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不懂法是多么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拖累整个家族。
皇帝本身就想着抓臣子的小辫子,结果有人竟然把这么明显的把柄送上,皇帝是很高兴的,可真是省了皇帝不少力气。
比如王熙凤要是知道那些律法,会敢做那些违法的事情吗?
相信不敢,毕竟皇权是封建皇朝是至高无上的。
即使王熙凤自视其高,也不敢和皇权对上。
可惜王熙凤不懂法,大字不识几个的她,别说律法,就是书本都没有读几本。
为了多挣银子,既要放高利贷,又要包揽讼事,中间还出了人命,可以说是很多次触及了律法,最终被人清算,被贾家所抛弃,连唯一的女儿都被亲舅舅卖进花楼。
如果王熙凤有前后眼的话,一定不会做那等坏事,为自己的女儿积德。
所以余颖才希望自己认识的人多读书,多学法,不为别的,多多涨涨知识,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就见对面的王二黑有些懊恼,然后挠挠自己的头发,“先生,我不怎么会读书。”王二黑说道。
说话的时候,王二黑是满脸的不自在,甚至屁股下面仿佛出现了什么带刺的东西,整个人都坐不安稳。
因为当初萧家在北苑居住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律法书卖,所以余颖就托王二黑买了一整套大梁的律法书,所以王二黑也曾经翻过大梁朝的律法书。
厚厚的好几本不说,主要是王二黑曾经翻开看来一张书,感觉是大部分字认识,但是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搞不清,而且是看的头痛。
这种情况,在王二黑记忆中很深。
虽然说起来王二黑少年时,家里穷,长辈挣的钱勉强养活一家人,就没有钱再去读书。
但是后来有点钱之后,王二黑还是认识了不少字,终于脱离了文盲的队伍,但是从看律法书的那一次之后,王二黑对读书人还是多了几分敬仰。
这么难懂的东西,竟然背的是滚瓜烂熟,真的很不错。
而他打死也不会,想想就感觉有些丢人。
坐在对面的余颖,闻言打量一下他,说起来王二黑比起记忆中的他也变老了几分,主要是表现在他的发际线,已经开始往后移。
但余颖从他穿的衣服看出来,他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不缺钱。
所以余颖说:“不会读书的话,那么就现在学。”
“啊?”王二黑道。
王二黑说话的语气中带着惊讶,他已经不年轻,快四十岁的人,难道到现在还要读书?
“是啊!人就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余颖淡淡地说道。
同时余颖在心里说:现在就开始读书,就可以多动动脑子,也有利于预防老年性痴呆。
当然心里的话,余颖是不打算告知的,毕竟老年性痴呆是后世的词,要解释起来的话,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不过,余颖还是认为:人活于世,就应该不断进取。
王二黑这些年一直在京城里扎根,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也替萧家打听了不少东西,所以余颖才点了一点。
不过在听到王二黑说自己不会读书,余颖心中一动。
要知道王二黑的想法,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现在的书本,包括律法书籍,都是文言文,倒是比较简洁,但是意思往往要一一解读,一般人的确是没有阅读下去的欲望。
而且还有一个大大问题,整本书都没有标点符号。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需要自己的断句。
这一点是有些麻烦的,华夏的文字同样一句话,往往可以被断句成好几个意思,难怪其他人都很感觉难读。
“其实我只要看到先贤的书,就感觉不知道怎么读下去,满本的之乎者也。”王二黑有些羞愧地道。
说到这里,王二黑挠挠头,对于那些书本上的东西,王二黑还是曾经读过,大部分的字他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字:晕!
