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176章 我全都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常院士?”

一阵持续了几秒钟的沉默之后,姜宗霖才带着十足迷惑的语气问道:

“他和咱们这个领域……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吧?”

他确实对常浩南有些了解,否则刚才也说不出那些分析。

但这主要得益于后者是最近两年国内学术圈的顶流,平时的闲聊和八卦中难免会提及一二。

实际也就是对同行大佬的正常关注而已。

因此,姜宗霖很快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陈宏。

毕竟对方刚刚还自称专门查过常浩南的研究路线。

然而陈宏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常浩南此前对高超音速或者激波风洞领域有过涉猎。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声,但从表情来看,想法应该也差不多。

当然,多少还有点尴尬。

刚才那一波虽然算不上是背后说人坏话,但毕竟也算是拿人家当枪使。

现在正主光速杀到,总有一种背后议论人结果却被当面撞破的既视感。

好在这个时候,于院士缓缓站起身来:

“不管怎么说,我得先去把常院士接过来,免得人家找不着门啊……”

半开玩笑的语气,总算打破了现场略显怪异的气氛。

说着从椅背上拿起自己的外套,在旁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好。

实际上,他这会也只是知道,上级已经指派包括力学所、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动力集团在内的几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对具有实用性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进行项目论证和先期预研。

至于更具体的情况,还得等正式的文件下发到位。

或者等会听听常浩南那边有什么其它消息。

但无论如何,超高速风洞作为高超音速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定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资源方面,大概是不会像过去几年那么紧张了……

而其余众人见状,也纷纷跟着起身,准备一起出门迎接。

来者毕竟是位院士,怎么也得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行。

但却被于鸿儒一个抬手给制止了:

“你们在这等就好。”

“目前还不知道这件事具体的保密级别,但是在外面的排场恐怕不适合搞得太大……”

能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人,都没少参与高敏感度的项目。

有些资历比较老的,甚至是两弹一星项目出身。

所以听罢于鸿儒的解释,也都依言默默坐了回去。

直到于鸿儒和那名工作人员离开之后,会议室里才重新响起了一些窃窃私语声。

至于话题,当然还是围绕着突然出场的常浩南。

但很快,从会议桌靠末端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上,传出了一个声音:

“我突然想起来,常院士以前好像确实发表过一篇跟高超音速有关的论文……”

所有人的视线几乎瞬间汇聚了过去。

其中,陈宏的脸上更是写满了难以置信:

“论文?”

他稍微停顿了片刻:

“常院士的论文一共也没多少数量,我应该全都看过才对……”

方才说话的是于鸿儒院士的另一名得意弟子,也是姜宗霖的师弟,李**。

因为刚刚加入力学所没多少年,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小透明的角色。

现在突然成为整个会议室的焦点,还让他有点不太习惯。

“是很多年以前的论文了,我也是无意中才看到过的……”

尽管早在90年代末,华夏国内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知网这样的论文检索软件,但是在2005年这会,其数据库还相当不完善。

很多论文,尤其是上世纪的论文都无法检索出结果。

李**一边说着,一边在眼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了一番。

然后调转180°:

“就是这篇,1996年发表的,《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

电脑屏幕本来就不大,陈宏和李**之间距离又远,实在看不清上面的具体内容。

但哪怕只听标题,他也可以确定自己从来都没看过。

“1996年……”

陈宏稍微眯了眯眼睛:

“常院士1976年生人,那会周岁才20,算算的话应该还在读……大三?”

此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有点绷不住。

一来是年代太过久远,除去极少数领域之外,十年前的论文其实都很难对前沿研究提供什么有用的指导。

二来……

大三实在是有点太年轻了。

工程学这东西很吃经验,大家都知道常浩南第一次正经参与项目是在96年末到97年初。

所以发表在这之前的文章,确实很少有人专门关注。

也难怪陈宏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就连李**,在重新过了一遍摘要和结论之后,也是有些无奈地说道:

“好吧,这篇论文重点研究的是跨音速段的情况……只是在最后才提了一句,说同样的设计方式可以被扩展到更快的速度范围,但超过五倍音速之后,就因为难以复现实际飞行条件,无法进一步保证准确性了……”

