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提出对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国策对晋国有利吗?
或者说,晋国历代先君有没有想过对周王室取而代之?
别问,问就是任何一名诸侯都有想过取周天子而代之,只是多数诸侯清楚跟白日做梦要差不多。
第一个向周王室吹响冲锋号角的国家不是别个,正是获得周王室相助甚多的郑国啊。
到了郑国各种上蹿下跳的阶段,其实周王室的威严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撑着一张虎皮而已。
自从周桓王在“繻葛之战”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伤,并且在祝聃死后被厚葬,周天子就真的没有多少威严了。
其后,不管是哪个诸侯国争夺话语权,无一例外都是奔着分周天子的权柄而去。
即便是世代与周王室联姻的齐国,他们在齐桓公称霸那一个阶段,以为齐国不想取周王室而代之吗?
看看当时齐国成功称霸之后的种种举措,换作齐桓公晚死一些,亦或是管夷吾没有拦住,诸侯朝拜的唯一对象该是变成齐国了。
所以啊,孔夫子感谢的人是管夷吾,并不是因为鲁国与齐国变成死敌,才让孔夫子敌视齐桓公,不承认是齐桓公的功劳。
楚国争夺的一直都不是霸主地位,他们要得是将诸侯打服,使得天下更换一名共主。
以为晋国为什么要对上楚国?说是为了守护姬周的秩序,敞开来讲就是为了话语权。
而晋国起初并不是多么强横,多少认为单独靠晋国打不赢楚国,只能是扯周天子的大旗,拉上其余的诸侯。这个也是齐国历来看不起晋国的原因,哪怕后面齐国打不赢晋国,齐国也从未真正对晋国服气过。
那真的不是齐人死不服气,他们自强才成为霸主,可不是依靠外力。
晋国崛起之前或之后,甭管是“假道灭虢”和“泛舟之役”的背信弃义,亦或是第一次“弭兵会盟”的发生,确确实实也有很多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
因为晋国有太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晋国也算是给世人开了一个坏头。
什么坏头?就是:谁的拳头大,谁的话就有道理。
什么情况?情况就是因为晋国能打,可以打得其他国家有理说不清。
有了晋国的所作所为,后面不管是国家或是个人,追求的不再是道理本身,变成谁强谁就具备讲道理的话语权了。
当然了,晋国没有坏到流脓的程度。
最为起码的事情是,等晋国称霸之后,真的在干维护宗周秩序的事情。比如晋国一直约束列国不得兼并,哪位诸侯不干人事也会遭到惩戒。
要是单纯来论事迹,晋国也真的扛旗在与楚国拼命,不使楚国之君取代了周天子。
扭扭捏捏,要做不做,怎么让齐国对晋国心服口服?
然后,晋国成功称霸,不也要求诸侯向己方进贡了吗?到了这一个步骤,其实是齐国想做而没有来得及的事情了。
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人会发现,等着晋国要求列国进贡,齐国就变得消停了一些,后面晋国拒绝给周天子进贡礼器,更是让齐国完全噤声。
齐国为什么噤声?一方面是他们真的打不过晋国,再来就是等着晋国迫不及待找死了。
因为到了不向周天子敬献礼器这一步,但凡外面没有看上去能够威胁到晋国的国家,该是晋国君臣一步接着一步来,自认为会顺理成章的取代周王室了。
霸主召开会盟并不是单纯为了彰显威风。
齐国和晋国,或许加上楚国,屡次召开会盟有消耗列国国力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让诸侯习惯服从,等诸侯习惯了服从之后,取代周王室自然也就会少了很多的波折。
所以了,楼令明知道在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选择“虎牢”召开会盟会劳师动众,仍然站出来对晋君周表示支持。
这一次会盟很顺利,尤其是楚君招亲自到场且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显得对晋国更加有利。
只是吧?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显得非常复杂。
楚国真不是单纯在示弱,他们错误预判了形势,以为晋国会见好就收。
自认为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楚国君臣,他们回去之后必然一改温和,马上就会对晋国表现出强硬的那一面。
