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也许覃明这次,去总部,便是要将之前的自己,置身事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人回应了覃明,希望他三思而后行,也有人回复了覃明,让他量力而行,毕竟总部不是天香阁楼内部,差别太大,万一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此刻,发完信息的覃明,躺在车上,深呼吸一口气,一个一个翻开信息,看完之后,再一个一个的删除……

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没一会儿,便删除了几百条短信回复。

“唉,这群人,几乎都是在劝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

覃明摇了摇头,抓着方向盘,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天香阁楼,直奔总部而去。

京城发生的事情,全部因为于永发的死,直接掀起热潮!

一号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废物!这家伙口口声声答应过我,会调查清楚!会调查清楚!”

“怎么现在!说死了就死了?”

一号盯着俞杨成,有些无奈,像是在自问自答道,

俞杨成看了眼一号,有些怀疑的说道,

“首长,于永发死之前,可是和徐海见过面的,他的死,会不会是因为徐海?”

听到俞杨成的话,一号摇了摇头说道,

“不可能的,徐海不是那种人。”

“于永发这次,纵然是被抓进监狱,也是难逃一死,这一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一号叹了口气,看了眼俞杨成说道,

“锲子失踪,孔闲出事,无不例外,矛头全部指向他。”

“但是他一死,所有矛头又对准了孔家,恐怕这次,是个死局。”

其实一号比谁都清楚,于永发必死无疑,否则于永发也不会畏罪自杀,

至于他死了,将功抵过根本不存在,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一号也要彻底压住这件事。

“首长,孔闲出事,你查出来没有,是谁在背后捣鬼?”

俞杨成一直都是一号的人,至于之前,确实也是于永发上将身边的警卫员,可那又如何。

于永发并不知道,俞杨成和孤狼,是被一号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说难听点,就是想要压着于永发,防止他弄点大麻烦。

现在倒好,自己死了,麻烦事儿反而更多,谁又有多余的时间,去同情他的死?

一号很明白,别说是俞杨成和孤狼,恐怕就是锲子知道了于永发畏罪自杀,也会置之不理。

不是不讲情面,而是有些事,没人乐意去管,也没那个功夫去问。

“我没查这件事。因为孔闲出事的时候,锲子也刚好失踪,而且这件事,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选择去动手的。”

听到一号的话,俞杨成皱了皱眉头,说真的,于永发死还是没死,确实意义不大。

但是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可对于李长安、买邵白,包括南宫临这群富二代来讲,就是天大的事情!

南宫世家、李家、买家,以及其他周边家族,纷纷开会探讨,对于永发突然死亡的事情,展开一系列的提问与核实!

“李长安,对于于永发上将身死这件事,你怎么看?”

陈南墙居然因为于永发的死,也站了出来,不过可以猜的到,应该是陈龙象的意思。

“陈南墙,这不好说,我也听说,昨天于永发从天香阁楼出来后,就去了和平饭店……”

“还有人说,是徐海害了他,倒是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李长安摇了摇头,否定了好几个说法,

这次,仅仅是买邵白、李长安以及陈南墙,至于其他人,应该在其他地方讨论于永发的死。

而此刻的覃明,也已经抵达天香阁楼的总部,现在正在等待秘书的接待。

没一会儿,一位身穿职业便装的女性,带着成熟妩媚,朝着覃明这边走了过来,

“你好,我是沐雨燕,董事长的秘书!”

“你好,沐秘书,我是覃明,分布的经理。”

覃明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看了眼沐雨燕说道,

“嗯,请随我来,董事长已经等候多时!”

沐雨燕将等候多时,特意加重了几分,这让覃明心里,很不舒服。

明明是自己提前来的,怎么反而成了,是董事长等自己一样?

就冲着沐雨燕这句话,覃明的心里,就已经作出了重大的决定。

覃明跟着沐雨燕身后,一同前往了董事长的办公室,黄英雄在,黄佳瑶也在场。

作为黄英雄的女儿,黄佳瑶很想看看,老爸看重的年轻人,到底有多厉害。

“爸,你真打算,让那个覃明,当总部代理人?”

黄佳瑶并没有生气的意思,而是很好奇,论实力的话,覃明这个经理确实不够资格去当代理人。

而且手中的档案,有关覃明的种种不良方面的文件摘要,太多太多……

反正对于黄佳瑶来说,难以启齿的事情大过能力……

“怎么,你有异议?”

