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1627崛起南海 > 第1264章 参考资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姜翰带着刘尚穿过大厅,来到一张硕大的木桌前。这桌上分开摆放了十来本足有两寸多厚的书,每本都是两尺长一尺宽,页面相比日常所能见到的书籍大了不少。旁边还放了一些纸墨笔砚用品,有另外两三人也正在翻看这些大书,还不时往白纸上摘抄着什么。

“此乃可借阅的书籍文稿目录,你先看看感兴趣的内容,拿纸笔记下来,我再拿去柜台办理借阅手续。”姜翰轻声向刘尚说明了这些大书的使用方法:“每次最多可借阅三份资料,归还之后方可另行再借。”

刘尚也压低了声音问道:“那借阅的文稿可否带出图书馆?”

姜翰摇头道:“我等平民是不行的,只有在官府办的三亚大学在校学生,各个衙门里当差的公人,才能凭证件登记,把文稿借走数日。”

“原来如此!”刘尚心道这图书馆的规矩倒是颇多,不过若非如此,只怕这里收藏的资料要不了几日就会陆陆续续无故失踪了。

刘尚再看那些大书的封面上,分别写有文学、地理、科学、法律等等,他正待想先看哪个方面的资料,姜翰已经抬手指着桌上一本目录道:“海汉国史,先生需要参考的资料,大概是要在这里面找了。”

刘尚便依他所言,将那本目录取过来,才发现书册的侧面还有密密麻麻的许多分页小标签,以备快速查询内容。刘尚很快找到“战争”一栏,然后从标签粘贴处翻开,见所列的条目也满满当当的数页。

海汉战史是分年份归档,从1627年登陆榆林湾与明军水师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开始算起,然后历年的战事都有一一记录。其中自1628年参与安南内战开始,战事就逐年密集起来,而且对手众多,除了明军之外,海汉先后与广东流寇、福建海盗、南越叛军、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浙江武装海商、山东土匪、辽东后金军等等诸多势力有过交手记录。就连近期在南海星岛与柔佛、英国的交战记录,也已经补充在了最后一栏。

刘尚来三亚之前也算对海汉战事有过粗略的了解,但他所掌握的信息就完全比不了这记录的详尽程度了,很多发生在南海的战事,他此前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想来以海汉的本事和过往战绩,这些战事应该也不会是虚构出来的。以这么密集的频率与多方势力作战,而且许多战场都是在距离这海南岛千里之外的地方,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难以想象,海汉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可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刘尚想起姜翰此前说过,随便翻几个战役改编一下,就够说上一年半载了,现在看来要是把海汉战史都改成说书故事,恐怕编书还赶不上海汉军开战的速度。但偏偏海汉军军力强盛,据说对外战事从无败绩,而且收获颇丰,否则以这么密集的战事,就算有金山银山只怕也早就败完了。

刘尚转头对姜翰道:“姜老板,这战事如此之多,在下初到海汉,也不知哪些适合用来改编说书,你可有什么建议?”

姜翰道:“这个我倒是说不好,其实大部分战事在过往也都有人尝试过改编,像前几年在福建剿杀十八芝这种大战,官府还专门排了戏在各处城镇表演,不过我觉得先生改的段子别有风味,就算新瓶装旧酒,也应当会有不俗的表现。最近几日我特地问过店里的常客,都说先生你说的书听着有意思,只要出新故事保准还过来守着听。我看你对哪段感兴趣,就查哪段的资料好了!”

刘尚的心思本来就不在说书上,搞这行当也仅仅只是为了有一个安全的身份掩饰,并没有心思去慢慢钻研海汉的对外战史,不过今天难得有机会来这市立图书馆一趟,他也想借此摸清这个机构的运作方式。刘尚当下便指着目录道:“在下来海汉之前,曾听说过钱大帅率军在福建南日岛击败海盗十八芝和红毛人联军一战十分精彩,不如便借阅这一战的相关资料来看看?”

姜翰应道:“此战虽已是四年之前的战事,但当年消息传回国内,却是令民心大振。当初国内对出兵福建争议颇多,据说执委会的首长们也是意见不一,但此战之后便再无异议,之后进军台湾,北上浙江、山东,可以说都是此战打下的基础。刘先生挑中了这一战,的确是慧眼识珠啊!”

当下姜翰便领着刘尚,去到馆内深处的借阅处,向工作人员报上了需要查看的战事记录。不多时工作人员便取来了三份相关资料,一份是当时记录了战事全过程的时报特刊《海汉时报·南日岛战役纪实》,这份特刊创下当年的时报发行纪录,当时报社加印了三次才满足市场需求;一份是由三亚大学客座教授,原大明儋州知州严明君撰写的《血战南日岛》,此文已被收录到了海汉高级学堂必修课本之中;还有一份是现任文化教育部部长宁崎亲自创作的《1631福建海战始末》一文,当时宁崎便是出使福建的带队官员,亲历了当年五月至七月间在福建海峡爆发的战事,而他所撰写这篇文章便是返回三亚后在执委会上作报告时所用的文稿,后来也曾在官方媒体上刊载过。

这三篇稿件各有特色,第一篇是时效性的文章,出使福建的舰队返回三亚的第二天便发行了这期特刊,让这一场战争的宣传得以在最佳的时机展开,也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第二篇由前大明官员严明君所写的文章是歌赋体裁,对战事的描述相对抽象,文学性更为突出,所以被选入了课本之中。而第三篇由亲历者之一宁崎所写的文章更有临场感,细节方面也更为详尽,不过因为这份文稿原本是内部参考资料,所以文中有大量涉及军事情报的具体数字都被删节处理了。

本书首发创世中文网,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姜翰带着刘尚穿过大厅,来到一张硕大的木桌前。这桌上分开摆放了十来本足有两寸多厚的书,每本都是两尺长一尺宽,页面相比日常所能见到的书籍大了不少。旁边还放了一些纸墨笔砚用品,有另外两三人也正在翻看这些大书,还不时往白纸上摘抄着什么。

“此乃可借阅的书籍文稿目录,你先看看感兴趣的内容,拿纸笔记下来,我再拿去柜台办理借阅手续。”姜翰轻声向刘尚说明了这些大书的使用方法:“每次最多可借阅三份资料,归还之后方可另行再借。”

刘尚也压低了声音问道:“那借阅的文稿可否带出图书馆?”