为什么?因为释放的善意没有得到回应,所以楚君招不想死于非命,只能是从鸽派转为鹰派。
千万不要忘记一点,晋国可是占领了“方城”之外的楚国土地,无法使用谈判的手段拿回去,使用武力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近现代流传着一句话:软弱之人注定无法当沙皇。
而沙俄的软弱可不是单指对外,对内是一样的。
楚国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俄,软弱的人无法坐到君位之上,不是对外要有战绩,一定要能够镇住国内的贵族。
继位的楚君招显然没有实力镇住国内贵族,并且他执政第一步是避战。
尽管楚国贵族没有听从楚君招的命令,导致再一次惨败在晋军手中,显示出楚君招的正确。
可是,有时候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相反会极其招人恨。
也就楚君招是一国之君,换作事先断言会败的人不是国君身份,楚军战败的那一刻就要死了。
楚君招显示出了先见之明,获得了一次执行国策的机会,前去“虎牢”等着晋国示好,可是晋国并没有接受好意。
事情出现那样的进展,再是知道不能打的楚君招接下来明知道打不赢,也只剩下动武一条路可选。
楼令猜测明年楚国一定会尝试收复失地,并且楚国是举全国之兵而来。
“难办了啊!”楼令不是其它难办,主要是郤锜死在出征期间,郤氏一定会找鲁国麻烦。
复仇吗?是也不是。
郤锜的死因不是他杀。
可是,郤锜死在了鲁国。
哪怕是鲁国无罪,只要郤锜在征讨鲁国期间死亡,一定会让郤氏迁怒于鲁国。
郤氏一定会出兵征讨鲁国,无论谁都阻止不了。
而下一次征讨鲁国,不再会是国战形式,乃是郤氏发动家族私战,更使得其他人没有办法进行阻止。
什么以大局为重之类,说出来会让郤氏当成仇人,没人有那个胆量在这个时候招惹郤氏,招惹到了一定要被迁怒。
那个“没人”包括了楼令,连他都没有那个胆量,更不想进行丝毫的试探。
何必呢?对不对。
楼令什么毛病,要为了鲁国伤害跟郤氏的良好关系,乃至于搞得反目成仇。
众多的思量不能楼令自己背负,他在回国的路上给晋君周讲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今年或明年楚国会主动挑起战事。
“上军将的意思是?”晋君周明知故问。
楼令说道:“楚国的内乱停了,只是矛盾并没有被解决。他们想要夺回失地,能不能夺回失地,关乎到楚新君有多少威严。”
楚国有“一鸣惊人”的典故。
楼令是万般不相信楚君招真的是一个软弱的君主,所表现出来对晋国的示弱或善意,不过是楚国连续大败之下的应对。
讲道理,晋国无论是不是奔着当霸主而去,一定都是该乘胜追击,哪怕无法一次灭掉楚国,持续进行削弱也是极好。
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晋国迫切需要先灭掉郑国,使得晋国实际管理的土地离楚国更近一些。
当然了,灭掉了郑国之后,让郑地恢复生产,用郑地的出产来作为战争物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从灭掉郑国,再让郑地恢复生产,怎么都要几个年头的时间吧?这样子一来,先行稳住楚国也就显得极其有必要。
直接说就是接下来晋国与楚国会进行赛跑,关键地方在于晋国先灭掉郑国且让当地恢复生产快,还是楚国解决内乱又有余力对外快。
“君上,我们占领楚地,打算用多少代价来守?”楼领先问这个问题。
晋君周哪能不知道楚地难守呢?那毕竟是楚地,哪怕晋国吃下了郑国西部和南部,一样算是鞭长莫及的范围。
才吃下那两块地盘的晋国,起码要三年的时间才算是真正统治。
那三年的时间,也是受封家族恢复当地生产的时间。
之前,晋国的君臣商量休养生息,其实就是将统治新得土地给算了进去。
晋君周沉默了一小会,说道:“寡人没有记错的话,上军将之前就反对占领。”
当时确实是这样的。
楼令认为掠夺当地的人口和资源就好,不去对城池和土地实施占领。
要命的情况是包括郤锜在内的高层,眼见着将城池和土地拿到手,有了割取郑国疆域的例子在前,不想将到手的城池和土地放弃掉。
那个时候楼令一人对上全部人,明知道自己提的意见才是最为正确,并未选择坚持己见。
楼令只是上军将,前面还有中军佐、中军将和国君,下面还有那么多卿大夫与其他同僚,再是正确也不想沦为孤家寡人再陷入众矢之的啊。
肯定还有其它的因素,比如坐在中军将位置的人是郤锜,一旦楚国玩命反扑的话,不是还有郤锜仗着郤氏的强大,愿意逼迫其他人一同承担来自楚国的反扑嘛。
郤锜已经不止一次用行动证明“有事真上”的担当,自然会让楼令不至于怀疑什么。
那一会的楼令哪里想得到郤锜会死于征讨鲁国期间呢?
