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格又一次失败了,他的撤退的功夫在实战中再一次得到了磨练和提升。和上一次在意大利的表现不同,这一次他撤出的部队显然要比上次多一些。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华夏部队兵力不足。如果单纯论逃跑的功底的话,他应该是同盟国将领中最优秀的,因为自从1战结束后,他指挥的战斗结局都是逃跑。”当巴比伦行动结束后,美国人的《时代周刊》以一种嘲讽的语气这样评价这位奥地利将军。不过实际情况如何,并不是一本杂志几句话就可以说清的。华夏内部对奥匈军团和整个同盟国此次战斗的表现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
整个战役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自然是华夏和德国人在南线爆发的战斗。华夏装甲力量比德国人更强,而且编制更为合理,单纯依靠陆军就可以应对绝地大部分情况,无论是坦克战、攻坚战还是炮战都表现的游刃有余。虽然在某些战场上会吃些亏,但是总体而言依靠优势的装备,华夏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是高于德国的。但是高的也有限。德国人依然可以拖延华夏陆军的进攻,并且依靠较为充裕的步兵力量来防止突破口的扩大化。
于是过于倚重装甲力量而步兵不足的华夏部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尖锐的装甲矛头可以撕开对方的防御,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步兵来扩大裂口,并且及时的包围对手。于是这样做到结果就是。华夏装甲部队屡次击溃对手,但是对手利用华夏突破后短时间的停顿可以将残破防线上的部队撤离,然后重新整合填到下一道防线。然后华夏继续突破。德国人再次撤离重整。华夏可以不断击溃对手,但是却无法趁势吃掉对方的重兵集团,虽然在南线的战斗中摧毁了德国人大量的技术装备,但是德军人员损失不算太大,满打满算损失了不到2个师。
“从效率上来讲我们的战术并不高明。德国人理想的战术是装甲部队突击,然后后续的机械化步兵分割包围对手,并最终歼灭对方的重兵集群。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装甲矛头不够锐利。往往在进攻的时候就已经折断。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的装甲部队几乎包办了一切。突破用坦克,分割用坦克,最终吃掉对手还是坦克!装甲单位毕竟有限,却要承担几乎所有的任务。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兵力不足。但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步兵单位。也许现在战争规模并不大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依靠少量精锐的装甲师来获得胜利,但是随着未来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装甲部队的比例一定会下降。战争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锐,还需要大量的普通部队。”在战后的总结中,彭毅较为客观的评价了双方的战法。而这也引起了徐杰的注意。
徐杰穿越前就不是陆军。对陆军的了解比较有限。他使用了大编织来保证陆军师级单位的战斗力。并且使用机械化步兵师作为装甲部队的补充,这两点是好的,但是同时却对步兵师并不是很关注。在意大利小规模的陆战中这个问题还不算明显,毕竟战争规模小。但是在伊朗战争中。这种情况就开始明显了。相对于步兵师来说,装甲部队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大量坦克对耗油和部件的消耗让华夏补给能力已经有些捉衿见肘。
甚至于参谋部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装甲师的消耗能供给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原因就在于后者没有那么多的坦克和装甲车,步兵机动也是靠卡车和装甲输送车。轮式车辆的造价和耗油明显低于履带车辆。对付已经被分割的敌人使用摩托化步兵师显然更加经济。同等供给下战斗力也会比较高。毕竟在对包围圈内部的对手发动进攻的时候,一个装甲师绝对比不上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因为后者的火炮和步兵数量要远多于前者。而坦克在消灭包围圈的残敌时并不比火炮好用多少。坦克的作用是机动性和突破坚固防线,站桩输出并非其所长。
此时的华夏是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这没错。但是对面的德国也不是鱼腩。参考一下历史上2战的交战规模,双方单纯陆军都要好几百万。没有哪国的工业可以让这几百万陆军都变成装甲师。无论如何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组织一支高效的军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战争同时在伊朗和印度展开的话,那么延绵数千公里的战线显然需要大量的步兵进行防御。所以华夏必须加紧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的建设。
此外,随着兵力的进一步增加。单纯的师级单位已经无法支持一个方向的战斗。即使对方比你弱,即使你使用的是近2万人的大编制。但是终究不够用,这次战争的末期,田勇的表现不佳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为了完成某个战役任务,那么必须以军甚至集团军的规模来编组下面的部队。某一个军必须具备独立完成某个区域战役任务的能力。根据陆军部门的建议,华夏决定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构建新的装甲军。作为战役级别的编制。
一个装甲军将拥有1个装甲师和3个机械化步兵师。同时还将有若干装甲军直属单位,比如说军属炮兵、军属独立重装营等单位。甚至还会有一些直属的空军单位。根据情报现实,德国人的一款比历史上的虎豹还要优秀的重型战车已经接近投产,虽然英美等国对此表示怀疑,但是熟知历史的徐杰相信这个情报的准确性。这一次华夏没能碰上德国的钢铁野兽,但是不代表下一次就能避免。50多吨重的重型战车想要配给装甲师恐怕有些太过了。所以徐杰的意思是现看产量,如果产量不够的话就组成类似德国2战的虎式重型装甲营这种强化单位配给装甲军。如果产量够的话再将部分车辆配属到师。
