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赵宋之世:家父苏东坡 > 第127章 同意撤帘还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宫的路上,苏轼已经麻了,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苏过在一旁小心地看着他爹,生怕苏仙一个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

一路无话的回到家,这回换苏辙在等着他俩了。

见亲哥神色不对,苏辙疑惑地看向苏过。

苏过则尴尬地笑了笑,简单地介绍了下在宫中的情况,总结道:“娘娘似乎并不相信那些话是我的想法,全算在爹爹头上了。”

苏轼这会才长叹一口气,说道:“当初真不该把你留在东京的,任你留在西北多好,省得我这一天天心惊胆战的。”

苏过偷笑道:“晚了,话都说出去了,娘娘要那么想我也没办法。”

心疼老哥的苏辙喝道:“还笑呢,娘娘到底怎么说的?”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临走的时候,娘娘说父亲想做韩忠献。”苏过想想还是忍不住笑起来,他爹哪里有韩琦那份胆量。

苏辙听这话,反倒放下心来,韩琦当年是为了英宗才那么虎的,那可是太皇太后的丈夫。

所以娘娘说苏轼想做韩琦,也不见得就是很严重的指责。

苏辙安慰了他哥几句,又说反正明日还得入宫商议此事,到时自有分晓。

苏轼幽幽道:“我现在申请外放,娘娘会不会觉得我是在逼迫?”

“会,”苏过抢先答道:“这个时候走,明显就是对宫里表示不满。”

苏轼被儿子气坏了,挥手将他赶了出去。

剩下兄弟俩又商量了一阵,因为明日苏辙还可以进宫参会,看看到时候能不能帮他哥补救下。

第二天是工作日,苏过也得去军器监混点了。

不过起来后,他发现苏轼已经早早地出门了。

王夫人拉着他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我看你父亲可有些不对。”

苏过为了安慰母亲,开始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没事的,昨日娘娘表扬父亲,说他像配享太庙的韩忠献,他这会可能是在犹豫还申不申请外放的事吧。”

王夫人没有苏轼游湖的爱好,说道:“我还当什么大事,这也值得一晚上翻来覆去的。”

苏过忍住笑,又宽慰了母亲几句,这才出门。

在苏轼魂不守舍地上班,苏过漫不经心地摸鱼时,御前会议也开始了。

依旧是范纯仁率先开口:“不知两位圣人商议的结果如何?”

他是真的没有私心,也不偏向任何一方,只是想尽快平息这件事,给天下臣民一个说法,所以问得泰然自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便是范仲淹的儿子。

娘娘没回答,反问道:“宰相们回去后可商量出方略了?”

首相吕大防起身答道:“全凭圣人安排。”

他这可不是学习三旨相公王珪,而是这事真的没法说。

大家对当第二个韩琦并无兴趣,但也不想成为第二个许敬宗。

娘娘只得说道:“既如此,往后众卿便好好辅佐官家吧。”

她最终同意撤帘,除了形势所逼之外,身体的大不如前,以及祖孙关系的接近破裂,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太皇太后高氏,说到底也只是为赵家、为天下,并不是为自己,她没想做武则天,甚至都没想过要做刘娥。

她是有一点舍不得放下权力,但更多的原因是不放心赵煦,他担心孙子会走儿子的老路。

大臣们听她这么说,有些意外,但还是齐声应下。

赵煦克制住心里的激动,再次回身向帘后深揖。

不过帘后,只有太皇太后缓缓离去的背影。

撤帘还政也不是一句话的事,还要下诏,也得走流程。

所以大臣们再次向官家行礼后,便一一退了下去。

赵煦仍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第一次觉得这座宫殿变得明朗起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

百姓们为此事欢呼雀跃,他们对少年官家充满了希望;

官员们则是各怀心思,他们对大宋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越是高官,越是能看出赵煦不是个安分的主。

苏过有些兴奋,虽说只是将赵煦的亲政时间提前了几个月,但有了这段难得的缓冲时间,后来的许多内耗就可以省去了。

史上哲宗亲政后,章惇便进言,说元佑年间废除新法得力,皆因司马光为相,用苏轼为知制诰起草诏令,文采斐然,所以很能鼓动人心。

后来赵煦就任用了苏轼的同榜进士林希,他曾是苏氏兄弟的好友,苏轼杭州知州的继任者,苏公提的提名者,也是贬黜苏轼苏辙兄弟以及一干旧党的诏书起草者,诏令极尽毁谤丑陋之词。

以致于林希自己在用“老奸擅国”斥责了已故的太皇太后高氏后,都掷笔于地,表示“坏了名节矣”。

就这一则小故事,足见绍圣绍述期间的风向,那就是疯狂地报复。

回到现实,苏过的下一步,自然是阻止赵煦的得意忘形。

若是现在就罢黜旧党,召回章惇等人,他这个皇帝的位置怕是就坐到头了。

太皇太后还在后面看着呢,加上满朝皆是旧党,赵煦根本独木难支。

当初娘娘用司马光清除新党,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的。

再说了,苏过只是支持变法,又不是支持那帮良莠不齐的新党。

可苏过只是小小的军器少监,没有诏令,是根本见不到赵煦的,所以他又将主意打到老爹身上。

娘娘都说他想当韩琦了,韩琦有没有逼迫曹太后撤帘这事另说,但调节两宫矛盾,韩琦确实是做过的。

苏轼一听儿子让自己再求入宫面见娘娘,根本不想搭理他。

苏过在旁劝道:“眼下虽已撤帘还政,但两宫关系仍是个隐患,当年韩忠献能做的,爹爹便不能吗?”

“这事你找子由,他比我合适。”苏轼倒也不是一味地只想跑路。

苏过继续给他爹鼓劲,说道:“叔父性子刚硬,不如爹爹柔和,况且爹爹身为侍读,与官家的关系也比叔父更为亲近。”

这话在理,苏轼有些动摇,他正好也想解释下自己没有逼迫娘娘还政的意思,那些都是这个逆子自己的想法。

苏轼斜着瞟了眼儿子,问道:“你真的没别的心思?”

苏过不好意思地搓搓手,讨好地笑道:“麻烦爹爹也把我带上。”

“你给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