然而,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坐在前面的姜宗霖和陈宏同时眼前一亮。

俩人虽然刚才争论得很凶,但平日里关系其实还行。

目光只是交汇的一瞬间,就看出了对方想到了跟自己一样的地方。

最后,还是姜宗霖率先开了口:

“96年的时候就能提到复现飞行条件这个说法,看来常院士还真是从那时候就对高超音速问题有过研究啊……”

其它还蒙在鼓里的人这会也顿时醒悟过来。

实际上,常浩南当年刚刚重生,脑子里大部分还是上辈子和jf22风洞项目相关的知识。

因此在撰写那篇论文时,几乎是本能性地就写出了一些在当年还没有广泛流传开来的专有名词。

严格来说,应该算是失误。

然而过了近十年之后再回看,反倒成了他具备十足前瞻性的证据。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了属于是。

……

就在众人之间的讨论重新热烈起来时,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从外面的走廊传来。

其中还掺杂着于鸿儒院士洪亮的笑声。

显然,他们刚才一直讨论的正主,已经到位了。

果然,仅仅几秒钟后,两扇房门被两名工作人员同时拉开,以于院士为首的一行数人出现在门外。

而旁边一位明显年轻的,显然就是常浩南。

“常院士,你先请。”

“您请……”

随着一番客套,二人一前一后进入会议室。

桌边的十几人也紧跟着起身,以示欢迎。

好在会议桌宽度足够,常浩南便直接加了张椅子,落座在于鸿儒旁边。

形成了两个首位的布局。

至于同行的其余几人,都是常浩南的安保和随行人员,并不参与本次会议。

各自落座之后,于鸿儒很快重新进入了正题:

“常院士今天来的正好,我们所的两位得力干将,刚才还在讨论超高速风洞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

他一边介绍情况,一边示意了一下会议桌两边的姜宗霖和陈宏:

“现在,上级既然要搞实用性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那不如就由你这位‘评委’,来指导一下我们后面的工作?”

尽管上级在口头通知当中并没有明确整个项目到底以哪个单位为主,但从工作开展的角度而言,肯定是要让风洞去配合飞行器的研发,而不是反过来。

况且刚才在路上,于鸿儒也已经听说,上级正是在听过常浩南的报告之后才做出了上面的决定。

所以出于稳妥起见,他还是选择先用玩笑的态度稍稍示弱。

而对于常浩南来说,坐在这力学所的会议室里,简直就跟回了家一样——

就这张桌子周围的十几号人,他上辈子基本都一起共事过,非常清楚整个团队的水平。

其实用不着什么具体业务层面的指导。

只要给出确定的方向,以及理论基础就行。

“指导工作不敢当……”

他摆了摆手,态度谦虚地道:

“来这里的路上,包括前面一段时间,我已经看过不少有关jf系列超高速风洞的情况报告,还有姜研究员和陈研究员二位的论文,自问在风洞工程方面还是个新手,需要向各位多多学习……”

不过,一句话说完,语气又突然严肃起来:

“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我的想法是分阶段推进……首先拿出一种速度在5马赫左右、采用轴对称锥形体或双锥体的入门级高超声速武器,同时利用相关研究反哺航天领域,实打实地向上级证明我们这个项目的意义……

“所以,这一阶段对于超高速风洞的性能要求,是气流速度在3-4km\/s,总温不低于4500-5000k……我知道贵所有一种激波反射技术,可以解决正向爆轰入射激波衰减严重的问题,让风洞达到这个性能指标……”

听到这里,姜宗霖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这正是他刚才的主张。

但几乎是紧接着,常浩南又话锋一转:

“但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对飞行器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还需要保证足够长,至少是两位数毫秒级别的实验时间,这一点可以借助起动激波反射控制技术和)激波\/边界层污染抑制技术来实现……”

“另外,还需要风洞能够以相对高的精度复现测试数据,这个就需要陈研究员提出的多基频干扰波系适配算法,至于硬件层面……我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解决高灵敏度新型热电偶的供应,当然长期来讲,还是要实现国产化更加稳妥……”

“……”

陈宏的嘴角也跟着划起了一个弧度……

然而,于鸿儒却逐渐感觉出了一点不对味——

听对方这意思,显然是想全都要。

当然,以后有资源了嘛,这倒是无可厚非。

关键问题在于……

这位常院士对于力学所的研究情况,怎么好像比我们自己还了解的样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