现在郤锜一死,不该占领楚地变成了一件麻烦,还是留给继任中军将无比大的麻烦。
“我们……”楼令本来是想问晋君周适不适合在这当口跟楚国血战,只讲出两个字停顿下来,转为说道:“郤氏必然再次讨伐鲁国,臣并未想要阻止。”
晋君周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没有说出来。他哪里不懂这是楼令在劝自己也不要阻止呢。
阻止郤氏复仇?那将招惹郤至的怒火。
由晋君周去劝?
没见楼令都不劝吗?
“上军将可是有什么打算?”晋君周问道。
楼令也不瞒着,说道:“届时,臣会使小白统率一个军团一同征讨鲁国。”
晋君周呼吸一顿,再一次话到嘴边咽了回去。
刚才楼令不是说楚国会出兵收复失地,怎么楼氏还要出动一个私军跟着郤氏打家族私战?晋君周想问的就是这个。
“臣之所那样,一来是成全与中军将的情谊。再来……”楼令已经看到晋君周两次欲言又止,索性一些话题借机会讲清楚:“再来便是想看看荀氏、范氏、邯郸氏是否面临国战会避战。”
那不是郤氏和楼氏要去打鲁国了吗?
楚国要是出兵尝试收复失地,没有大举用兵的其他卿位家族,他们能不能挑起国战的大梁呢?
“君上且回忆一下,近些年来是不是郤氏与我家冲锋在前。”楼令先提这一点,再说道:“其余家族无一不像被迫参与。”
事情是那样吗?晋君周颔首,表示对楼令这个说法的认同。
“如无意外,臣该是中军将了。”楼令这不是在逼宫,敞开了往下说:“臣想要晋室取周室代之,君上亦是认同。但不知道其他家族认不认同呢?”
称霸的版本已经落后,轮到全新版本上线。
到了晋国取代周王室的最佳时机,不玩新版本必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的结局。
事实也是那样,晋国已经是霸主,既定目标达成,没有新目标的情况下,内部不斗争还玩什么?
真要是没有一个新的远大目标,首先各个卿位家族就要将目光转移到对方身上。
各个卿位家族本来就在利益上有互相的矛盾,不用再添加新仇,一颗火星就会燃起大火。
那么,轮到楼令担任中军将要玩全新版本,确确实实是试探其他家族成色的时候了。
“寡人理解,将与楼卿同行。”晋君周表态。
其实,现在是活人都要感谢死人。
先前是鲁国吸引了郤锜的注意力,等郤锜收拾完了鲁国,目光转回国内之后,真的不知道谁会倒霉。
结果……,郤锜死在征讨鲁国期间,新的格局必然形成。
不知道中行偃是听进去了楼令的警告,亦或是没有找到方向,近期安静又低调得很。
归途再一次经过周王室的地盘,半路上遭到毛公共的拦路,晋国君臣以国家痛失中军将为由,拒绝跟毛公共进行交际。
遭到拒绝的毛公共听说郤锜离世,没有任何纠缠,反而是急赶回“洛邑”去了。
这一次,晋国君臣走得很急,从“虎牢”到“新田”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回到“新田”的晋国君臣,他们什么事都没有干,等着郤锜的遗体被带回。
表面上看去很平静。
那是因为谁都不敢妄动。
私底下?一个个得知郤锜过世的家族,一天不知道要开几次会,探讨怎么来面对接下来的时局。
他们需要探讨的事情很多,包括要是郤至非当中军将不可要怎么办,一旦楼令上任中军将又怎么来应对。
当然了,不能排除有卿大夫想要争夺中军将位置这一件事情,只是谁又都清楚概率极小。
现在只是郤锜过世,不是郤氏或楼氏在哪一个战场损失惨重。
要是郤氏和楼氏损失惨重还有人敢动手。
郤氏宗主离世,郤氏和楼氏实力并未受损。
那一种情况之下,谁敢轻举妄动?
有哪个不开眼的家伙敢于搞事,势必要迎接郤氏和楼氏的雷霆一击。
“让小白和武一块回来。那一边……,暂时交给楼冰。”楼令回到家的第一时间,派人去了秦地。
为什么不是得知郤锜过世的消息,楼令立刻派人去召回楼小白呢?
另外,为什么要连楼武一块召回?
虽然是处在礼半崩不崩的时代,但是相关流程仍在执行。
死的是楼小白的岳丈,表现得太急既不符合礼仪流程,也显得过于急迫,让人诟病的同时,很难不会使人多想。
急什么,那么急?
说!
到底是不是不怀好意啊!?
