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五代河山风月 > 第518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里的地形看起来不错。”沽水河畔,史皇帝率众将登上河东面的一处高地。

从这里往北看,都是延绵的群山,沟壑纵横,这里还属于燕山山脉,北面的路并不好走了,不过这里的山并不像蜀地的大巴山那样陡峭,树木也没那么茂密,在谷底的大道,大队骑兵沿着河谷走依旧能够轻松南下。

而往东面看去,山上则到处都是蜿蜒的长城,高高的城墙在山脊上顺着山势延绵曲折,这些城墙有些看起来比较新,砖石还是青色,杂草没那么茂密,那些都是隋唐之后才修建的。

有些则十分古老,女墙残破,颜色历经风吹日晒更显得浅一些,那一看就是北齐时就修建的城墙了。

向西看则是沽水,西面的长城一直在群山之间延绵,看不清有多长,东端则一直延伸到沽水边上,在河边有个城楼。

东岸有一座四方高大的城楼,扼守河边大道,不过现在东侧城楼已经被废弃,辽国拆除了城门,门洞大开。

确实对于辽国而言,这里的长城毫无作用,反而会成为他们南下的阻碍,如果不是费时费力,他们说不定都想把所有城墙拆除。

这段长城被叫做北口长城,辽国大军想南下檀州必须经过这里,由于北齐在这修建城墙,他们的骑兵不可能爬墙,只能走大道上的关城出入。

如今这关城已经毫无作用了,残破不堪,关北也没有军营驻地,百余年前唐军的驻地在关城东南的一处平缓坡顶,除去一些残垣断壁之外,已经没有留下太多其它痕迹,四周的灌木比周围矮了一截。

历史的沧桑就被埋没在这片荒土之中,自从唐末之后,这片土地第一次被南方的政权踏足。

史皇帝看了很久这里的地形,早上骑马往东走了数里,下午又渡过沽水,在西段沿长城走了很久,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虽然这些城墙主体是北齐时修筑的,但其作用依然十分巨大。

这样的长城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那样,驻扎大量人马才起作用,起到作为作战防御工事使用的作用,类比城墙。

其实这逻辑就错了,长城的长度是非常恐怖的,光是北齐加上隋唐陆续修建的这北口一段长城,就长达数百里,如果要把长城长久的当成城墙一样使用,关是这小段,每一里地驻扎一百个人都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驻扎,再算是后勤,则更加能恐怖。

长城的一些要地关隘,确实可以作为永久性作战防御工事,驻扎大军。

但大多数城段,只是作为哨塔使用,驻扎少量人马,随时监测和传递游牧民族的动向。

不过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游牧军队的进军路线,制造战略上的先机。

北方的山和西南那种到处都是九十度甚至超过九十度悬崖林立,山高沟深,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的山是不同的。

植被没有那么茂密,地势没有那么险要,大量的游牧骑兵南下时很多山地丘陵马匹是可以越过的,只是速度慢了一些而已。

正因如此,他们选择的进军路线其实很多,想要南下非常迅速和自由。

可有了长城之后就不一样了,史皇帝抚摸着这些古老的砖石,就像这条数百里的北齐长城,即便它已经饱经风霜,可一条平均高度三丈多,城头可以跑马的长墙立在这,横亘数百里,即便没有人把守,辽军的大规模部队也不可能翻越。

这样的墙近千斤重的马肯定是翻不过来的,人如果不着甲,可能有少数身手好的能翻过来,可要说一把一支大军送过来那就是痴心妄想。

这就是这条长城最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北齐修建的长城,契丹人南下完全可以不走大道,北口东西两侧的山并不高,也不是非常陡峭,他们可以翻山越岭,到处去走,漫山遍野都是道。

有了这条长城在这,即便城头无人把守,即便长城已经废弃多年,辽军大部南下,就必须集中走北口关门,无论来多少大军,都要集中在北口关城越过大道,随后走河谷南下檀州。

这就是长城最大的战略意义,它能完全改变敌人的行军路线,让北方南下的军队必须聚集到某些固定隘口,并且使得防守方可以预料路线。

不然在漫长的数百里地界上,谁能猜到北方南下的大军会从哪里越过山地。

毕竟是隋唐也在使用的长城,这条长城上没有什么大断口,保存十分完好,在北口关城附近,辽国人拆掉了关城大门,废弃了城楼,因为这里的关门十分宽阔,他们没有拆了城楼。

史皇帝和李处耘等将领实地研究了一天,得出结论,关城不用修复了,那里也不是他们的主要依仗。

他们要在后方设三个莲花堡,在关城南面河谷和东面山坡上组成竖着“品”字形的结构来阻击辽军。

这种布置是史皇帝的意见,这与如滑铁卢战役中空心方阵的部署类似,主要是为形成交叉火力,让各个堡垒之间可以互相火力支援。

其二则是将两个堡垒设在河边,这样沿河北上的船只可以支援堡垒,运送补给,补充人员,撤离伤员之类的。

将辽军放过北口是主要战略,北口不宽,他们的人展不开,而秦军也没法布置太多人。

所以史从云的战略是以北口最前方的莲花堡为基础,连通后方檀州,顺州构成一条防线和补给线,利用河谷山地和莲花堡,火炮阻击辽军。

全局战线上还有西面居庸关,东面行州,营州,渝关要防守,一旦辽军集中兵力在一处,则另外两处就快速往北突破。

如果他们分散兵力,则很可能在三路上都不是秦军对手。

在一天前,史皇帝也给还在猛攻云州的向训送去加急军令,让他如果诏令到时还没打下云州,暂缓进攻,将兵力往东面涿州,居庸关一带靠拢,随时准备支援郭进,杨继业,李继隆,准备应对辽军可能到来的反扑。

如果辽军没有从居庸关一带反扑,他们也不用急着去打云州,而是向东北迂回,进攻燕山后方的奚王牙帐。

三天后,莲花堡选址完毕,大批工匠开始工作,河道中,大道上到处都是秦军人马和船只。

北口附近只有一个北口村,有十六户人家,都被迫暂时南迁。

就在当天,东面也传来好消息,林仁肇军已经拿下平州和营州,正向渝关进军。

史皇帝松了口气,同时心里的把握又多一分。

这场仗打到这,他们战略上完全是主动的,无论辽国敢不敢南下,他们都稳赚。因为燕山以南大片土地已经拿下。

对于耶律贤来说就不是了,他几乎没有选择,他就算害怕,想要先稳定政权,养精蓄锐在与秦军一决生死都很难。

国土沦丧,他上位不清不白,如果不敢出兵,如果任由秦军攻占他们的核心领土,即便外敌不动手,内部也会很多反对他的人跳出来。

对于史皇帝来说,辽军要大规模南下必走北口澶州一段,数百里的北齐长城立在那,除非辽军真有时间和精力去慢慢拆墙。

辽军来,他们就用河谷加上棱堡火炮大量杀伤,辽军不来守着就是,这样各路军队能更加肆无忌惮的在燕山附近和雁门关以北攻城略地。

这也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这些长城可不是一朝一夕能修建起来的。

很快,大量的工匠和士兵配合下,北口南面的莲花堡正在拔地而起,而北口外的秦军斥候也正向更加北面的奚人地盘靠近,探查辽军动向.....