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依旧没有举行朝会。
如今吕布新得许都,百废俱兴,很多事情没有任何准备,他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忙。
以前都是曹操辅政,现在换成刘备辅政,朝班很多礼节都要重新确立。
皇宫之中。
天子召见了伏完,董承等心腹大臣,和他们商量,“朕有意禅位于刘皇叔,卿等意下如何?”
伏完,董承顿时大惊,他们的女儿,妹妹都嫁与天子,眼看着苦尽甘来,这个时候天子怎么能放弃皇位。
董承急忙叩拜道,“此事万万不可。大位乃是天定,岂能随意禅让于人,既与礼法不合,又失天下人心。”
天子刘协道,“这天下是刘皇叔打下来的天下,刘皇叔乃汉景帝玄孙,必能振兴汉室。他立下再造汉室如此大功,又是刘氏子孙,天下无爵可赏。朕当以皇位相酬。至于大位天定,朕本是小宗,皇位乃是吾兄之皇位,董卓逆贼,废杀我兄长。今日我禅让皇位,正好去陈留做个逍遥王爷。”
天子刘协之前的爵位是陈留王,然而造化弄人,他还未来得及去陈留就藩,就被董卓推上了皇位。现在陈留也到了刘备吕布辖下,正好去做个逍遥王爷。
天子道,“朕之所以眷恋大位,不过担心四百年基业毁于朕手中而已,如今刘皇叔乃是汉室宗亲,正好可以延续祖宗基业。
如今刘皇叔和吕布帐下,关羽,张飞,赵云,高顺,张辽之辈,无论贫富,皆是平民出身,未食一天汉禄,倘若这些人为求富贵,请刘皇叔登基,朕将如何自处。早日禅让,朕方能高枕无忧也。”
董承着急,但他本是武将出身,此刻根本不知道如何出言反对。
还是伏完机灵,毕竟是文人学者,他开口道,“陛下。刘皇叔殚精竭虑,为陛下征讨四方,如今刚入许都,陛下就要禅让于他,这叫天下人如何看他,岂不是陷他于不忠不义?其次,陛下若禅让于刘皇叔,刘皇叔能保住万世基业也就罢了,陛下不要忘了,刘皇叔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才感召得吕布等人,倾心辅助。现在,刘皇叔的齐国,可是祭告天地时说过的,祭由齐王,政出吕氏。
如果陛下禅让刘皇叔,万一刘皇叔有样学样,禅让于吕布,那大汉天下岂不是就此毁于一旦?”
刘协皱眉道,“大汉江山,岂是儿戏,刘皇叔怎么会作此儿戏之事?”
伏完道,“陛下恕臣不恭之罪,这件事,是陛下先开始儿戏的。”
天子刘协,“。。。。。。”
伏完接着说道,“至于关羽等,未食汉禄,陛下请看,当今天下,那些食汉禄四百年,世袭两千石的官员,有哪个在像吕布,关羽一样,为国家舍身忘死的。”
刘协左右为难,最后说道,“还是请刘皇叔来商议一下吧。”
刘备听到天子召唤,不敢怠慢,急忙来宫中觐见天子。
天子刘协当着伏完和董承的面,笑道,“朕本为国贼董卓拥立,不足以牧万民,如今皇叔威名远扬,英雄之名,四海咸知。当年皇叔不过平原一县令,就有孔融,陶谦等人倾心,朕有意禅让于皇叔,不知皇叔意下如何?”
刘备听到之后,顿时惊得手足无措,跪在地上,“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罢,叩头流血。
刘协笑道,“皇叔虽然忠心,但是皇叔手下人,只怕会为了富贵,劝进皇叔,日后朕如何自处?”
刘备哭道,“陛下放心,臣之僚属,皆是陛下之臣,纵有富贵,皆是陛下所赐,与臣何干?若谁有不臣之心,陷刘备于不忠不义之中,刘备必斩之。”
刘协接着问,“若是吕布劝进呢?”