姜翰摇头道:“我等平民是不行的,只有在官府办的三亚大学在校学生,各个衙门里当差的公人,才能凭证件登记,把文稿借走数日。”

“原来如此!”刘尚心道这图书馆的规矩倒是颇多,不过若非如此,只怕这里收藏的资料要不了几日就会陆陆续续无故失踪了。

刘尚再看那些大书的封面上,分别写有文学、地理、科学、法律等等,他正待想先看哪个方面的资料,姜翰已经抬手指着桌上一本目录道:“海汉国史,先生需要参考的资料,大概是要在这里面找了。”

刘尚便依他所言,将那本目录取过来,才发现书册的侧面还有密密麻麻的许多分页小标签,以备快速查询内容。刘尚很快找到“战争”一栏,然后从标签粘贴处翻开,见所列的条目也满满当当的数页。

海汉战史是分年份归档,从1627年登陆榆林湾与明军水师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开始算起,然后历年的战事都有一一记录。其中自1628年参与安南内战开始,战事就逐年密集起来,而且对手众多,除了明军之外,海汉先后与广东流寇、福建海盗、南越叛军、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浙江武装海商、山东土匪、辽东后金军等等诸多势力有过交手记录。就连近期在南海星岛与柔佛、英国的交战记录,也已经补充在了最后一栏。

刘尚来三亚之前也算对海汉战事有过粗略的了解,但他所掌握的信息就完全比不了这记录的详尽程度了,很多发生在南海的战事,他此前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想来以海汉的本事和过往战绩,这些战事应该也不会是虚构出来的。以这么密集的频率与多方势力作战,而且许多战场都是在距离这海南岛千里之外的地方,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难以想象,海汉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可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刘尚想起姜翰此前说过,随便翻几个战役改编一下,就够说上一年半载了,现在看来要是把海汉战史都改成说书故事,恐怕编书还赶不上海汉军开战的速度。但偏偏海汉军军力强盛,据说对外战事从无败绩,而且收获颇丰,否则以这么密集的战事,就算有金山银山只怕也早就败完了。

刘尚转头对姜翰道:“姜老板,这战事如此之多,在下初到海汉,也不知哪些适合用来改编说书,你可有什么建议?”

姜翰道:“这个我倒是说不好,其实大部分战事在过往也都有人尝试过改编,像前几年在福建剿杀十八芝这种大战,官府还专门排了戏在各处城镇表演,不过我觉得先生改的段子别有风味,就算新瓶装旧酒,也应当会有不俗的表现。最近几日我特地问过店里的常客,都说先生你说的书听着有意思,只要出新故事保准还过来守着听。我看你对哪段感兴趣,就查哪段的资料好了!”

刘尚的心思本来就不在说书上,搞这行当也仅仅只是为了有一个安全的身份掩饰,并没有心思去慢慢钻研海汉的对外战史,不过今天难得有机会来这市立图书馆一趟,他也想借此摸清这个机构的运作方式。刘尚当下便指着目录道:“在下来海汉之前,曾听说过钱大帅率军在福建南日岛击败海盗十八芝和红毛人联军一战十分精彩,不如便借阅这一战的相关资料来看看?”

姜翰应道:“此战虽已是四年之前的战事,但当年消息传回国内,却是令民心大振。当初国内对出兵福建争议颇多,据说执委会的首长们也是意见不一,但此战之后便再无异议,之后进军台湾,北上浙江、山东,可以说都是此战打下的基础。刘先生挑中了这一战,的确是慧眼识珠啊!”

当下姜翰便领着刘尚,去到馆内深处的借阅处,向工作人员报上了需要查看的战事记录。不多时工作人员便取来了三份相关资料,一份是当时记录了战事全过程的时报特刊《海汉时报·南日岛战役纪实》,这份特刊创下当年的时报发行纪录,当时报社加印了三次才满足市场需求;一份是由三亚大学客座教授,原大明儋州知州严明君撰写的《血战南日岛》,此文已被收录到了海汉高级学堂必修课本之中;还有一份是现任文化教育部部长宁崎亲自创作的《1631福建海战始末》一文,当时宁崎便是出使福建的带队官员,亲历了当年五月至七月间在福建海峡爆发的战事,而他所撰写这篇文章便是返回三亚后在执委会上作报告时所用的文稿,后来也曾在官方媒体上刊载过。

这三篇稿件各有特色,第一篇是时效性的文章,出使福建的舰队返回三亚的第二天便发行了这期特刊,让这一场战争的宣传得以在最佳的时机展开,也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第二篇由前大明官员严明君所写的文章是歌赋体裁,对战事的描述相对抽象,文学性更为突出,所以被选入了课本之中。而第三篇由亲历者之一宁崎所写的文章更有临场感,细节方面也更为详尽,不过因为这份文稿原本是内部参考资料,所以文中有大量涉及军事情报的具体数字都被删节处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