连楼武一块召回,主要是楼令清楚权力不能轻易移交。
在楼武没有得到分封之前,他接手军队指挥权没有关系。
等楼武成了小宗之主,有了一次接管军权的例子,以后想干什么歹事,会因为有相关的前例,被拿来当作借口,使得其余人心生迟疑。
军权这种玩意,谁敢不当一回事,要么自己遭到反噬,不然就是遗祸子孙。
楼令除了召唤楼小白与楼武之外,没有再特别召唤谁。
娇姬?她来做什么?在郤锜出殡的当天都不用到场。
其余人?楼小白娶了福姬,并不代表楼氏的其余人就跟郤氏成了亲戚,硬要说只是以楼小白为核心的沾亲带故而已。
楼令?他参加郤锜的丧礼用的是同僚和亲戚的双重身份,可不是只用同僚或亲家的一层身份。
类似的辨别到被西化之后都还算得清楚,在春秋时代就更要慎重对待了。
在参加会盟的君臣回到“新田”的一个半月之后,来回奔波的郤杨跟郤至先去了鲁国,随后带着郤锜的遗体返国。
遗体并不是运来“新田”,没有这样的道理。
郤杨先将郤锜的遗体送回自家的“都”,随后亲自到“新田”举哀。
到了举哀这一个步骤,等于说才向世人正式公布郤锜的死讯。
随后便是郤氏广派人手,向各处有所牵连的人发出讣告。这可不是邀请谁参加郤锜的丧礼。
实际上,丧礼从不邀请,但凡是通知到位,要不要参加丧礼由得知的人自己选。
人在“新田”的众人并没有立刻赶往“郤”地,他们会等郤杨回去,可能是再等上三五天,随后才会前往。
话说,郤氏的“都”在哪?它在汾水的下游,非常靠近“新田”东北方向的位置。
而“郤”本来只是一座小城,慢慢得到扩展变成现如今拥有将近两万人口的大城。
在春秋或是现代,其实找不到一个叫“郤”的城池,因为它在字面上写成了“郜”字。
一同在“新田”的众人,他们并不会同行前往“郤”地。
每一个要去参加丧礼的人,同行者只会是亲族,不会是朋友或什么不相干的人。
讲道理的话,晋君周作为一国之君,不会前去臣子的封地参加丧礼,至多就是在“新田”遥遥致哀而已。
所以了,晋君周没有坏规矩。
事实上,真要是晋君周特地跑去“郤”城参加郤锜的丧礼?那就跟公开大喊郤氏是乱臣贼子没有任何的区别。
楼氏一行人抵达“郤”城。
楼小白跟福姬去了郤氏的家宅。
楼令等其他人下榻在其它的场所。
而楼令只带了楼小白这个儿子过来,其余子嗣一概没带。
在楼令抵达的当夜,一身缟素的郤至悄悄来了。
“我要继续讨伐鲁国。”郤至看到楼令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楼令先点头,再问道:“什么时候?”
晋国在晋襄公之后,没有举哀不战的规矩,出征期间大不了就是举起一面黑旗。
而举起黑旗,表示的就是进行复仇之战。
郤至事先就知道楼令不会阻止,说道:“等兄长下葬,立刻起兵。”
楼令简单回应一个字:“好。”
什么中军将职位之类的话题,两人那是一个字都没有提起。
他们聊的事情是郤锜在世时期的种种往事,好的坏的都聊,该笑就笑,该骂就骂。
聊着聊着,郤至却是突然哭了,不是出声嚎哭,是一种无声的哽咽。
人要是真的悲伤到了极致,哭真的是哭不出声音,泪腺张开狂涌,脸也会扭曲到下巴不断颤抖。
楼令没有陪着掉眼泪,安静坐着看郤至尽情哭泣。
“我在小辈面前那是真的不敢哭,嚎一声都不敢。”郤至的情绪稳定了一些才说道。
顾及面子?当然不是。
仅仅是因为郤至没有出征鲁国,心中有了疙瘩。
那么照顾自己的兄长,人生的最后阶段没有陪伴?这个心结会伴随到郤至死去的那一刻。
“届时让小白一同出征吧。”楼令反而说起了再次征讨鲁国的事情。
郤至的回应像楼令刚才那般简单:“好。”
鲁国做错了什么?
要没有鲁国搞幺蛾子,郤锜就不会出征。
而下一次出征,郤至可不是要用国战的名义,打得就是一场家族私战。
楼令不止会让楼小白随军,还会派出至少一个满编军团。
郤至听楼令说楼氏会出动一个满编军团,第一时间杀气腾腾地问道:“谁要惹事?”
楼令摇头说道:“进行必要的震慑。”
郤至不改杀气腾腾的模样,看眼睛也像是在进行思考,有种想让谁死就让谁死的莽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