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签署了臭名昭着的《慕尼黑协定》,根据这份协议,英、法两国做出决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移交德国。

当德国通过这份协议试探出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的态度后,希特勒的心中再无和英法两国双线作战的顾虑,这份协议签署后,德国正式拉开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序幕。

二战以后,我们再提到这份协议时,只会觉得英法两国短视,他们一心总想着坑苏联,最后却落得个害人终害己的结局。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们翻开史书的时候,会发现历史上并不少见,在我国战国时期的时候,战国七雄之间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战国策》中赫赫有名的“宜阳之战”。

一、战国版“苏台德事件”:秦国攻占韩国宜阳,山东五国大行绥靖政策,拉开战国版世界大战序幕;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招来左丞相甘茂,颇为感慨地对他说道:“我的心中一直梦想乘坐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驶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的风景,若能如此,寡人即便死去了也能心满意足了。”

三川之地在当时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泾河、渭河和洛河流域,也就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即古人观念中的中原地区。秦武王说出这番野心十足的话,他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我要染指天下,取代周天子!

甘茂自然听懂了秦武王的弦外之音,他在为秦武王的野心所震惊的同时,也深深明白秦武王跟他掏心窝子讲这些话的目的显然是希望他能帮自己达成梦想。

所以,甘茂知道,当领导跟自己倾诉烦恼的时候,自己最优的回答就是给出帮领导解决烦恼的办法。

他的前辈张仪曾经说过:“要实现霸业,应先假意和魏、楚两国亲近,‘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张仪认为,秦国实现霸业的关键是夺取三川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要想夺取三川之地就必须先打韩国,韩国既是东西周的屏障,也是山东六国遏制秦国东进的关键,如果秦国不能先攻下韩国的话,就会陷入左右受敌的僵局。唯有联合魏、楚牵制住韩国,秦国才有机会攻破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威逼周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当初张仪的建议并未被采纳,但甘茂知道,要想拿下三川之地,就必须先解决韩国的威胁,于是,甘茂就告诉秦武王:“要完成您这个梦想,我需要向寿陪我先到魏国去,同魏国相谈共同攻打韩国的事宜。”

从起源上来讲,韩赵魏三家都是瓜分了晋国这块蛋糕后,分裂出来的诸侯国,按照常理来说,它们三家的关系在一致对外这方面本因更加紧密。但因为利益纠纷的缘故,韩赵魏三国之间的关系却显得相当复杂,它们在面对共同的外敌时,时而会联手对敌,时而又会和敌人联合起来攻打曾经的队友。

这种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现象,充分体现出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秦国和魏国在应城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会议,而本次会议的主题正是:秦魏联合攻韩。

一旦秦魏两国能够达成同盟,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秦国和韩、魏两国双线作战的麻烦局面,另一方面就是秦国可以借助魏国的力量从后方牵制韩国兵力,让秦国能够攻下宜阳,顺利完成秦武王问鼎中原的野心。

甘茂为了促成这次结盟,他给了魏国无法拒绝的好处:共享伐韩的战利品,即分配给魏国一些秦军攻占的领地、掠夺的战利品。

甘茂在游说了魏国之后,并未就此停止的脚步,他还要去游说赵国在秦韩交战时看戏不要援助韩国,力求让伐韩的成功几率达到最大化。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甘茂为了能够伐韩成功,他起码拉拢到了楚国、魏国和赵国的支持,而当时剩下的燕国、齐国两国,其中燕昭王新君即位正忙着恢复子之之乱破坏的秩序,无暇顾及秦韩之战。

换言之,至此,战国七雄中韩国当时能依靠的仅仅只剩下齐国了。在甘茂看来,事情到了这一步,基本已经稳了,即便有齐国这个变数,秦国的盟友也可以帮助秦国抵消齐国的威胁。

对于甘茂而言,秦伐韩国,最大的阻力反倒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秦国内部:当时秦国右相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国人,他会百般阻扰甘茂攻打韩国一事。