黄英雄笑了笑,看了眼黄佳瑶说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你是我女儿,你谈过多少男朋友,我都心知肚明,不过我不会介意,总不能因为你不想继续跟对方纠缠,我就偏偏要跟你唱反调吧?”

黄英雄笑了笑,刚准备继续说,却被敲门声打断,

“咚咚咚!”

“咚咚咚!”

“你好,董事长,覃明已经带到,人在外面,我先去忙我的事情了。”

沐雨燕作为黄英雄的秘书,有个最大的优点,恰恰是别人没有的。

很少进入办公室,去插手一些别的不需要的事情,而且沐雨燕懂得分寸,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沐秘书,别走,我来开门。”

门上安装了对话器,因此两个人的谈话,双方都能听得清楚。

沐雨燕有些迟疑,不过还是答应了下来。

“覃明,这次天香阁楼的事件,让你受委屈了,不好意思,这是我的疏忽。”

黄英雄是老狐狸,对于覃明这种初上岗的新人来讲,说几句好话,对方就能给自己卖命工作,已经是不在话下。

“对不起,黄董,我今天过来,是提交离职的。”

覃明说罢,从背包里拿出那张离职报告单,看了眼黄英雄,小心翼翼的伸出手,递了过去。

有一句话这样说:“优越感就像内衣,你可以有,但决不能到处秀给别人看。”

将优越深藏内心的人,坦荡从容,举手投足之间,自有风度。

相反,将优越显露在外的人,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是夸夸其谈,风度尽失。

因为,真正的高贵,是怀一颗平常心,善待他人;

真正的成熟,是不通过贬低旁人,来抬高自己;

真正的教养,是学会欣赏,谦卑地待人接物。

正如哲学家洛克所说:“教养的本质,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和侮蔑。”

《菜根谭》中说道:“攻人之恶毋太严,教人之善毋太高。”

对待他人,最好的方式是学会接纳。

世界就像一只万花筒,每旋转一个角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光芒。

有教养的人,手中多的是一把衡量自己的尺子,而非衡量别人的尺子。

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评价别人时,眼光就会短浅,教养就会缺失。

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宽容。

生活的方式有千万种,教养越深,理解越多,能够接纳的事物也就越丰富。

契诃夫在《带阁楼的房子》中曾说:

“良好的教养并不在于,你不会把调味汁打翻到桌布上,而在于别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时,你却能视而不见。”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有脆弱与不堪的一面。

拆穿他人,并不能说明你有多聪明,反而会伤了对方的心。

俗话说:“看破不说破。”

能够看破,是我们的智慧,但能够不说破,却是我们的慈悲。

有教养的人,往往更能理解他人的苦衷。

他们不将别人置于尴尬的境地,也不会咄咄逼人。

《增广贤文》上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别人向你倾诉,说明你值得被信任。

但你若不能保守秘密,不光是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更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隐私是我们与人交往的底线,保护别人的隐私,也是在提升自己的涵养。

凡事须敏于言而慎于行,当我们滔滔不绝,谈论别人的隐私时,看似无所不知,实则暴露无知,令人心生厌烦。

亚里士多德曾说:“讨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我们应该如天空,雁过无痕,风轻云淡。

“你确定,你要离职?”

黄英雄皱了皱眉头,这个年轻后辈,胆子倒也不小,可这决定,是不是有些马虎行事了?

“嗯,昨天想了一夜,所以想了想,趁着年轻,锻炼锻炼也是好事。”

“我想,黄董事长应该会放人的吧?毕竟对你来说,我的学历,确实不够资格。”

“当了天香阁楼这么多年的总经理,就因为别人一通电话,你就能放弃我,你觉得,我还会留下来?”

覃明是真的豁出去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嘴巴里在说些什么……

黄佳瑶有些生气,覃明到底是几个意思,是离职还是羞辱?