刘备哭道,“吕布忠君爱国之心,不在刘备之下。陛下此言,岂不是伤了吕布忠义之心。”
刘协大笑,“是朕失言,朕向皇叔请罪。皇叔快快请起。”
刘备道,“陛下先答应刘备,永不可提禅让之事,刘备方敢起身。”
刘协沉吟不语,伏完和董承听到刘备表态,心里大喜,在旁边劝说,“陛下,刘皇叔忠君爱国,陛下不可陷皇叔于不忠不义之中啊。”
刘协这才答应刘备,并亲手将刘备搀扶起来。
第二天。
大朝会。
吕布和刘备都是参加过朝会的,但张飞,高顺,张辽等人,都未曾参加过朝会。
朝堂之上。
天子开口道,“齐王刘备,忠于王事,功劳之大,无可封赏,特封刘备位在各诸侯王上,刘备子刘璿为陈王,刘备子刘瑶为平原王,并赏赐,刘备三代子孙,皆封王。”
这待遇,已经比天子还高了,天子自己的孙子,都不能封王呢。汉朝可没有什么亲王儿子封郡王之类的分封制。
自从七国之乱后,齐王,楚王,吴王等,都被削得只剩一个郡,就像刘备的齐王,就是齐国一个郡国,听起来尊贵,其实和刘协之前的陈留王一样,都是郡国,没有任何不同。
而且王的儿子也很难封王,比如刘备的祖宗,陆城亭侯刘贞,就是景帝的亲孙子。皇帝的孙子,能封王的其实很少,所以刘备三代为王,是天子对刘备做出的最大封赏了。
天子又道,“特赐齐王刘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御座下,特设齐王座位辅政。”
众朝臣听完,皆俯身叩拜齐王。
从此以后,天子再荣封刘备,就不用再称齐王刘备了,直接称呼齐王就可以了。
刘备的事情好说,反正都是刘氏子孙,想怎么赏就怎么赏。
但吕布怎么赏呢?
如今吕布势力之大,天下无人可挡,看起来,曹操,孙策,袁绍都将被一一击败,而如今,长安虽然未复,但半个司隶已经在吕布手里,洛阳也已经被吕布收复。
刘协无计可施,干脆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群臣。
曹植十二岁就被吕布耳提面命,早就成了吕布的忠实粉丝,第一个跳出来,道,“陛下,温侯立下盖世奇功,非封王不可酬之。恳请陛下封温侯为王。”
刘协看到曹植成了吕布属下,不禁有些好笑,但吕布知道,其实上一世,曹植与天子关系一直不错。当时信息不畅通,大家都以为天子被曹丕杀害,刘备率领汉中王府官员哭祭天子,但整个魏国,经过曹操的连番杀戮,甚至连荀彧都被清洗,所有官员中,只有曹植与苏则二人为天子哭丧。
吕布听到,急忙推辞,“高祖有命,非刘氏者,不可封王。异姓封王,取乱之道也。”
刘协也有意封吕布为王,酬谢吕布再造大汉之功,但高祖之命不可违,于是问曹植,“温侯确实功高盖世,朕也有意封温侯为王,但高祖有命,异姓不可封王,爱卿有何良策?”
曹植坚持道,“虽说异姓不可为王,但天子却可以赐姓,当年高祖便赐了项伯姓刘,不如赐温侯姓刘,则可以封王了。”
吕布一听,顿时啼笑皆非,你小子,非要让我封王,是你自己想当驸马都尉吧。我姓吕就挺好,前任吕布已经是三姓家奴了,你想让我做四姓家奴?
刘布?留不?不留?这名字一听就晦气。
吕布推辞道,“陛下,项伯乃是开罪于项氏,天子才赐姓其为刘。臣为吕氏后人,绝对不敢改姓为刘。”
刘协也无奈。
曹植又出主意道,“陛下,自古封王者,必列土封疆。不如折中吧,封温侯为王爵,但只建庙,不列土,不封疆。作为荣誉虚衔奖励温侯,后世立下不世之功的功臣,也可作为参考,以免大臣立下盖世奇功却无可奖赏。”
这个时代,已经有荣誉虚衔这么一说了,比如太师,太傅,就是荣誉职位,看起来是百官之首,实则没啥权利,担任太师或者太傅的,有多大权利还得看他本身职位是啥。
刘协大喜,“爱卿之言,最是妥当。”
吕布还要推辞,刘协已经大手一挥了,“甚好,就封吕布为王,只建庙,不列土,不封疆,并为后世例。曹爱卿认为该封吕布什么王?”
