏拿到手的技术就差不多落后三代。”
陈卓被张汝京说得悲观起来,“就没有希望了吗?”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