子婴,不在秦二世杀戮名单里。

相反,他是秦二世要拉拢的对象。

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秦始皇死于沙丘,秦二世担心诸公子、大臣不服,遂采纳赵高之计,“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开始了对贵臣、公子的屠杀。

在胡亥回到咸阳前,除了处死扶苏外,他还使“六公子戮死于杜”、“十公主戮死于杜”。其后,他又逼闾昆弟三人自杀。

回到咸阳后,他又“将十二公子戮死于咸阳”。

这么算下来,秦二世一共杀了32个公子公主,算是把自家人杀得差不多了。

虽然有关专家“秦始皇33个子女”的考证有待商榷,但是,秦二世死后,子婴即位,说明至少秦始皇的亲儿子悉数被杀了。

高调活着的子婴不过,子婴还活着,而且还活得很高调。

秦二世要杀蒙恬时,子婴怒斥秦二世:蒙家是有功于国家的大臣谋士。你杀了他,就跟赵王杀李牧,齐王建杀忠臣一样!

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会使群臣、将士离心离德!

子婴的话是非常劝谏是非常嚣张的。

秦二世要搞蒙恬,是政治原因,是极为敏感的话题。

而蒙恬被杀时,正是秦二世登基不久,正在对大臣、公子大开杀戒之时。

当时,“劝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可以说,子婴这是在最敏感的时刻,对最敏感的问题,对秦二世提出最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是非常非常高调的!

可是,秦二世虽然未采纳,但也未处罚子婴。

同时,他说秦二世“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显然是在骂赵高。

可是,即使赵高后来混到可以“指鹿为马”了,也不曾为难子婴,相反,在弄死秦二世后,他还拥立子婴!

这一切都表明,子婴很不一般!

子婴身世:秦二世的拉拢对象子婴的身世,连史记都自相矛盾。

《史记.李斯列传》说他是“始皇弟”,《史记.始皇本纪》说他是“二世之兄子”。

因为“二世之兄子”,后世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扶苏的儿子。

不过,从逻辑上来说,子婴不可能是扶苏(或其他秦始皇亲儿子)的儿子。

前207年,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除掉赵高。

能一起参与政变谋划,子婴的两个儿子至少也是15岁了。假定子婴15岁生了这两个儿子,也已经30岁了。

也就是说,子婴最迟最迟也是前237年出生的。

那一年,秦始皇刚好22岁····怎么会有亲孙子呢?

所以,子婴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孙子。

同时,他也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弟弟。

秦二世要诛杀的,是能够威胁其皇位继承的兄弟。子婴不是秦始皇直系血脉,没有威胁,不在其杀戮名单上。

同时,子婴有一定的才能、影响力,是秦二世要团结的宗室成员。

因此,秦二世杀尽兄弟姐妹,未杀子婴。

楚汉战争中,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诸侯。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

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

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

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

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齐时,“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齐贵族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虽然依律要上缴兵器,剥夺封地,但他们在齐地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秦末的复国浪潮中,齐国是少有的,仅靠本国旧贵族领导复国的诸侯。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

刘邦用尽了办法,保证韩信的军队“姓刘不姓韩”,防止韩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数时候,韩信的军队,确实“姓刘不姓韩”。

不过,在韩信最强大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可以不姓刘”。

当时的韩信如果真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韩信的兵“韩信方面军”成立之初,兵是刘邦的兵,将是刘邦的将。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韩信方面军”成立后,自关中出发,破魏、下代、灭赵、降燕,总共只用了3个月!

韩信威震天下,刘邦睡不好!

高祖3年6月的一个清晨,刘邦仅仅带着夏侯婴等少数几个人,佯称自己为汉使,闯入韩信大营,收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

刘邦刚来时,韩信、张耳都还在睡觉···

刘邦以“袭击”手段夺回自己的军队,可见:刘邦对”常规手段“调遣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了!

随后,刘邦带着韩信的军队去了荥阳战场!并下令:韩信、张耳,你们在赵地再召集军队,准备攻齐!

所以,从这一刻起,韩信的兵,就不是刘邦的老部下了。

韩信毫不含糊,征兵、训练、成军,仅仅2个月!

刘邦为了加强控制,又把曹参、灌婴等将领调了过来,”加强领导“。

随后,韩信平定齐国,击败楚军,占据了齐地!

此时,韩信军的结构是:高级将领,多是刘邦亲信;中基层将士,多为赵、齐军士。

曹参、灌婴等人,固然威望、能力都很出众。但是,他们是在韩信成军后“空降而来”(当然,他们自己也带了一些部队来)。韩信这支军队的征集、训练、成军,都是韩信自己一手操办的。

所以,如果韩信真的决心不跟刘邦玩,是不难控制,甚至除掉这些忠于刘邦的高级将领的。

这个时候,韩信真要搞事,谁也拦不住!

