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看到各家情绪高涨,当然满意。
他大手一挥道,“以后各家,包括我陆家和虞家,所有的一切宗旨,都是为齐王殿下振兴汉室,还于二都为努力。我希望以后,各家都不要再想着招揽死士,隐匿人口,而是老老实实的租田,经商,读书,响应齐王殿下的号召,听从温侯的安排。
只要真心拥护齐王殿下和温侯,我保证,大家以后都可以诗书传家,富贵传家,百年甚至数百年不倒。”
众人齐声称是!
陆逊接着说道,“眼下就有一个大家得到齐王青睐的机会。我在这里宣布,造船最坚固者,今年会稽郡的孝廉我就举谁家的子弟,造合格船只数量最多者,今年吴郡的孝廉我就举谁家的子弟。”
陆逊身为两郡太守,是可以举孝廉的。至于举孝廉不按朝廷法度,而是凭借太守个人喜好或者家族势力,这几乎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陆逊拿到台面上来说,也没人感到突兀。
比如孙策刚刚拿下吴郡,会稽,十四岁的孙权和十二岁的孙翊就被举了孝廉,难道这两哥们才十二岁十四岁就比郡中的优秀人才还要强得多了?
听到陆逊这么一说,各家如同打了鸡血,瞬间斗志满满,恨不得立刻辞别陆逊回家造船。
他们被吕布和陆逊一轮血洗,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吕布的统治下,江东世家隐匿人口,招纳私兵,建造坞堡,暗自发展势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的这一套,因为陆逊的背叛(在他们眼中,陆逊因为出身江东世家,倒向诸侯或者朝廷就是背叛),完全已经行不通了,因为陆逊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江东陆家无可争议的领袖。他们想干的事,都在陆逊的意料之中,如何能够对抗陆逊。
现在,他们的家族要想发展,就只有学习中原世家,老老实实收田租和经商过日子。
而要想靠收田租和经商过日子,他们就得学中原世家,先混个世袭两千石再说。中原世家,哪个不是世袭两千石?
在中原,成为世袭两千石,是进入世家的标配,混个三公,才能成为名扬天下的大世家。
时代变了。
从此江东的世家,不会再以隐匿了多少人口为目标,手下有多少私兵为目标,而是学中原世家,以当了多大的官为目标。
孙策,吕布,陆逊,在江东几番闹腾,竟然成功的遏制了江东世家畸形的发展机制,这个阴差阳错的事实,就连始作俑者孙策,吕布都没有想到。
这其实是吕布刚开始准备拿下江东时,就设立的目标,只是吕布也没想到,在陆逊的帮助下,竟然能够成功得这么快。
各家主回去后,陆逊赶忙给吕布写信。
陆逊最大的优点就是谦逊,他不过二十岁,就坐上了如此高位,却丝毫没有感到高傲,反而觉得一切都是因为吕布的知遇之恩,所以陆逊一直保持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大事小事,都向吕布汇报。
当然,陆逊绝不是那种延误战机,事事不敢做决定的迂腐之人,往往是自己处理好事情后,再向吕布讨教,听听吕布的看法,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在他眼中,吕布不仅是自己的伯乐,更是自己的老师。
接到陆逊的信,吕布也很高兴。陆逊以举孝廉为饵,鼓励各家为他造船,这个想法非常的好,而且大船自己造,小船让各世家造,也不怕他们造不好,大船是国之重器,一旦失败或者建造不合格,对于江东财力来说,是大大的浪费,所用材料也是全部只能报废,但小船不同,即使造得不合格,也浪费不了什么东西。
不过陆逊不过是征东将军,太守(汉朝大都督不是正式官职),唯一能做的就是举孝廉了,举孝廉可以让人入仕,但不是一定能入仕,大部分江东世家其实都有孝廉,想当官还得排队。
吕布觉得陆逊的想法虽然好,但给出的饵还不够。
他干脆顺着陆逊的思路,正式发布命令,谁家造船最好,不但举其家一孝廉,而且将其家原本的孝廉任命为江东一县令,谁家造船最多,不但举其家一孝廉,而且将其家原本的孝廉任命为领太守。
领太守虽然没有太守的权利,但是却有太守的俸禄,而且若有太守空缺,领太守往往更容易补缺。
所以领太守往往都是诸侯的亲信心腹,领太守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守职位不够,只能让他们领一个不属于自己属地的郡,等自己属地上的太守有缺,就可以让领太守接任。比如现在吕布可以让人领汉中太守。另一种是张飞现在这种情况,他是丹阳太守,但需要到军前效力,所以领丹阳太守,实际上是陆逊在处理丹阳事务。
刘备疑惑的问吕布,“这样做真的好吗?这不等于卖官鬻爵了?”
刘备最痛恨恒灵二帝卖官鬻爵的行径了,他感觉这简直就是汉室衰微的开端。
吕布心道,这怎么算是卖官鬻爵呢,窃书,怎么算偷,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偷吗?
哦,搞错了。
吕布道,“这怎么能算卖官鬻爵呢,卖官鬻爵,是把官位当做筹码直接买给出钱的人。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国家官位,用来酬谢有功之人,就是最重要的做官途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造船,就是最重要的功劳,我们用官位来酬谢有功之人,怎么是卖官鬻爵呢?”
吕布还有一句心里话不敢跟刘备讲,他觉得像恒灵二帝这样,把官职明码标价卖掉,当然不对。
但是哪个大世家大富豪,要是能够把家财全部贡献出来,而且他的钱多到能够为国家解决一部分财政问题,就像世宗皇帝时候的卜氏一样,那么封他一个官也没啥不可以的。
不过现在卖官鬻爵已经被恒灵二帝搞臭了,吕布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