既然是只建庙,不封疆,那就不能封魏王,韩王,吴王,济南王,济北王之类的王爵了,只能由天子赐一字。
曹植灵机一动道,“温侯武勇,举世无双,临阵对敌,未逢一败,深知兵法,统领大军,战无不胜,不如赐以武字,封温侯为武王。”
吕布重生,多奋斗了十年,从武侯升级成了武王。
从此,四海之内,皆称吕布为武王。
天子刘协又下令,赐吕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丞相故事。因为吕布的爵位虽为王爵,但并未列土封疆,又增封吕布八千户,让吕布成为实至名归的万户侯。
要知道,这个时候,天下户数是很少的,万户侯,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县侯了。
一朝之中,有两人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也是一大奇观。
刘协接着宣布,如当年齐国故事,国家大事,皆由吕布斟酌处理。
吕布谢恩之后,将传国玉玺上呈天子。
看到传国玉玺,刘协也是悲喜交加,唏嘘不已。
关羽和赵云追赶程普和孙翊,并没有跟程普和孙翊交战。
只是在江夏东部安营下寨,将程普军孙翊军与豫章分割开来。至于如何对付豫章的孙贲,那是吕布交给陆逊的任务,与关羽,赵云二人无关。
四月,一切都安定下来后,吕布正式上表天子,请天子于明年还于洛阳。
曹操一直在重修洛阳,也算是为天子立了一功,如今的洛阳,也已经快恢复元气了。
同月,刘协召集刘备,吕布,问道,“当年中宗皇帝,感念天下方定,诸位大臣的功劳不可忘记,特意建了麒麟阁,以纪念诸位功臣。后世祖皇帝也画了云台二十八将。如今齐王和武王大业已经成了大半,曹操,袁绍远遁,孙策缩首。朕有意在洛阳建立阁楼,以示对各功臣的奖赏。”
汉朝皇帝,能得庙号的很少,所有有庙号的,除了刘邦庙号太祖,被称为高祖,其他皇帝有庙号的都称庙号,比如中宗皇帝,世祖皇帝,像汉景帝这种没庙号的才称谥号。
刘备和吕布一听,大喜过望,也十分赞同皇帝的主意。
他们自己倒也无所谓,但是手底下那么多文臣武将,冲锋陷阵,出谋划策,治理地方,各自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岂能不表彰?
建立功臣阁楼,正是对功臣们的最大表彰。
刘备奏道,“既然要建功臣楼,不如功臣楼阁取名为中兴阁吧,世祖皇帝中兴汉室,如今陛下又再次中兴汉室。”
于是,在东都洛阳,开始建立功臣中兴阁。
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迁回洛阳,但功臣阁的功臣,已经拟定。
中兴阁第一名:齐王,大将军,大司马,青州牧,刘讳备。
中兴阁第二名:武王,骠骑大将军,司空,吕讳布。
这两人名列中兴楼前二位,毫无疑问。
中兴阁第三名:丞相,曹操。
曹操没有王爵,就别想讳了,就直接称呼曹操。虽然曹操残害军民,屠戮徐州,吕布和刘备都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但曹操这一世,没有诛杀朝臣,没有残害王子,没有杀害贵妃皇后,从客观上讲,曹操第一个天子,击败李傕郭祀,又将天子安置于许都,让天子不再颠沛流离,尤其最后,逃窜长安,没有挟持天子,而是完整的将天子和许都送到了吕布手里。这是没人能够抹杀的功劳。
天子见刘备与吕布赏罚分明,此刻曹操不在,怨气少了不少,也想起了当日迎驾之功,自然同意将曹操列为第三位。
中兴阁第四名:车骑将军,沛侯,关羽。
身为刘备麾下第一将,关羽立功无数,自然排第四。
中兴阁第五名:卫将军,诚侯,高顺。
高顺为人,沉默寡言,然而自从吕布领军,高顺一直忠心为国,坚守后方,从未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