十字路口灭齐以后,韩信,成了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楚王胜”。

此时,项羽的使者武涉,韩信的谋士蒯彻都提出:韩信当自立!

面对诱惑,韩信似乎犹豫过。

一方面,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羽的使者;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没有理会刘邦的不断催促,按兵不动达数月,没有立刻挥失南下攻楚。

而刘邦呢?他在不断催促韩信进军时,除了封王,许地之外,什么也作不了。

看来,本出自汉军的韩信军,已经跟英布、彭越这些“加盟商”一样,非刘邦所能牢牢控制的了。

还是那句话:韩信这时候要搞事,刘邦只能“干瞪眼”。

不过,韩信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挥师西进,与刘邦会攻项羽。

垓下决战,汉军鼎定天下!

窗口关闭在刘邦这种权游高手面前,机会转瞬即逝,错过就不再有了。

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刘邦就动手了。

这次,刘邦用的是老办法,“袭夺齐王军”。

搞这一手。韩信,真的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给韩信反应时间,刘邦是制不住韩信的。

只有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大军松懈,“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以突然手段控制韩信,才能夺取韩信的军权!

随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离开了齐地。

1年后,韩信连楚王之位也被撸了,被改封为淮阴侯。

此后,韩信一直处于刘邦的严格监视下,再难有作为了。

5年后,当韩信被诛杀时,韩信毫无抵抗之力!

当韩信为齐王时,他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以韩信之明,武涉、蒯彻说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

以刘邦在赵地夺军权时的手段,韩信不可能不了解刘邦对他的猜忌!

从理智上考虑:韩信应该自立,也有条件自立。

韩信最终选择继续为刘邦灭楚,主要还是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情怀。

只是···情怀,再一次被辜负了。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与春秋战国等乱世一样的风云迭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许多英雄以历史为舞台,展现自己的绝代风华。当然,这里面有英雄也有枭雄,有光辉灿烂也有狼狈逃窜,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就曾经在战场上被项羽射了一箭,好在刘邦躲过了要害,没有殒身,不过从此象棋多了1个不成文的规矩。

陈余可是被李左车称为“有百战百胜之计”的智者,当然不“菜”。

魏豹、陈余、龙且都是当时的强人,韩信悉数“轻易”击败,当然靠的不是运气。

井陉之战,韩信靠的是“因敌制胜”。

陈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夫成安君(陈余)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沚上。——《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话出自李左车。

这句话中的“智者”正是陈余。

此时,李左车已是韩信的座上宾,自然犯不着奉承陈余了。

事实上,井陉之战前,陈余的表现,确实配得上“有百战百胜之计”的赞美。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陈余此前的表现。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余先是与武臣、张耳一起,以两千兵光复赵国;

随后,陈余更是之以“三县之兵”击败了张耳,一人身兼代王、赵相。

在这个过程中,陈余的谋划、外交、用兵,虽不能于大神相提并论,但堪称“智者”。

井陉之战,韩信不过5万兵;陈余集众20余万。韩信为何能轻易击败“智者”陈余呢?

陈余的企图战前,李左车曾向陈余建议:韩信远道而来,补给线过长。您在正面坚壁不出,与之相持;我带三万兵绝其辎重、粮草。韩信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野无所掠,不出十天,必被我们抓住!

陈余答:“十则围之,倍则战”。韩信现在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这么点人我们都避而不击,以后有大敌来,我们怎么能应对呢?诸侯听说我这么胆怯,必然轻视、讨伐我!

李左车建议先疲敌,再夹击;陈余想要“十则围之”。

其实,陈余对“避而不战显示怯懦”的敏感,并非全无道理。

因此:此时,赵王歇、陈余在赵的地位并不牢固。赵各地地方势力、齐田荣,都对赵各有企图。

而且,张耳的影响力不在陈余之下。

陈余,兼代王、赵相。

此前,韩信已经攻取了代地,歼灭了代军主力,陈余威望已经大损。如陈余以二十余万大军不敢作战,那张耳施展其影响力,赵地麻烦不小。

因此,陈余的企图尽快决战。“十则围之”,歼灭韩信。

因敌制胜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则消息很容易被忽略,却极为重要:韩信是得知陈余的企图后,才东进井陉的。