最后,王二黑只能是心浮气躁地把书本扔在一边。
当然也不是全没有用处,王二黑读了好多遍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功效,特别助眠。
当然这种事,王二黑是打死也不会告知别人。
想当年的余颖留下了指导舆论的攻略,可都是白话文,王二黑看的就很明白。
就见余颖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然后说道:“这样的话,你应该是看不懂。”
听到余颖的话,王二黑是连连点头,然后他咽了一口唾沫,然后说:“如果可以的话,律法之类的书籍,希望是有大众可以看懂的版本出现。”
就见余颖敲击的手指停顿了下来,然后抬起来,摸摸自己的下吧。
“好倒是好,不过这件事只能是慢慢做。”余颖说道
这一辈子余颖决定去编书,希望多少年后,她留下的东西有用。
事实上余颖曾考虑过早期文字为什么如此简洁?
大概是因为早期的文字多是在龟甲上、铭器上,载体比较小不说,还要一个事件都要记录下来,所以文字的字数自然是压缩再压缩。
这种情况,实在是让后人挖空心思地猜想前人的记录。
后来文字的载体是竹简、木简,一部书就是好多卷竹木简,表达的意思多,字数也不会多。
当然与此同时,还有人用丝帛做载体的,太昂贵。
等到了纸的出现,才终于让文章有了更好的载体,但没有印刷术,需要抄书。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是要求简洁,而不是准确表达。
直到印刷术的出现,终于开始出现的白话文。
不单单是文体上有变化,文字也是同时变化着,从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以及秦统一后的隶书等等,直至简体字。
即使早期的甲骨文,因为种种原因失传,但文字的传承是一脉,才给后人留下破解已经失传的甲骨文的钥匙。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文体和语言都朝着更加让人能够好理解的方向而去。
就像现在,文言文依旧是士族的主流,白话文更多是下里巴人使用的。
但多少年后,却是白话文占据上风。
毕竟白话文读起来,更加令人明白,而文言文更多是先人的典籍。
当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欢文言文,也不是不可以。
“萧郎君,有什么跑腿的事一定不要忘了找我王二黑。”王二黑听了之后,大喜道。
余颖点点头就和王二黑分开,去办自己的事。
送别了余颖之后,王二黑在心里还是记得余颖的话,决定回去之后,押着自己的儿孙去看点律法书,这个决定让他的儿孙们一个个是哀嚎不已。
但王二黑的儿孙们,还是比王二黑当年的条件好,最起码还专门送进私塾里读过。
勉勉强强能读,虽然比较困难。
当然王二黑很是明白,如果只是押着读,没什么奖励的话,儿孙们一定没有多少热情,所以他干脆实行奖励制度。
倒是有一个孙子为了他的奖励,努力读通律法书,竟然在科考的路上沾光匪浅。
也是王二黑儿孙们,对读律法书的兴趣高了不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皇帝在审李哲轩案的时候,猛地发现,科举制度只考四书五经的话,出来的天子门生,只会读书的家伙不少。
可以说李哲轩这一案,对皇帝的影响极大。
一个很会读书,甚至最后是进士出身的男人,竟然在处理政务上依靠女人,说出去都是丢人。
甚至在把很多涉案的官员抓起来之后,皇帝一查,虽然像李哲轩这种把政务扔一边的奇葩少,但是不意味着那些官员一个个有什么本事。
而皇帝灵机一动,于是当场就挑了几个刑部官员一问,结果发现真的精通律法什么的,就没有几个。
把皇帝气得不行,直接就撸了他们的官,让他们回家去念律法书,经过考试才可以上岗。
至于朝廷里为什么官员无能?依旧是看上去运行良好,是因为有些官员更多是依靠幕僚,而官员本人,大都是风花雪月的强者。
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皇帝是哭笑不得。
其实说起来幕僚什么,应该是有钱才能请的。
但是官员的俸禄并不怎么高,想要请幕僚,官员的俸禄就是全给也不够,那么官员的钱财从哪里来?
