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和两位将领都相信,鞑子今年必然还会有新的战术。他们在面对火器部队,一直在尝试新的战术,也在一直给他们造成绝大的伤亡,绝对不可小觑。
刘香甚至可以肯定,如果前不久指挥宁远之战的是皇太极,或者努尔哈赤愿意听皇太极的劝解,他们绝对不会败。
别的不说,皇太极肯定会用盾车掩护弓箭手,抵近压制城头炮手。然后会建造大量回回炮对城头还击,说不定他自己就会带着火炮,毕竟当初沈阳和辽阳城头都是有火炮的。
努尔哈赤败在骄傲自负,在看到明军有大量火炮时,就应该第一时间撤退,然后徐徐图之。此时老奴在内喀尔喀部的进攻,再次受阻,他已经有些急怒攻心,那没有愈合的伤口隐隐有恶化的迹象。
“刘香狗贼,欺人太甚!你一个海外总督,不在海上钓鱼,老是跑辽东干什么?”
努尔哈赤一脚将求援的信使踹翻,气喘吁吁的坐在那里思考。
当他发现内喀尔喀蒙古居然有板甲和床弩时,他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众所周知,板甲是刘香的独家特供,床弩虽然简单,但那个弹簧也只有刘香造的出来。所以可以肯定,刘香不但把手伸向了辽东半岛,甚至越过沈阳,伸到了他的背后!
努尔哈赤心头一惊,后心很快就汗湿了。他终于意识到,刘香已经围绕他,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
山海关外的明军不算,刘香在他西边拉拢了鞑靼和内喀尔喀部,在东部扶持毛文龙和朝鲜。他的嫡系在大明海北岸(渤海明朝名称)建立堡垒,从南方随时可以威胁腹地。
短短两年,他竟然被锁死了!
老奴很快冷静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消灭刘香,其余全都不足为虑。努尔哈赤立即撤兵,开始回援耀州和盖州。但这一次掠夺了不少马匹和牛羊,总不算空手而归。
努尔哈赤撤退后,内喀尔喀部松了一口气。可是部族的损失却大的难以接受,以现有的牛羊,根本无法度过这个冬天。
就在这时,外交部的增援刚好抵达。大量的米面盐茶和铁锅布匹等日用品,缓解了他们燃眉之急。这次路过鞑靼时,还采购千只绵羊羔,让失去生计的牧民可以直接改为牧羊。刘香还给他们支援了更多的盔甲和钢刀,让他们在下一次遭遇入侵时,有更强的反击力量。
内喀尔喀部从这一刻开始,真正绑上了刘香的战车。比起还有帝王心态的林丹汗,他们面临后金的威胁,彻底倒向了刘香。内喀尔喀部铁骑,未来也成为刘香征服漠北的先锋!
而正是林丹汗先后对科尔沁和内喀尔喀部见死不救,让他彻底失去成为蒙古正统的机会。最后只能沦为普通部落首领,和其他部落一起成为刘香势力的一部分。
努尔哈赤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耀州,随着伤势迟迟不能愈合,已经有轻微化脓的迹象。老奴已经开始感受到身体每况愈下,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随军萨满已经被砍了两个,汉人郎中更是杀了五个,可是依然无济于事。
此时在他眼前,耀州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收拢溃兵之后打探的结果,印证了他的预感,盖州也完了!他一路回援,没想到还是晚了!
正所谓兵不厌诈,李元芳和张福田正月里就虚晃一枪。这次为修阵地,在两城外一炮未放,再次缩回阵地。算上去年盖州城外对峙,这已经连续三次围城,三次都是虚晃一枪。
盖州和耀州的守军,已经潜意识里认为明军不想增加伤亡,只想在他们修的乌龟壳里,等别人去打。所以,虽然立即向努尔哈赤派出信使求援,但过了一个月城防开始松懈下来。
就在这时,第一师两个旅入夜时从海边乘船,沿着大辽河北上,直接绕过监视的鞑子哨骑。耀州卫城位于如今盘锦市以北,第一师大辽河下船后,一个急行军在拂晓前突然出现耀州城外。
耀州卫城前身只是一个大明卫所,城池狭小。第一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只一轮迫击炮城头守军就全部退回城内。炸药包炸开城门后,鞑子就开始拼命从南门逃跑,没有丝毫抵抗之心。
第一师两个旅,兵力六倍于守军,又是突然袭击之下迅速破城。所有抢到马匹的鞑子都从南门跑了,剩下的都被堵在城里。第一师只用了半天就结束了战斗,留下一座废墟,当晚就返回了阵地。
从耀州逃出来的人,还有少部分绕过城池,前往盖州报信。等他们赶到盖州,刚好看到盖州城破的一幕,只能咬牙掉头向辽阳而去。
原来第二师两个旅更早一天出发,在夜色掩护下搭乘北洋舰队战舰,在盖州东面登陆。盖州城池和防御力量都要强于耀州,所以这次第二师还携带了105野战炮。
盖州守军在南北方向都布置了哨骑,唯独在东面没有,第二师抵达城外时才被发现。张福田让火枪兵直接压制城头守军,迫击炮对着城内大量发射燃烧弹制造混乱,105野战炮则对着城门猛轰。
很快城门被轰碎,重甲步兵开始鱼贯而入,这些人在巷战中简直是一个个迷你坦克,如入无人之境。城内一片混乱,难以阻止其有效的防御,重甲步兵见人就杀,并有两个营开始攻向城墙。
有组织的抵抗在城破一个时辰后就停止了,但杀戮没有停止。最后只有五百人骑马逃出城,远远的看到耀州一片火海之后,开始继续向北,然后转向逃向辽阳。
如果努尔哈赤再早来三天,盖州和耀州就不会城破,更不会伤亡五千守军。
此时这两座城池都没有再灭火进入的必要,后续也只能像其他城镇一样,彻底荒废。在距离辽河东岸的阵地外六里,努尔哈赤开始扎营。
(本章附有地图,如App无法查看请移步网站)
营口建城,及盖州耀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