韩信用间,侦知对方企图,再“因敌制胜”。

如果陈余采纳李左车之计,韩信可能就不会迅速下井陉了,但是,他依然可能以其他方式争取“致人而不致于人”。

可以说,韩信的部署,吃准了陈余的心理,因敌制胜,绝对不是碰运气。

背水一战韩信交战后,佯装败退,与背水列阵的1万兵会合,抵抗赵军。

由于先已有1万兵在此列阵,因此韩信军不存在“立足未稳”的问题,不会像睢水之战时的刘邦一样被挤到河里淹死。

另一方面:韩信军的磨合其实不太够。其中有3万是刚被刘邦调来的,很可能是新兵。因为:韩信以魏地精兵支援荥阳战场。估计是新兵给韩信,精兵给刘邦了···

所以,韩信应该是玩不出什么协调难度大的阵战之法的。大家在背面不受影响、战场迂回空间小的环境中坚持,为“奇兵”创造战机。

而对陈余来说,已经抓住了韩信主力,正是施展其“十则围之”企图之时,遂“空壁而出”。

这一切,韩信可是算得很准的。

此时,韩信发动了“奇兵”。2000轻骑,迅速杀出。

即便陈余是“空壁”而出,营中很可能也有不少于2000人的。

不过,陈余出击是“开壁”追击,营门应当是洞开的(便于大营与作战部队之间调遣、联络)。而且,大营应当是忙着给前线输送箭矢、物资,不在严防状态。

2000轻骑突然杀出,迅雷不及掩耳,大营纵然有兵,也是来不及组织抵抗的。

韩信攻取大营后,树立赤帜,虚张声势。

赵军前不能胜,后方又悉数易帜,以为汉军另有大军,“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大乱!

汉军夹击,大获全胜!

总的来说,陈余虽然不是李左车所说的“有百战百胜之计”,但却并不“菜”。井陉之战,他之所以“轻易”被韩信击败,只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个时代谁也打不过的“怪物”。

而韩信之胜,正是在侦知情报后,因敌制胜。他把握陈余的心理,因势利导,调动敌人,最终给敌致命一击!

公元前205年,韩信与张耳率数万精兵东下井陉进击赵国。赵国统帅成安君陈馀一阶迂腐儒生而已,不听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坚壁城门派奇兵断韩信的粮道,执意要和韩信正面交锋。韩信则在井陉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在战斗之前,部署好奇兵,在战斗中趁着赵军倾巢而出,占据赵军的要塞立上汉军的旗帜,然后命将士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前后夹击,大破赵军。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灭了赵国。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兵出征齐国,在潍河岸边,遭遇到了齐楚的联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潍水之战。楚军主帅龙且自大贪功,不听劝阻。韩信则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战场上韩信率兵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以为自己料到韩信就是如此的胆小,于是派兵渡水追击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这一战,可以说奠定了楚汉相争的汉军胜利的基础。楚军在这一战中,失去了最后的有生力量,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态势,而汉军则完成了对楚军全面包围,距离取得最终胜利变成了时间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各路联军与项羽大战与垓下,韩信奇计四面楚歌,把楚军唱到崩溃,士气低迷,无心恋战,逃兵无数。终于,一代霸王自刎于乌江边。

而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待一切战事结束,韩信的命运也迎来最后的尾章。

其实早在韩信征服齐国之时,齐人蒯通就曾劝说过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不过当时韩信因念刘邦之情,就拒绝了蒯通。韩信一心觉得自己为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会念计旧情,不会夺走他的齐国。可是,在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就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且封韩信为楚王。然而到了楚地,韩信仍然没能收敛,出入带着士兵,还收留了项羽的旧将钟离眛,总算给了刘邦找到了借口。然而就当刘邦要在云梦泽抓捕韩信时,韩信还想起兵谋反,不过韩信自觉自己并没有罪过,还是最后放弃了谋反的打算。不过最后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降封为淮阴侯。

如若到此,韩信也算安得晚年了。可是韩信最终与陈豨密谋谋反事泄,被吕后和萧何联合用计杀死,一代兵仙就此殒命。

回首韩信的一生,可以看出,韩信身怀大志,战功卓着。可是韩信在性格上却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韩信自恃其能,为人不懂得谦虚,并且实在是缺乏政治头脑,这最终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世有诗评韩信曰: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沈沙决水,拔帜传餐。

与汉汉重,归楚楚安。

三分不议,伪游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