这时,甘茂准备的搭档向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向寿是秦宣太后芈八子的亲戚,有他在,甘茂相信他会帮助自己挡住一部分来自樗里疾的压力。

为了让向寿更加积极一点,甘茂还给了他一剂猛药:“事成之后,功劳全部归您。”

从表面上来看,甘茂的准备工作已经相当完备了,可甘茂还是觉得不靠谱,他又向秦武王讨了一个约定:我领兵在外的时候,不论发生了什么情况,大王都要无条件支持我,不能因为别人的反对就猜疑我的行为。

等到秦武王再三保证之后,宜阳之战终于是打响了。

二、从地缘政治来看,宜阳是韩国阻止秦国东进之路的重要阻碍,一旦秦国打下宜阳,韩国的防线将被秦国一分为三,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这里是韩国的军事、经济重镇,也是韩国抵御秦国东进的西部屏障。

韩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行列,宜阳这座城市功不可没。

秦国将东进的开门之战选在宜阳,其目的不言而喻,秦武王不光是想到周朝的都城走一遭,他还想打破山东六国对秦国的封锁,加入逐鹿中原的行列。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即便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甘茂想要打下宜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宜阳城防坚固、士兵也尽是精锐之师,并不畏惧和秦国打防守战;其次是宜阳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地形,这对于秦军长途运输和作战都极为不利。

一不小心的话,秦军还有翻车的可能性。

最初的时候,宜阳城也无愧其威名,硬是让甘茂五个月都没打下来,原本信心满满的秦武王都开始催甘茂退军了,可见连秦国内部对于甘茂能打下宜阳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在秦韩两国陷入僵持阶段的时候,天气又开始降温,仿佛一切都在朝着对秦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韩国这边在面对秦国猛烈的攻势时,自然也不会坐着等秦国退兵,在齐国担任相国的韩国公子昧,就说服了齐宣王出兵援助韩国。

先前与秦国有过约定的诸侯国,在看到齐国出兵之后,也纷纷出手拦截齐国的军队,其中赵国在齐国许诺给一座城的情况下拒绝齐军通行,而魏国更是直接和齐军交火,拖住了齐国的援军。

眼看齐国的援军来不到了,而韩国的军队又被秦国和魏国拖住了,韩国的谋士给韩相出了个计谋:割让菌、离石、祁等地给赵国,借助赵国的力量牵制魏国,然后再割让成阳之地给齐国,由齐国出面拖住楚国。

奈何韩国想着自己大出血,先解决秦国围城的威胁,它却没想到,赵国压根不愿意为了几座城出兵牵制魏国,显然,秦国给出的筹码要远大于韩国。

更让韩国没想到的是,与韩国命运息息相关,秦武王真正想攻打的目标周王室,在看到韩国陷入僵局的时候,想的却不是出兵援助韩国,而是如何从秦国和韩国都捞一笔好处。

周赧王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告诉楚将景翠:“你跟着秦国混,即便取胜也没法加官进爵,不如等秦国攻下宜阳后,背叛秦国与秦国作对,这样既可以趁秦国军队疲惫的时候捞到一定好处,也可以从韩国手里获取一定的宝物。”

周王室的短视和甘茂的准备充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秦国内部呼吁甘茂退兵的时候,甘茂抬出了和秦武王的约定,换来了秦武王的全力支持。

随着秦军援军的到来,胜利的天平倒向了秦国一方,公元前307年,甘茂率领的秦军斩首六万,成功拿下了宜阳,三十万韩军被彻底击溃,韩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韩国宜阳失守后,秦国又趁此机会拿下了武遂,兵指洛阳。

“宜阳之战”,是秦国打破山东六国的封锁,开始逐鹿中原的关键性一战,它可以看作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里程碑。而就是这样意义重大的一战,秦国遇到的阻碍却小得离谱,等到另外的战国六雄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早已在中原腹地站稳了脚步。