皇帝深思了良久,心里有些数。
准是有什么黑收入,不然只靠官员自己那点的俸禄,根本就是勉强过活,就是有些例行的好处,也不怎么够,那么就意味着什么,皇帝很明白。
于是皇帝是准备修改科举的一些科目,增加了实务上考点,那种圣贤书则减轻。
就是原先考上的进士,年纪轻的还要进行专门的业务考试,毕竟官员们是来当官的,而不是当什么书画大家,更不是当什么诗词大家的。
如果有这样宏愿的话,那么干脆回家去当。
皇帝需要的官员,可以没有什么好诗,可以不是丹青高手,但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有真材实料。
事实上皇帝这一招,倒是卡住了不少官员的脖子。
于是有人直接隐退,也就是不当官了。
对于这一种皇帝是不挽留,反正想要当官的人真心不少。
也有的赶紧专研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说京城里的风气为之好转了不少。
这一点,连皇帝也没有想到,简直是歪打正着。
只是朝中大臣们都是出身儒家,对皇帝的想法很有些反对,毕竟在他们看来圣贤书是最重要,不是有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皇帝这人也曾经读过四书五经的,但是先皇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做帝王的,绝对不可以事事依照圣贤的说法。
甚至先皇还打了实例,说起被儒生推崇至极的圣人。
比如说儒家的始祖孔夫子,他的思想的确是有闪亮的地方,但所做过的事情都称得上是圣人,那是明显在夸大。
事实上,孔夫子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加理论家。
但他一生中为官的时间,并不怎么长,甚至因为和国君理念不和的原因,不得不离开故国。
所以说四书五经更多是理论,毕竟要联系实际,才能知道是好?是坏?
皇帝登基之后,知道对儒家必须支持,因为这是基石。
但真正皇朝要走下去的话,那么兵家、法家、纵横家的精华都要有,集百家之长。
幸而因为李哲轩一案,拔了萝卜带起泥,朝中大臣们不少人都是自身难保,没有心情和皇帝对着干,所以皇帝的想法竟然开始实行。
当然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动必须一步步来,所以改的并不多。
而余颖这时候正盯着李家,因为李家的事犯了之后,皇帝就派人把其他李家人都抓了回来。
其实李哲轩所在的家族,一直没有分家,人口也不少,当官的人也有。
但大部分李家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毕竟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所以就是有时候他们一家人十几年不见,也是有的。
那么他们是真的有人不知道其中的猫腻,还一直以为李哲轩的妻子,就是名正言顺的萧大娘子。
等到被抓起来,才知道还有这一说法,不少人心里就一凉。
不少李家人知道萧家所告的说法后,气得要炸了,说什么不能分家,好吗,现在让人一锅端了。
于是和李哲轩父母一辈的李家人,就追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而李哲轩父母他们两个现在也是心惊胆战的,其实这整件事,是蚨嫣然开的头,然后李哲轩同意,等到弄死原主后,才禀告两个老的。
只是那时候知道也晚了,他们只能是帮着儿子掩饰,打算把整个事情都掩住,绝口不提。
甚至李母还打算找人,想要镇压原主的灵魂,在她看来,既然萧大娘子已经嫁进李家,不管是人,还是鬼,都是李家说了算。
说起来,当初萧家不给儿媳嫁妆里的出息时,李母还想着闹一场,还是李父知道,自家怎么说是理亏,而且李哲轩也知道还是不要招惹萧唯松,就装作不知道萧家的动作。
而今被抓了起来,李母是勃然大怒,在嘴巴里骂骂咧咧的。
于是不少李家人知道之后,感觉羞愧至极。把人家大娘子给弄死了,还想着要死人的嫁妆出息,这脸都多大?
怨不得李哲轩、蚨嫣然他们两个人敢这么干,原来根都在这里。
于是很多李家人都要分家,就是死了也不愿意和李哲轩父母一个宗里。
事实上,皇帝曾经问过萧唯松,是不是打算弄死所有的李家人?
萧唯松并没有这种想法,反而希望把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李家人,从事件里摘出来,毕竟人不应该为从来就没有做过的事背锅。
就如同曾经的萧唯松,明明算是一个普通人家,却总是有人用出身攻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