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政禹的授意下,仙辅区区长张保东铆足了劲,要求每个村都要成立村办企业,搞实业公司。农民按照土地亩数的多少划分股份比例,通过和中粮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引进现代化的种植方式。
张政禹对仙辅区主动创新思路表示赞许,但同时也指出,不能把经济活动搞成强制摊派,一定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实施相关政策。
而中粮集团也不愧是央企实力,第一期投资8000万元很快就迅速到位,包括一座农产品精加工厂,8000亩以上的喷淋灌溉埋管。建成之后,仙辅区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实现在区内完成收割、翻晒、脱粒、装袋,直接变成成品拉出去销售,实现了完整的一条龙服务。
仙辅区的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之后,各区县也快速跟进,对接多个农业公司到齐州进行考察。由于齐州有全省第一农业产粮区的名头在,对接项目几乎没有困难,各区县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在经过市政府集中研究之后,张政禹又提出了农业发展三个“相得益彰”。
一是粮食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的种植比例要相得益彰。不能因为追求经济而放弃粮食安全,也不能完全放弃经济类作物。要以科学的比例安排种植。
二是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的需求之间要相得益彰。农产品研发方向应该符合消费市场的需求,质量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是农业产业和工业的结合要相得益彰。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划分已经不是一刀切,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要将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
闲暇之余,张政禹和常务副市长宁远清打赌。
“张市长,我看今年这个势头,全年农业产值增加15%-18%应该是没有问题,以前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精加工的钱都让外地赚去了,但是现在这部分利润都留在当地了。”宁远清道。
张政禹笑道:“我的目标是增加20%-25%。”
“我看悬。”宁远清道。
张政禹这就安排了任务:“宁市长,这几天你抽时间,去省农科院、省农大去拜访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在咱们这弄个食品研发工作站。”
这下轮到宁远清摸不着头脑了:“农科院还管这个?他们不是搞农业研究,育种什么的吗?”
张政禹笑而不语。
即便是体制内的领导,对有些部门的职能也不一定了解透彻。就拿农科院来说,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个农业科研单位,但是却不知道农科院在食品产品的开发上也是很有建树的。
像声名在外的盐水鸭、螺蛳粉等等知名产品,都是农科院研发生产。这也是农科院创收的方式之一。
原材料在哪,加工厂就地建在哪,这是张政禹的思路原则,这样逐步形成原料、加工、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整个农业的产业结构就健全了起来。
而且齐州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作为产粮大市,决定了它不可能走临水特色农业的路子。因此张政禹定下的方针是,搞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在商品端做文章。
周四,宁远清坐飞机直奔湖城。
张政禹也给下了硬指标,去了多喝酒,多上菜,把那些专家教授陪好了,只要他们能答应来建食品厂,花些钱在酒菜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宁远清也是“酒”经考验的老将了,不负所托的完成了任务,一桌十来个专家,最终被宁远清喝翻了四个。
没两天,省农大和农科院就接受了齐州的邀请,到齐州考察农业发展和农业食品产业。
张政禹对这次考察非常重视,提出不要回避短板,不要遮掩问题,但也要充分突出优势,力争一击即中,把项目拿下来。
为确保工作效果,张政禹决定亲自接待农科院领导一行。
周五,省农科院副院长胡怀芸、省农大食品学院副院长陆任率考察团到齐州考察。
按照考察团级别来说,齐州这边本来应该派出一位副市长,级别为副厅级与考察团接洽,但是为了显出重视,张政禹带常务副市长宁远清、市政府秘书长周友怀,以及市农业局、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在机场等候,规格不可谓不高。
张政禹和考察团成员一一握手致谢:“胡院长,陆院长,现在齐州的农业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你们的到来可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们更有信心了。”
胡怀芸笑道:“张市长,虽然咱们初次见面,但是您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啊。当年临水县的生态农业建设,至今还是咱们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陆院长是知道的,现在农大的学生上课,都要学您这个案例呢!”
一行人边走边聊。出了机场,两辆考斯特已经在机场门口等候,直奔仙辅区而去。
“仙辅区是我们市辖区中农业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区,耕地面积达35万亩。粮食类作物以水稻、玉米、番薯为主。经济类作物有油菜、甘蔗等……”
窗外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苗已经在水田中栽种完毕,在另一侧的旱田中,几个工人正在田间铺设灌溉管网。
“农业现代化现在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方向,从年初我们和中粮集团合作之后,目前全区五分之一的耕地已经完成了农业现代化改造,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部分改造成果。预计这些土地将增收15%-20%左右。”市农业局局长黄平介绍道。
“当然,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在农产品——商品的加工环节上,还很薄弱。目前我们对外出售的,还是比较粗加工的农业产品,没有直接形成商品面向市场。这也是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来指导的主要原因,我们迫切需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