公元前307年八月,秦武王成功实现了他到周朝都城游玩的理想,只是他幻想的辉煌时刻还未到来,他就因为和别人比赛举鼎,被鼎砸伤当天就去世了。

三、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宜阳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秦国拿下宜阳,不仅可以削弱韩国的军事实力,还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秦武王虽然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果实,但他夺下宜阳这件事,带给秦国的影响力却并未因他去世而停止。

韩国将宜阳打造成军事重镇,并在附近驻扎了三十万大军,并不单单是因为宜阳易守难攻的地理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存在着一座资源非常丰富的铁矿——宜阳铁矿。

根据宜阳县人民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宜阳铁矿远景总储量3013.42万吨、煤炭资源估算储量在4亿吨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宜阳在战国时期成为韩国重要的军工装备产地,苏秦这样描述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此消彼长,秦国拿下宜阳铁矿后,既削弱了韩国的实力,又加强了自己的军备力量,可以说后来秦国在和六国作战的时候能够所向披靡,宜阳提供的军工装备和成都平原提供的粮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时使用的主流兵器还以青铜为主,秦军能比别的诸侯军队掌握更多的铁制兵器无疑可以在战场上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铁器的另一意义,就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帮助农户更好地克服困难,提高农业生产力。相较于原本的木制农具而言,以铁做成的农具会更加结实好用,原来需要几个人拿着木制农具合力开垦的硬土地,现在拿着铁制农具的农户一个人便可以完成了。

当多余的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时候,他们便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各个领域做出建树,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宜阳之战让秦国成功摆脱了山东六国的围堵,此后,秦国无论是以宜阳为跳板北攻燕赵、东抗魏齐,亦或者南拒强楚,都掌握了主动性!

秦军围攻邯郸,赵国向魏国发出求援信,魏王让晋鄙挂帅,率10万精兵出征,救援邯郸。但是,秦昭襄放下狠话,谁若敢救援赵国,下一个收拾对象就是他,秦军纷纷教他学会做人。

魏王害怕秦军,便下令晋鄙屯兵观望,在边境溜达,坐视邯郸被围而不顾。信陵君非常着急,他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更想救援自己的姐姐,便屡次建议魏王出兵邯郸,与秦军决战。

得不到魏王的回应,信陵君只好采纳侯嬴的建议,进行“窃符救赵”。信陵君让魏王的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击杀晋鄙,夺取魏军指挥权,然后出发救援邯郸,击败了秦军主力。殊不知,魏王才是赢家,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说魏王是赢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也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韩非子》中评价魏王,说他是“中兴之主”,证明魏王并非酒囊饭袋,他个人威望、能力不如弟弟信陵君,却也不差。所以,唇亡齿寒的道理,魏王自然知道。

那么,魏王为何不救邯郸呢?他有自己的打算,害怕秦军只是原因之一。况且,就算自己不救邯郸,秦军也一样会打魏国,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华阳之战,秦军斩杀魏军13万,也没给魏王面子。

害怕秦军,不是魏王观望的关键,魏王一大的“心病”,就是信陵君。如何让信陵君离开魏国,自己却能保留美名,这才是魏王最关心的。对魏王而言,信陵君的能量太大了,这不是好事。

信陵君能量有多大了?从如姬窃取兵符一事可以看出。兵符,国之重器,敢于窃取兵符,被处死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为何如姬愿意冒险呢?很简单,信陵君帮助如姬“圆梦”,将杀父仇人的首级送给她。

如姬,魏王的宠妾,类似于唐玄宗跟杨贵妃的关系。如姬有一个愿望,就是杀了仇人,告慰父亲。魏王宠爱如姬,也想帮她实现愿望,却做不到。魏王都搞不定,信陵君让“食客”出马,轻松搞定。