“下一次,当我们再遇上德国陆军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对手。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优势的装备上。德国人并没有拿出最优秀的装备。”在给彭毅的回信中,徐杰一方面肯定了对方的意见,另外一方面则按时华夏要对德国可能拥有的装甲优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在随后的报告中,彭毅也提到了奥匈军团。施拉格的表现并不像媒体上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如果不是华夏留有最后一支预备队并且配合强大的战略空军进行攻击的话,那么最终鹿死谁手还难说呢。根据战后华夏的推演。如果没有战略空军的介入,施拉格甚至可以通过逐次抵抗成功的撤回出发阵地。即使在华夏全力施为的情况下。4个奥匈精锐师最终也有一个半师的人员逃出升天。当然,他们的重装备几乎全丢了。如果不考虑装备因素的话,施拉格手下精锐的奥匈军团的战斗力并不比南线的德国师差。理论上要比美国军队强上一些。
施拉格的指挥能力并不差。如果让他在德国或者华夏这种一流强国的军队中任职的话,他会做的很好。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至少能做到稳妥。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到底。如果不是他强悍的意志和行动力的话。已经溃散的奥匈军团根本不可能回到基尔库克。在空中有上百架重型轰炸机攻击,地面有追兵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不管如何,华夏总算打赢了这次战役,虽然损失也很大,按照彭毅的说法,我们几乎丢光了1个半伊朗装甲师和半个俄国军团以及1个华夏装甲师的装备。想要成建制的恢复伊朗师是不可能的了,也是没有必要。事实证明,同样的装备在伊朗人手中效率是最低的。华夏的补给能力不可能一下补充3个师的装备,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补充好华夏和俄国军团的装备还是可以的。
空军方面虽然损失不是很大。但是却透支了留在伊朗的大量的燃油和弹药。飞行员的疲劳和飞机的磨损同样不能忽视。在下一阶段中,秦岳的空军只能保证制空权不落入对手的手中,至于对地支援就只能看着办了。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能让人接受的。德国南线的兵团损失了不下2个师的装备后已经无力北进。奥匈军团的精锐也荡然无存,除了北面迟迟无法投入战斗的两个德国装甲师之外,基尔库克附近似乎已经没有能阻止华夏进攻的力量了。也许除了围城战可能算得上一场硬仗外,华夏想找个对手都不容易!而随着原本位于后方的一个装甲师和一个独立装甲旅的整备完成,华夏在两河流域的兵力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等到前线的损失彻底补充好后。华夏军团将比战役开始前更加强大!而根据华夏的判断,同盟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应该凑不出更强的部队了。
华夏在总结自己的得失。德国前线高级军官同样也在这样做。一场他们认为有7成把握的战役打成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这一方面是情报上的失误——漏算了刚刚参加过攻城作战的田勇师。而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则是空军的不给力和陆军装备的滞后性。前者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空军刚刚打完了空中花园战役还没喘口气就和养精蓄锐已久的华夏空军杠上了。即使最苛刻的陆军军官也不得不承认空军已经尽力了。至于第三个原因也是老生常谈,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国陆军装甲部队和华夏装甲部队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有拉大的趋势。
以至于布劳希契在给陆军参谋部的心中这样写道:“至少给我们的战车装上一门可以击穿对方装甲的火炮吧!”现在他已经不期望德国战车全面压倒对手了,但是至少要做到相互摧毁。而且他还在信中这样说道:“如果帝国还想将战争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我希望能让现在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的虎式坦克送到战场上来,并且能参考华夏装甲部队,研发一系列的重型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火炮,尤其是后者更是我们当前需要的,三号突击炮上的榴弹炮威力太小,而且防御太差,而华夏的29型突击炮十分全能。无论是掩体还是坦克都挡不住它致命的一击。”布劳希契的眼光很不错,他已经意识到了适应性更好的29型突击炮比专注于反坦克的29型坦克歼击车更加优秀。
不过让布劳希契失望的是,德国总参谋部对装甲武器研发滞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并没有作出正面的答复。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虎式坦克距离大量投产还有一定距离,等到投产了,估计战争也结束了。德国人不想让自己最为精锐的装备就这样过早的暴露给对手。即使给4号坦克换一门威力更大的火炮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虽然火炮迟早要还,但是这次战争肯定用不上了。所以还是算了吧。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华夏在这次战争中作出的抉择让德国人感到震惊和恐惧,战略空军的投入大大超出了德国人意料。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经过多次放大后让德皇都不得不正视。
而就在这个时候,奥皇发来的电报更是让形势雪上加霜,施拉格的再次失败和奥匈军团的折戟让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终于清楚的认识到一流强国和三流列强之间的本质差别。奥匈陆军除了能在意大利面前耀武扬威,在美英面前显示一些存在感的的话,那么面对华夏陆军还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吧!伊朗战役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奥匈帝国的预料,彻底从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大国之间扯皮斗狠的大战。奥匈帝国已经在电报中透露了打算停战的意思了。成本太大了,已经超过了收益!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作者已经三周没推荐了,订阅刷刷的往下掉--!现在每天更新4000字的收成还没有原来每天3000字好。这让作者情何以堪啊--!作者现在缺乏动力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