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比-韦斯曼坐在老板椅上,手里拿着盟友较为详细的用负面消息带节奏的计划。
他静静翻看着,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但精力的专注显然是比较满意的。
演员的私生活,拍戏中途男女主演去酒店,以及史诗题材《天国王朝》、《特洛伊》曾经尴尬的成绩,类似的步骤很容易让观众下意识把《斯巴达》也给打上枯燥乏味的标签。
虽说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如果真能按照整套计划进行,无疑能给自家影片的前期形象拔高一些,吸引观众入场。
总得来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只不过不够负面,做不到让观众完抵制。
鲍比-韦斯曼一边看着,一边轻轻点头,“尽快弄出声势。”
坐在沙发上的盟友回道:“已经在干了。不过,我们的胜算大吗?”
“什么都不做,一分机会都不会有,”鲍比-韦斯曼顿了一下,“拼一把,能在档期内站稳脚跟,最差也要收回投资。”
“嗯。”
再度肯定后,盟友便离开了。
一部电影如果非常强势,同档期内,又能留给其他影片多少放映空间?
此事,不得不为啊。鲍比思绪莫名。
说到底,只是争取一个先手不被直接碾压的机会来打出《非常时期》的热度。
一切只为保障利益。
首映礼和点映,也是一些大作上映前的惯用手段。
除了增加宣传话题,更是在粉丝群体打出口碑,吸引更多观众的视线。
剧院两旁围堵的人群已经散去,一部分进了影厅,一部分各回各家,一部分拿钱走人。
底特律,市中心的一家影院。
此时的戴西就拿到了提前票坐在后排的位置上观看《斯巴达三百勇士》。
毕竟当初她可是关注了好久的幕后资料,各演员的肌肉照片更是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几十遍。
这么感兴趣,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完整剧情或者更直观的欣赏肌肉的机会,怎么也不可能错过。
为此,她花了足足50多美金才抢到提前场的票,能够一睹为快了。
镜头里。
故事什么的不重要,鲜血、肌肉、厮杀,满足视觉感官才更重要。
单论剧情而言好吧,温泉关战役的科普程度还是够的。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一战中关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当那一句,“为了斯巴达”响起,还是有不少观众被打动的。
激昂的背景乐里,扎导用油画般的色彩谱写了一曲战场搏杀。
等到影片结束,戴西却还沉浸其中,内心感到愉悦。
不过,她喜欢看的只是满满的男性荷尔蒙。
至于剧情、镜头、配乐、节奏等元素,只单纯的觉得不错。甚至让她来说哪里不错,可能都说不上来。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电影,本就是来享受的,自己满意即可。
简单来讲,论还原历史这一块,扎克-施耐德压根没用心,为了讨好观众,连打仗的基本装备都能抛弃。
但他也用绘画专业出身的美感,浓墨重彩,血腥暴力,带给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手上,厮杀成了艺术。
一个字概括:爽。
而后的影评,也基本是类似的评价。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激昂、热血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慢得想让人看清楚他们身上每一块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旧金山先锋报》
“扎克施耐德用炫技般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强烈的慢镜头拍摄了一部描绘温泉关战役的电影,只能说,如果忽略剧情,颜色画面真的很好。”——《娱乐影评》
“莫名的服饰、莫名的厮杀、莫名的儿戏,里面的演员能配合演出如此糟糕的电影,真是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无聊。”——《电影沙龙》
《300》这种电影,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特别是会遭到“以扞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db去给它打个满分。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而一旦冷静,《300》的剧情和叙事确实不行。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因为它是很典型的视觉系电影,曾经让人惊艳的《罪恶之城》也是。
除了对电影画面的大胆探索值得称赞——虽然这一优势覆盖了许多影片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偏离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与角色不用脑子刻画……但观众花钱买票,有时候爽就满足了。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视觉享受远比精神享受更能得到反馈。
事实上,无论是导演扎克-施耐德还是莱曼决定出资、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都是有一定预期的,能预料到一定的市场。
作为一个导演,扎克-施耐德难道不知道《300》在他手上变成了什么样?
他非常清楚,正因为清楚,所以他才会更着重强调画面结构,忽略其他。
侧重点不同,才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你要他好好讲故事,人家还不干呢,何况,他也不是个喜欢老老实实讲故事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会掀起一阵舆论飓风。
莱曼也没想到。
鲍比-韦斯曼就这样看着对《300》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心里高兴极了。
他觉得能形成这样的声势,有他的一份力,而且是提前蓄力。
可他忘了,观众与影评人的立场不同。
影评人会对连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大加批判,这没错,那也是他们的工作、职业态度。
但就像这些人喜欢精心烹饪的美食,但同样也能接受快餐。
看《300》,就像是吃了一顿头皮发麻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非常满足,哪怕隔夜就被消化殆尽,肠胃不好的,还得骂上两句。可当时,他们一定是爽的,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可取之道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看得过瘾,看完不想回味。
《300》也确实没什么可以回味的地方。
回味什么呢?
裸男?漏洞百出的战场?脑子进水的厮杀?没有城府、没有思考、甚至侮辱智商。
如果古代战争都是这么打,都不用花费时间研究。
所以,骂声很大,《300》的放映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甚至因为讨论浪潮——批评也代表热度,反而能拿更多的票房。
提前场,《300》只有487万,很平庸。
但首日公映,却拿到了2982万,空降票房榜冠军,在过往的一众大片里,这样的首日成绩都算得上亮眼。
毕竟,两者相加,已经是3469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