信陵君门下“食客”3000余人,各行各业都有朋友,人脉关系没得说。如此,魏王岂能不害怕信陵君呢?试想,若是信陵君想夺取王位,魏王又怎能阻止得了呢。幸运的是,信陵君不是李世民,他很尊敬兄长。

魏王了解自己的弟弟,信陵君重情重义,喜欢解救他人于危难之际。此时,姐姐在赵国遇到困难,他肯定会帮助,去救援自己的亲人。再则,魏王在信陵君身边安排有亲信,对信陵君试图“窃符救赵”一事,多少有所了解。

兵符,国之重器,魏王自然会藏起来,不轻易让他人得到。那么,如姬又是如何拿到兵符呢?《东周列国志》中,魏王临幸如姬后,身体困乏,很快就睡着了。就在这时,如姬拿到兵符,交到信陵君手中。

魏王真的睡着了吗?答案是否定,他知道如姬的行动,只是没揭穿而已。要知道,兵符很重要,如姬能轻易拿到,自然是魏王故意设局。再则,信陵君到晋鄙军营需要时间,期间魏王不可能不检查兵符。

信陵君得到兵符,魏王也知道,只是不能明说,看破不说破而已。信陵君带兵,是窃取兵符出战,魏王假装不知道,事后秦昭襄王若是来闹事,派兵攻打魏国,魏王也有理由应对。

再则,信陵君重情重义,他窃取兵符,自然不敢再回魏国,魏王实现了目的,还不用背上排挤弟弟的骂名。可以说,魏王才是“窃符救赵”的赢家,信陵君只能是半个赢家。

信陵君击败秦军,名震天下,却不能回到魏国。后来,信陵君回国,魏王不信任他,还解除他上将军职务,信陵君抑郁而终。所以,信陵君是半个赢家……

寒山寺这边,一大早,所有僧人整齐的排着队伍,准备给徐长卿送行!

了无痕、三无、悟心、道能、道勤等人,纷纷站在徐长卿对面,

“阿弥陀佛,徐长卿施主,在寒山寺这几日,款待不周,还望多多海涵啊!”

三无方丈眯着眼睛,今天这送行词,是他写的,所以遵照了无痕方丈的意思,也是由他送行。

“哈哈哈,三无方丈,小子可不敢当。”

“行了,各位,就此止步吧,我的那位朋友,就拜托给你们了!”

徐长卿口中的朋友,自然是山洪无疑,

“阿弥陀佛,徐长卿施主。空名今天有要事在身,所以无法出来替你送行,不过他有一句话,需要我替你带到。”

三无方丈看了眼徐长卿,若有所思的说道,

“三无方丈,请讲!”

这一刻,徐长卿如负释重,他也清楚,了无痕师祖为了破解他和三无方丈之间的恩怨,可谓是,付出太多……

“空名小僧让我告诉你,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与其唯唯诺诺,不如放开了手去做。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失败。”

三无方丈说完,徐长卿便明白,山洪师傅这句话的意义,其实山洪不也如此,心脏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活下来的信心!

“阿弥陀佛,小子多谢三无方丈指点,也谢谢空名大师的教诲!”

“各位大师们,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就此止步吧,后会有期!”

徐长卿拱手作揖,众僧“阿弥陀佛”,那声音,响彻整个寒山寺……

“阿弥陀佛,徐施主,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老衲祝你一路高升,切记不要瞻前顾后,那样,只会让你固步自封,无法成长!”

三无方丈看了眼徐长卿,此刻的眼神里,只有祝福,再无其他!

了无痕方丈看了眼二人,内心百感交集,错了并不可怕,就怕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啊……

徐长卿离开了,潇洒的来,潇洒的离开,没有一丝犹豫!

道能看着他离开的背影,他也知道,自己也即将离开,因为这一切,都是徐长卿在了无痕面前,替自己说过的那些话,

至于两个人说了什么,为何了无痕方丈会放任自己离开寒山寺,也只能等徐恨,办完手续以后,再问徐长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