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关于海汉对大明皇家子弟的任用和宣传,刘尚因为职务原因,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要比常振国更多,对于海汉高层的意图也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他给予常振国的指点,便是加大对朱子安身份背景和投效海汉过程的宣传力度,突出“海汉替代大明是大势所趋”这个主题,通过《半岛时报》让更多的朝鲜人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刘尚还特别指出,这次使团访朝是近两年中最为重要的对朝外交活动,在此期间有多项要与朝方协商的合作内容,而朱子安很可能会成为影响朝方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对这项工作保持足够的重视。

常振国得到指点之后也是如获至宝,召集了手下的笔杆子们开会研究,力求要在使团访朝期间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

虽说常振国自己能力平平,不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一番合计,也是拿出了几项比较可行的宣传措施。

《半岛时报》有专门用于报道海汉新闻的版面,常振国便对这个版面的内容进行调整,先全力报道有关东海大区组织科举考试的情况。

有关东海大区举办的乡试,可以用于报道的素材很多,当然已经得到指示的报社把火力集中到了朱子安身上,以“大明皇室子弟为何隐姓埋名参加海汉科举”为题,写了一篇颇为详细的报道,将朱子安塑造成一个审时度势,心怀天下的年轻才子,主动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以参加海汉科举这种方式来消除两国间的隔阂。

这期时报发行的时候,杭州那边才刚刚张榜公布乡试成绩,距离使团从杭州出发还尚有数日。

当然了,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篇,常振国的计划是要作一个系列的连续报道,以维持相关话题的热度。在接下来的一期时报上,针对朱子安的报道也在继续跟进,详细描述了这位皇室子弟在此次科举中一举夺魁,因而由此才暴露了真实身份。

文章的末尾,时报特地留下了悬念,像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前朝贵族,却不声不响地偷偷跑来参加海汉举办的科举考试,而且还高中头名,那么接下来海汉会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像朱子安这样身份特殊的人才,东海大区敢收吗?

这系列报道的第二期发行之后,有关朱子安的话题已经在汉城本地的上层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宣传效果也开始初步显现出来。对朱子安是否能够争取到海汉的任用,对此持正反两种观点的人都不在少数,相关的讨论也很快自上而下,成为了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而此时朱子安还在舟山,进行使团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自己已经在汉城出名的情况毫不知情。

系列报道的第三期发行时,使团已经从舟山出发,正在前往济州岛的途中。这次的报道继续跟进朱子安的情况,称他已经被东海大区录取为候选官员,并且特许他加入即将访朝的海汉使团。

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天之后,之前只存在于报道中的这位大明皇室子弟就将出现在汉城,而一直怀疑此事是否属实的声音也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讨论海汉这个特殊任命背后的用意。

无需时报再作详细论述,明眼人其实已经能够察觉到海汉的用意了。一些坚持鼓吹以大明为尊的人士,这个时候已陷入尴尬境地,朱子安投效海汉无疑象征着大明权威地位的崩塌,真正天命所归的似乎也不再是朝鲜过去二百年间的宗主国,海汉更有资格成为天下共主。

不过这只是少数人的关注点,民间的讨论更偏向于看热闹的态度,有地下赌坊甚至开了档,让赌客下注朝廷是否会为这位朱氏子弟安排特别的迎接仪式。毕竟按照老传统,即便只是大明派来的使臣,那也要被尊称为“天使”,意为天子使臣,如今正主来了朝鲜,那还不得好好表示表示?

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朝鲜早就放弃大明,奉海汉为主,无需再返身去捧大明的场。更何况此人是投效海汉作了臣子,如果给他超规格的待遇,那要如何面对同来的海汉使团?

不管民间的看法如何,半岛时报的系列报道的确是成功引起了朝鲜朝野对朱子安的关注,热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常振国的期望值。

而半岛时报对朱子安的报道当然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海汉使团和联合舰队抵达汉城,最新一期的时报即将付印,在此之前常振国还得再最后审一遍已经完成排版的样稿,看看是否还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来到了系列报道的第四期,应该如何延续话题热度,让民众继续关注朱子安的事迹,对时报的编辑们来说已经算是轻车熟路,这一期的笔墨重点便是朱子安在使团中的表现。

虽然编辑们写下这篇报道的时候还没机会与朱子安有一个正式的会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挥想象,为朱子安打造一个适合宣传的人设。

这样的做法也是来自常振国的授意,正如系列报道的前三期一样,编辑的写作素材仅仅只有电报上字数有限的信息,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由他们自行演绎出来。要让朱子安的言行完全属实是不太可能了,只能根据宣传需要来塑造他的形象了。

不过在昨天由符力举办的晚宴上,常振国总算是与这位朱氏子弟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他认为之前的稿子还有一些细节可以稍稍丰富一下,让时报文章中的朱子安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把这一期的标题再改动一下,之前的标题起得太平淡了一些。还有关于两国会谈的内容,要强调一下朝鲜官员对朱子安才华的赏识和敬佩。”

常振国看完样稿之后,将执笔的编辑叫进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再作些修改。等这篇文章趁热出炉,相信本地舆论对朱子安的关注也会达到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