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谦听到朱祁镇的话心惊不已,没想到朱祁镇的野望居然如此之大?

如今四海已平,国泰民安,此刻多数帝王都会想着清明吏治,整顿国家,没想到大明如此辽阔的疆域,居然还满足不了朱祁镇的胃口!

于谦如今明白了朱祁镇让杨真下西洋的意图,是啊,以于谦对朱祁镇的了解,这主可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以战养战,甚至用战争获利!发战争财,这一点,是于谦从未想过的道路。

但天竺可是一整块大陆,大明远隔万里,总不能远涉重洋前去治理吧?

天竺之国,大明官员水土不服,若是派兵统治,那维稳费用怕是要堪比几个西南了。

这绝对会压垮大明的财政,于谦一想到今年西南的开销手指头的颤抖。

国家机器一旦开动,那开销让人心惊,就算一座银山都能烧光。

今年税务司拢共获利一千二百万两,这还是于谦各种手段其出才在大明的商贾手中扣出来的。

但是就这些银子,连支持今年这几场数万人规模的战役都不够。

“陛下,天竺之国,天高地远,远征不易。且若纳入境,怕是大明反受其累。”

于谦忧心忡忡的开口道。

有个西南都够大明喝一壶的了,要是想把远在千里的天竺改土归流,那怕是大明没投资完呢就先破产了。

听到于谦的开口询问,朱祁镇不由嘴角露出笑容。

于谦的想法太受时代的局限性了,古代中原王朝,尤其是明朝对于外来国家就两种态度。

要么你归属我,做我的属国,要么就打,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

根本原因是受宋朝议和政策的影响,敢提议和就是走宋朝老路,议和已经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

不然崇祯也不至于自挂崖山,南明还有半壁江山,李自成就要个王爷,给了起码也能让大明再残喘一段时间。

明军与后金连战连败,就是不议和,袁崇焕,陈新甲都是稍微有主和之意都难逃一死。

所以大明的外交体系也很是僵硬,就是打不打的问题,服了就不打你,不服就打服你。

不过这可不利于朱祁镇的计划,朱祁镇要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拿下最大的利益!

“于爱卿所言非虚,然上兵伐谋,其次攻城,其下攻城之理,于爱卿可有所闻?”

听到朱祁镇的话,于谦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朱祁镇这是要用计谋不成?这也不现实啊,大明会天竺语的没几个,想用计谋没个十年八年经营想都别想。

那会黄花菜都凉了,还不如直接打过去呢。

朱祁镇看到于谦还是不解,便开口解释道。

他之所以要对西南之地用兵,而不是以计谋挨个击破,坦白来说就是想要土地。

这些地方与大明接壤,又是战略要地,物产颇丰,朱祁镇所想就是将它们纳入大明版图。

所以才用大量军力直接平推过去,犁庭扫穴,杀的干干净净再让大明百姓进入。

但是天竺之国便大为不同,最开始朱祁镇也想用军队拿下这块粮产颇丰之地,但是这投入的成本和收入简直不成正比。

而且把当地划入大明版图,所需维持费用便是天文数字。

如此一来反受其累,但是朱祁镇仔细思量之后发现自己简直愚蠢,他要的不过是天竺的粮食而已。

他要的是粮食,要那么大版图干嘛?

只要天竺每年都能按时给大明送来源源不断的粮产,那这块地是不是大明的又有什么关系?

一念至此,朱祁镇彻底念头通达。

杨真说天竺那边鱼龙混杂,势力众多,甚至还有帖木儿帝国的影子。

如果想要挨个打过去,不但费时费力,反而可能引起当地一致对外,对大明造成巨大的困扰。

但是思路打开之后,这一切都是问题。

大明完全可以和天竺其中一个较为有潜力的国家达成协议。

大明扶持其成为天竺这片土地的一哥,作为回报他需要每年给大明供给大量的粮食。

这刚好可以解决一些大明军中兵器淘汰的残次品,还有大明日益增长的手工业产品。

等一哥彻底消灭天竺所有反抗势力,要是听话,那就留着当傀儡政权。

要是不听话,那大明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把扶持的国家铲掉。

再搞个傀儡政权出来,彻底把持住当地的政权,搞成殖民地多香。

朱祁镇彻底打开了思路,这大鹰帝国都手把手教了,朱祁镇完全捞现成的啊。

于谦听到朱祁镇的设想顿时被惊的目瞪口呆,陛下的狠辣简直超出了他的认知。

朱祁镇此计的狠辣简直比犁庭扫穴有过之而无不及。

犁庭扫穴看似狠毒,实际上也只是一种驱逐剿灭手段,其种族主体被灭,但只要残存族人,假以百年时间,还有翻身之地。

但朱祁镇之计,不但要的是天竺的土地,还要变相奴役当地的居民。

大明几乎用很少的代价就能拿走当地土着辛苦的所得。

这种强盗和剥削的资本主义剥削对于深受儒家熏陶的大明简直闻所未闻。

如此一来,天竺便会彻底沦为大明上升的养料,而以大明的军力,天竺想反抗的几率几乎为零。

“陛下,此举怕是有伤人和,陛下难免被冠以暴君之名。”

于谦语气已经有些动摇,这诱惑实在太大了,大明几乎躺着捞好处,但还是止不住开口劝道。

因为这和他接受的教育完全是相悖的。

听到于谦的话,朱祁镇不免失笑,淡淡开口道:

“暴君之名,朕担之何妨?爱卿可曾记得,朕还是那句话,朕乃大明之君,若被他国称作仁义,那朕必有负我大明臣民。”

人生天地之间,一个争字贯穿始终,与人争,与天地争。

利益只有这么多,大明吃了他国必然吃不上,遂提起朱祁镇便咬牙切齿,怒不可遏。

但大明朝,大明子民便是实实在在享受到利益所在。

“于爱卿,国家之间,从来只有利益,没有仁义。”

仁义礼智信这一套用在人身上最多就是迂腐,要是用在国家外交上,那就是赤裸裸的愚蠢!

这是对臣民,这是对江山社稷的极大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