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行走商 > 第956章 收购木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转眼冬至已过,地处偏远的柏鹤村被一片银白所覆盖。

村口搭着一个简易的棚子,在这冰天雪地中显得格外突兀。

棚子的左后方被厚布包裹着,这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不仅可以防水,还能有效抵挡寒风的侵袭。

在棚子的不远处,停着好几辆驴车,是专门用来驮运木炭的。

而棚子里,摆放着一块长形的方桌。

石头拿着一把大秤,站在桌子的右边,正神情专注地摆弄着秤砣,仔细地称着木炭的重量。

谢二喜则站在一旁,手中紧紧攥着钱袋,只等石头报数,便将钱交付给村民。

苏启安的身前摆放着竹简,手持竹笔,全神贯注地登记着每一笔交易。

棚子外面,地上已经铺着薄薄的一层雪,如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纱巾。

一群年长的村民穿着一身厚衣服,挑着两筐木炭,站在柏鹤村棚子外面,正在焦急地等着收木炭。

竹筐的上面盖着一层布,他们不敢把木炭放在地上,唯恐会被打湿,影响售卖。

这些木炭都是家里平时烧火时积攒下来的,听说苏家愿意收购,他们便挑着过来一探究竟。

队伍中,其中一位老人姓张,大家都称他为张大爷。

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紧盯着棚子里的动静,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家里的米缸都快见底了。”

另一位老人姓李,李大爷的耳朵被寒风吹得通红,不停地搓着手,试图给自己带来一丝温暖。

“这苏家愿意收购木炭,真是咱们的福气,只是不知道能给多少价钱。”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出声说道:

“再低也得卖,好歹还能换得一些米面钱,放在往年,也只能自家用了。”

苏家的活确实不错,可也轮不上他们这些年长者,看着年轻人进进出出,他们也想贴补家用,不想被别人当作无用之人。

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张大爷了。

“大爷,去掉竹筐的重量,您这两筐木炭不到一石,一共一百一十九文钱。”

说着,石头将秤往大爷的跟前放了放,还特意指了指秤杆上的刻度,好让他能够看得更清楚点。

张大爷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一道道皱纹都仿佛被喜悦撑开了,显得更深更明显。

“好!好!好!”

张大爷激动得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都因为兴奋而有些颤抖。

很快,就有手脚麻利的长工上前,将大爷的竹筐清空,把木炭整齐地搬运到了驴车上。

最前方的驴车不一会儿就被摆满了,车上的车夫一挥鞭子,清脆的鞭声在空中响起。

“啪”的一声,车子就缓缓动了起来,往谢家村的方向出发。

谢二喜赶忙将钱递到张大爷手中。

张大爷用那双布满皱纹且颤抖的手接过钱,手指反复摩挲着手中的铜钱,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把钱揣进怀里。

弯腰挑起那空空的竹筐,张大爷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乐呵呵地往家里走去,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走了几步,他又忍不住回头望了望苏家收木炭的地方,心里想着:

也不知道明年苏家还收不收这木炭了,要是年年都能有这样的好事,那冬天可就有盼头啦!

想着苏家也跟他们用一样的木炭,心里就开心,要是苏家不限售,就更好了。

还没走到院门,张大爷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喊了起来:“老婆子,咱的木炭卖出去啦!”

张奶奶闻声从屋里急匆匆地迎出来,脸上满是期待与急切:“卖了多少?”

“一百一十九文呢!”

张大爷扬了扬头,满脸自豪,那神情仿佛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张奶奶一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嘴里念叨着:

“这下能给家里添不少东西啦,咱们也不比那几个小的差。”

张大爷走进屋里,找了个稳妥的地方,把钱仔细地放好,嘴里说道:

“是啊,希望苏家明年还能收咱们的木炭。”

要是没有高昂的赋税,他们的生活也能够过得安稳平和。

而苏家这边,收木炭的工作还在继续。

很快,就轮到了李大爷。

只见他将挑来的满满两筐木炭交给石头。

石头接过竹筐,目光落在竹筐上,顿时皱起了眉头,严肃地说道:

“大爷,您这竹筐不是苏家专供的,不符合我们的收购要求啊。”

李大爷一听这话,原本期待的神情顿时慌了神,连忙着急地解释道:

“这……这我也不知道啊!之前也没人跟我细说,我以为只要是竹筐就行,都能拿来装木炭卖呀。”

谢二喜见状,语气温和地说道:

“大爷,我们事先已经多次说过了,用来装置木炭的竹筐必须是苏家专供的。

因为这种竹筐的重量都是提前计算好的,只有这样才能省事省时,不然这对其他严格按照要求来的村民可不公平。”

李大爷一听,顿时慌了神,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声音带着哭腔说道:

“那这可怎么办?我大老远挑着这两筐木炭赶来,要是再挑回去,我这把老骨头可真受不了啊。”

这时,一直在旁边关注着的苏启安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李大爷,又扫了一眼那两筐木炭,然后对着旁边的长工说道:

“给他两个竹筐。”

目光又转向李大爷,一张还稍显稚嫩的小脸上却满是认真严肃的神情。

“你把木炭倒腾一下,这次就算了,但是下不为例。

咱们做事得有规矩,要不然这收木炭的事往后不好办。”

李大爷听了苏启安的话,眼中瞬间充满了感激的神色,赶忙连连鞠躬道谢:

“谢谢小少爷,谢谢小少爷,您真是个大好人,我以后一定记住了。”

说罢,李大爷便动作麻利地将那两筐木炭挑到了一旁较为空旷的地方,开始小心翼翼地倒腾到新的竹筐里。

这时,走来两个苏家的长工,蹲下身子,一起帮忙。

其中一个长工还不忘轻声叮嘱李大爷:

“大爷,以后可一定要按照规矩来呀,这样大家都方便……”

周围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对苏启安称赞有加。

“这苏家小少爷,年纪虽小,却处事公正,还通情达理。

瞧瞧这处理事情的方式,既讲原则,又有人情味。”

“是啊,难怪苏家的生意越做越好,以后苏家的产业必定更加兴旺发达。”

在众人的夸赞声中,苏启安白皙的脸庞泛起了红晕,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快速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低着头,拿起笔开始认真记录起来。

另一边,李大爷在长工的絮絮叨叨下,这才清楚地知道,苏家收购木炭,不光需要特定的竹筐,而且还有严格的规定,每家每户只能出售四筐。

哪怕你有再多的木炭,即使品质再好也不要。

待李大爷终于弄好后,石头开始称重。

李大爷双手颤抖地接过钱,千恩万谢地拿着筐离开了。

大爷没有离开柏鹤村,而是前往苏家杂货铺,用刚买的钱,买了两个竹筐,这才安心地回家了。

按照苏家的规定,他还可以再卖两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西斜,收购工作也逐渐接近尾声。

石头、谢二喜和苏启安三人都累得腰酸背痛,仿佛骨头都要散架了一般。

等到最后一车木炭也装满出发后,他们三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送走了村民,收拾好各种工具和账本,三人带着一群长工踏着薄雪,缓缓地向苏家走去。

苏家不光收购木炭,还会以市场价从村民们手中收购鸡鸭鱼肉等,增加他们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