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箱子里的皇城 > 第九十七章 伪装生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始元年正月,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都遣使来献。

魏帝曹芳称许司马懿,又增加司马懿的封邑。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爱大修宫室,建制非常奢靡豪华,百姓多为其苦。

司马懿出征辽东回军的时候,为修宫室而被征役夫仍旧有万余人,

其中布满各种珍奇异宝。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间,经过司马懿的上奏,

全部罢除了大修宫室的力役。魏国节用务农,国力大增,各国都来朝见。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

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

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

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

司马懿以为不然。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他知南方暑热低湿,

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

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

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为魏军追及,

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yǎn]、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谥司马懿之父京兆尹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司马懿上奏修广漕渠,引河入汴,疏通东南各个大湖,于淮北大规模屯田。

吴国派诸葛恪屯驻皖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

司马懿却确认为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而不是陆战。湖水冬浅,船不能行,

救兵必弃船就陆相救,于陆战破敌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率军出征,皇帝车驾送出津阳门。

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kè]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司马懿又巡视淮北屯田区,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正月,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

力主伐蜀,魏帝曹芳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

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

蜀涪县及费祎[yi]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

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众。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

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

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

曹爽不同意,说:“现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百姓留沔北,

这不是长远之计。”司马懿则说:“放在安稳之处所则安稳,

放在危险之处所则危险,人与物都是如此。

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

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不能不审慎对待。

假设吴贼以二万人防守沔水,三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一万人猛攻柤中,

我们怎么去援救呢?”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兵果然击破柤中,

所失百姓,数以万计。曹爽的行为不但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

也使魏国国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颇感不安,希望太傅主持公道。

并州刺史孙礼就去和司马懿抱怨,司马懿安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之谋,

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

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

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

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

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

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

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

嘉平元年正月甲午日(249年2月5日),

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

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

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

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

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

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孙谦皆按住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

大司农桓范出城去投曹爽,蒋济担心道:“智囊往矣。”

司马懿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

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

]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

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

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

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

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

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

曹爽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

曾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

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

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特别宽大处理,如鲁芝,辛敞,王沈等人,

后来还有人成为晋朝新贵。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

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正月,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

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司马懿诛曹爽,导致曾为曹爽笼络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后又升为司空的王凌心生不满,与外甥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

还未行动,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

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

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

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

何苦亲自来呢?”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

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途经贾逵的寺庙,王凌大声呼庙。

五月甲寅日(6月15日),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

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

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

司马懿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

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

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对自己作祟。

八月戊寅日(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九月庚申日(10月19日),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号文贞,

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

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

故多以后者为准。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

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

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

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

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

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81]。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

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

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

太和元年(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

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

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孟达之战。

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马懿当机立断,

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

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

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

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

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

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蜀吴两国军队,劳而无功,不战而还。

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时,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

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动必有计主张不去追击。

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讥笑他畏蜀军如虎。

蜀军撤退之后,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

因此,应立即调运粮草,抓紧备战。但司马懿认为,蜀国兵弱力薄,

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所以,他部署驻军,不必紧张,

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为了不使当地人遭受更大损失,

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

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

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